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身份識別“讓科幻照進現實” CCF

如果說“科幻”是人類對未來的暢想, 那麼“現實”就是人類對暢想的實踐;而“科研”則是連接“想像”與“現實”的那座橋樑。

近日, 中國電腦學會(CCF)與互聯網金融身份認證聯盟(IFAA), 聯合發佈的“2017 CCF-IFAA科研基金”正式揭曉評選結果。 來自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丹麥科技大學等國內外頂級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5位學者申報課題。 經過19位學界大牛及IFAA聯盟技術專家的兩輪評審, 共有8位申報學者脫穎而出。

作為首個“專注身份識別領域”的專項科研基金, CCF-IFAA科研基金從發佈之日起, 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身份識別是網路安全保障的第一道、也是至關重要的關卡,

當人臉識別、虹膜識別都已經不在是新鮮事, 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 我們技術發展將會去到哪裡?

科研方向之一:“行為建模”——AI時代的身份識別技術探索

早在2016年, 谷歌CEO桑德爾·皮蔡就在他的公開信中稱, 人類將進入一個人工智慧的時代。

傳統場景下, 人工智慧的高頻結合與應用, 讓人們不斷感受到科技變革帶來的便捷和愉悅, 在身份識別領域也不例外。

人工智慧的核心在於機器學習。 通過記錄和分析大量的行為資料, AI技術能夠説明設備“學會”識別使用者的個性化特徵, 從而分辨出“你就是你”。

那麼什麼是行為資料?拿起手機的角度、手指滑動螢幕的幅度、速度、力度等, 甚至你的盯著手機螢幕時眼球的顫動頻率, 都是行為資料的一部分。 由於習慣差異, 任意兩個人之間的行為不可能完全一致。 通過大量細微行為資料的記錄和統計, 機器能夠運用超強的運算能力, 找到你“與眾不同”的特徵, 並利用這些特徵進行身份識別。

在此次基金的評審過程中, 關於行為建模的課題占比接近40%。 其中, 西安交通大學沈超老師的《基於觸感行為特徵建模的移動終端主動身份識別技術》、同濟大學王成老師的《基於用戶合成行為建模的線上身份認證方法研究》、朱弘恣老師的《基於人體固有顫動特徵的持續身份認證技術研究》等, 在專項課題的分數排名中位居前列。

科研方向之二:顛覆傳統模式?當“區塊鏈”遇上身份識別

在剛剛過去的1月份中, “區塊鏈”就像一塊金字招牌, 帶動了股票市場上一水的“漲停板”。 區塊鏈最顯著的特徵是“去中心化”——即原本依賴某一個“可信賴仲介”的模式, 被某一個“區塊”上所有用戶的“集體擔保”所取代。 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原本借條、合同這樣的重要資訊都是由村長這樣德高望重的人來作保,

而今天將由全村人一起幫你保管和公證。

身份識別領域裡, 身份資訊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 如何應對洩露風險, 一直是產學界關注的焦點。 而區塊鏈技術的介入, 能否借助去中心化的存儲模式來降低泄庫風險?

不僅如此, 從使用者和服務供應商角度來看, 借助“區塊鏈”技術, 身份資訊的註冊和維護成本將大大降低, 同時存儲和驗證的安全和便捷性則大幅提高。 因為用戶只需註冊一次, 便可向全“區塊鏈”各個節點, 授權資訊共用。

在此次基金的獲選課題中, 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中國科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操曉春老師的研究課題《基於區塊鏈的多模態雙因數身份認證模型》,

就是對於區塊鏈技術與身份識別技術結合應用的積極探索。

一場“最強大腦”的聚會

除了令人期待的課題專案, 此次評審中, 更讓業界和學界興奮的是參與評審的學界大牛。

他們中的許多人堪稱是中國科學界的領軍人物, 在生物特徵識別、網路安全、影像處理、生物資訊學等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及成果——曾入選國家“千人計畫”、長江學者, 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參與IEEE、ACM等國際專業組織, 牽頭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電腦與資訊工程研究等。 因此, 此次評選, 也可以說是身份識別相關領域的一次高級別專家聚會。

評審過程中, 學界大牛們對“基於行為建模的身份識別”、“多因數結合的身份認證”、“區塊鏈與身份認證”等熱門課題作出的專業評判, 代表著學界對未來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對基金申報學者的研究支持和成果轉化,有著極大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推動產學研結合,加速未來安全技術商用

但確定獲選課題,僅僅是技術研究的第一步,後續的階段性成果總結和商用轉化,才是基金設立的初衷。作為本次基金的發起單位之一,互聯網金融身份認證聯盟(IFAA)對於後續可能的研發合作充滿了期待。

作為國內主流的身份識別行業標準的提供方, IFAA聯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技術驅動型組織,長期致力於行業技術共創及研究。聯盟依託科研基金、聯合實驗室、人才引進、專題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與學界聯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

此次的基金專案中,IFAA聯盟設定的選題,均來自身份識別行業的熱點及難點。CCF與IFAA方面希望,借助基金的設立,抛磚引玉,尋找行業技術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傳遞市場聲音、進而引導學界科研資源的投放方向。

借助基金項目的有效運轉,IFAA聯盟能夠持續推動前瞻性的身份識別技術研究,提升該行業的中國自有技術能力;同時,也為AI浪潮下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做好儲備。而對身份識別領域的學者們來說,申報科研基金不僅為研究課題提供了資金支援,也有助於後續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資料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的商用轉化速度,帶動人才體系的建設更加完善。

附:最終8個獲選名單

課題名稱

學校

獲選人

簡介

《基於觸感行為特徵建模的移動終端主身份識別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

沈超

主持承擔國家級科研專案4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國家863課題2項;主持承擔省部級科研專案7項,包括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防總參預研基金2項、裝備預研國防科技基金3項。以第一作者或通信(指導學生)發表人機系統和電腦全領域的SCI國際期刊論文12篇,國際會議論文18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以共同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

《基於用戶合成行為建模的線上身份認證方法研究》

同濟大學

王成

先後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過ACM MobiHoc 2014年度唯一最佳論文獎,在國際頂級會議發佈論文近20篇。

《基於人體固有顫動特徵的持續身份認證技術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

朱弘恣

在CCF推薦的A類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超過30篇;由Springer出版學術專著一部;Google學者論文引用超過1400次。

《基於PUF和聲紋的透明雙因數認證機制研究》

湖南大學

張吉良

中國電腦協會容錯計算專委員委員,中國電腦協會體系結構專委會委員。ACM-GLSVLSI, ISQED,ChinaEDA ChinaEDA等程式委員會。CCF推薦國際會議Trustcom2016分會場主席;2017第二屆全國硬體安論壇程式主席。近年在IEEE-TIFS 、IEEE IEEE-TVLSI、IEEE-TCAD、ACM-TODAES、DAC等CCF推薦頂級和重要學術期刊與會議以第一作者或通信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 3項。

《基於多光譜的人臉識別和活體檢測一體化研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曹志誠

IEEE會員和國際光學工程會(SPIE)會員。2016年至2017年在 Uhnder,Inc .(美國)公司擔任演算法工程師,負責無人駕駛汽車高精度雷達成像相關研究。2017年9月至今任職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曾參與中國國家863項目課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美國防部 (DoD)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等多項科研專案,已發表論文10餘篇。

《TEE中身份認證軟體的混淆保護研究》

同濟大學

史揚

在2004 年第一作者發表的中文論文《混淆演算法研究綜述》和《Java 混淆器的設計與實現》,在CNKI中共被引用64次。主持過一批資訊安全相關的實際專案,累計建設投資超過1千萬,並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新華社、上海證券交易所等客戶提供相關諮詢服務。在國際會議及期刊發表論文6篇、對安全關鍵演算法的軟體實現保護方面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項。

《基於區塊鏈的多模態雙因數身份認證模型》

中國科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

操曉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結題優秀)、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權威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編委(Associate Editor)、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IET Fellow)。主要從事多媒體內容安全和電腦視覺領域的研究,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等數項國家級科研任務,取得了多項創新研究和實踐成果,應用於國家重要部門。

《Trusted Mechanism for Devices in Internet of Things》

上海交通大學

孔令和

研究領域包括物聯網、移動計算、無線網路和大資料。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16篇CCF-A論文,一篇ESI高被引論文。榮獲MSRA新星獎,IBM獎學金,入選CCF英才項目,在國際會上獲得兩項最佳論文獎。

代表著學界對未來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對基金申報學者的研究支持和成果轉化,有著極大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推動產學研結合,加速未來安全技術商用

但確定獲選課題,僅僅是技術研究的第一步,後續的階段性成果總結和商用轉化,才是基金設立的初衷。作為本次基金的發起單位之一,互聯網金融身份認證聯盟(IFAA)對於後續可能的研發合作充滿了期待。

作為國內主流的身份識別行業標準的提供方, IFAA聯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技術驅動型組織,長期致力於行業技術共創及研究。聯盟依託科研基金、聯合實驗室、人才引進、專題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與學界聯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

此次的基金專案中,IFAA聯盟設定的選題,均來自身份識別行業的熱點及難點。CCF與IFAA方面希望,借助基金的設立,抛磚引玉,尋找行業技術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傳遞市場聲音、進而引導學界科研資源的投放方向。

借助基金項目的有效運轉,IFAA聯盟能夠持續推動前瞻性的身份識別技術研究,提升該行業的中國自有技術能力;同時,也為AI浪潮下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做好儲備。而對身份識別領域的學者們來說,申報科研基金不僅為研究課題提供了資金支援,也有助於後續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資料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的商用轉化速度,帶動人才體系的建設更加完善。

附:最終8個獲選名單

課題名稱

學校

獲選人

簡介

《基於觸感行為特徵建模的移動終端主身份識別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

沈超

主持承擔國家級科研專案4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國家863課題2項;主持承擔省部級科研專案7項,包括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防總參預研基金2項、裝備預研國防科技基金3項。以第一作者或通信(指導學生)發表人機系統和電腦全領域的SCI國際期刊論文12篇,國際會議論文18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以共同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

《基於用戶合成行為建模的線上身份認證方法研究》

同濟大學

王成

先後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過ACM MobiHoc 2014年度唯一最佳論文獎,在國際頂級會議發佈論文近20篇。

《基於人體固有顫動特徵的持續身份認證技術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

朱弘恣

在CCF推薦的A類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超過30篇;由Springer出版學術專著一部;Google學者論文引用超過1400次。

《基於PUF和聲紋的透明雙因數認證機制研究》

湖南大學

張吉良

中國電腦協會容錯計算專委員委員,中國電腦協會體系結構專委會委員。ACM-GLSVLSI, ISQED,ChinaEDA ChinaEDA等程式委員會。CCF推薦國際會議Trustcom2016分會場主席;2017第二屆全國硬體安論壇程式主席。近年在IEEE-TIFS 、IEEE IEEE-TVLSI、IEEE-TCAD、ACM-TODAES、DAC等CCF推薦頂級和重要學術期刊與會議以第一作者或通信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 3項。

《基於多光譜的人臉識別和活體檢測一體化研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曹志誠

IEEE會員和國際光學工程會(SPIE)會員。2016年至2017年在 Uhnder,Inc .(美國)公司擔任演算法工程師,負責無人駕駛汽車高精度雷達成像相關研究。2017年9月至今任職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曾參與中國國家863項目課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美國防部 (DoD)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等多項科研專案,已發表論文10餘篇。

《TEE中身份認證軟體的混淆保護研究》

同濟大學

史揚

在2004 年第一作者發表的中文論文《混淆演算法研究綜述》和《Java 混淆器的設計與實現》,在CNKI中共被引用64次。主持過一批資訊安全相關的實際專案,累計建設投資超過1千萬,並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新華社、上海證券交易所等客戶提供相關諮詢服務。在國際會議及期刊發表論文6篇、對安全關鍵演算法的軟體實現保護方面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項。

《基於區塊鏈的多模態雙因數身份認證模型》

中國科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

操曉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結題優秀)、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權威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編委(Associate Editor)、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IET Fellow)。主要從事多媒體內容安全和電腦視覺領域的研究,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等數項國家級科研任務,取得了多項創新研究和實踐成果,應用於國家重要部門。

《Trusted Mechanism for Devices in Internet of Things》

上海交通大學

孔令和

研究領域包括物聯網、移動計算、無線網路和大資料。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16篇CCF-A論文,一篇ESI高被引論文。榮獲MSRA新星獎,IBM獎學金,入選CCF英才項目,在國際會上獲得兩項最佳論文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