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收藏」8000字說透美國物流發展史

第1458期

冬眠的50年代, 概念化的60年代, 發展的70年代, 革新的80年代和整合的90年代。

來源 | 網路整理

編輯 | 小L

- 1 -

物流的發展歷程

物流一詞的起源,

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一般來說, 物流一詞的使用始於1905年。 但是, 現代社會的物流, 特別是作為經營領域的物流, 實際上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然, 作為軍事領域的“後勤”一詞是否屬於物流領域暫且別論, 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 不論是古代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現代海灣戰爭, 沒有物流的支援, 軍事行動則完全不能想像。

如果從有限的資料追根尋源的話, 物流(LOGISTICS)是從古希臘語LOGISTIKE(計算), LOGISTES(計算人員), 到拉丁語的LOGISTA, 再到法語的LOGISTIQUE, 最後發展至英語的LOGISTICS。

- 2 -

美國物流的發展歷史

一般來說, 美國的物流發展分為5個時代, 即50年代、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和90年代。

冬眠的50年代

50年代美國的物流處於休眠狀態, 其特徵是這一領域並沒有一種處於主導的物流理念。

在企業中, 物流的活動被分散進行管理, 比如, 在企業中運輸有生產部門進行管理, 庫存由行銷部門管理。

其結果使物流活動的責任和目的相互矛盾。 究其原因, 主要是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企業的生產滿足不了需求, 企業的經營思想是以生產製造為中心, 根本無暇顧及流通領域中的物流問題。

概念化的60年代

美國六十年代的主要經濟發展目標是向“富裕的社會”前進。 其間是美國歷史上的繁榮時期。 雖然, 當時東西方處於冷戰狀態中, 但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

當時支撐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強有力的國際競爭能力。 美國的工業品向全世界出口,

MADE IN USA成為優質品的代名詞。

因此, 美國六十年代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 生產廠商為了追求規模經濟進行大量生產, 而生產出的產品大量地進入流通領域。 大型百貨商店、超級市場紛紛出現在城市的內部和郊區。

與此相反地是, 60年代美國企業的物流系統卻沒有很大的改進, 如果從物流系統現代化的角度進行定義的話, 不如說60年代是美國物流的停滯期。 究其原因在於:

第一, 在持續地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美國經濟時代, 作為企業來說, 並沒有太大的壓力。 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生產模式下, 雖然企業一般都擁有大量的倉庫, 但由於經濟的快速增長, 企業的收益相對穩定, 使得企業對削減庫存不太關心。

在60年代,

備貨日期達到30天, 為此, 企業一般都擁有大量庫存。 作為企業的物流管理者, 大量庫存是天經地義的事, 沒有必要進行改善。

第二, 對提供運輸服務的物流企業, 美國政府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限制了物流行業間的競爭。

比如對卡車運輸和鐵路運輸業者, ICC(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 州際通商委員會)制定了嚴格的准入制度和運費規定, 這樣就限制了物流行業間的競爭。

運費成為不可浮動的定價, 企業也就不可能通過壓低價格來削減運輸成本。

另外, 一旦產生由於通貨膨脹導致運費上升, 則運輸業者還可通過交通管理部門提高運費轉嫁危機。 因此, 一般企業對物流系統的改革並不熱心。 而且, 大多數企業利用自家車輛進行貨物運輸。

實際上,

由於政府的管理制度限制了物流的發展, 同時也沒有給予企業更多改革權利, 所以當時大多數企業內並不考慮物流改革, 僅把物流作為一個成本核算的部門。 對物流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工廠的產成品的物理性的移動功能。

綜上所述, 60年代物流的發展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1)消費者需求模式的改變

60年代的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 使得人口迅速的增長, 出現了農村向城市的轉移, 同時, 中心城市的人口向城市邊緣地區轉移。 這一趨勢的變化導致超市和大型百貨店向郊區擴張。

同時, 人口的增加也促使超市等商品的種類和花色大幅度增加, 使得經營者不得不大幅提高庫存量。 這也造成訂貨頻率和數量的增加。

2)企業成本的壓力

50年代以前,美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統計過物流成本在銷售額中的比例。進入60年代後,由於競爭的激烈,企業開始向降低生產成本以外的領域尋求出路。

據統計,當時物流成本占GNP的15%,個別企業物流費用在銷售額中占到22%。而當時的英國是16%,日本達到27%。企業開始意識到物流對企業降低成本的作用。

3)物流總成本概念的引入

4)電腦技術的發展

線性規劃技術、類比模擬系統的大量運用給物流系統的規劃、設計等提供了支援。

5)軍事上的經驗支持

發展的70年代

70年代的美國經濟發生了重大變革。2次的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石油價格從73年2美元一桶高漲到40美元。

由於能源價格的高漲,造成通貨膨脹、企業率增加。物價上漲給美國企業的經營帶來了很多困難,迫使企業開始考慮改善物流系統。這是因為:

第一,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導致油價上漲,使得運輸成本大幅提高。ICC的規定中,貨物運輸業者很容易將燃料價格的上漲轉嫁到運價中,使得利用卡車運輸的企業成本增加,所以企業不得不研究如何降低物流費用。

第二,物價上漲也導致美國經濟停滯不前,影響產品的銷售,其結果使得企業產品積壓。過去,企業的庫存始終處於粗放經營狀態,而現在則成為企業的重大問題。

另外,當時美國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採取了高利息的政策,這就給擁有大量產品庫存的企業帶來了需要負擔高額利息的壓力。為此,70年代的美國企業開始全面改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時代的物流系統。

這樣,70年代的美國企業,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一方面給企業自身帶來了改善物流系統的推動力,同時也促使政府開始修改高物流成本溫床的管理政策。

作為企業的經營者,也開始意識到傳統的物流政策已經限制了自由競爭,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以78年航空貨物運輸政策改善為契機,80年代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自由競爭的政策,它得到了企業的歡迎。

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70年代的前期出現了一種新的物流服務方式,它就是1973年由FredSmith使用8架小型飛機開始的航空快遞業務。

Smith在大學的畢業論文中論述了如何有效利用基地的問題,大學畢業後,其進一步檢驗其理論的正確性,開始組建Federal Express公司,提供航空快遞服務。

Federal Express公司提供全美國翌日到達的門到門航空快遞服務,它的服務是以及時性、準確性以及可信賴性為原則。這種運輸方式的出現,對美國物流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三,物流總成本的概念也為美國物流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

革新的80年代

1) 寬鬆的政策

80年代,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給美國物流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在政策改善對象的卡車運輸業,新企業的出現增加了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使得很多企業破產。

相反,由於政策環境的寬鬆,使得利用運輸服務的企業得到了實惠。占GNP物流費用的比例在80年代大幅減少,顯示了政策環境的改善對經濟的直接影響效果。

80年代的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國際化傾向,給一般企業帶來了很強的競爭壓力。這一時期,很多外資企業進入美國是增加競爭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不僅是原材料和零件,很多美國企業也開始進口外國的產品,同時,由於美元貶值,很多企業也積極的出口產品。這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美國企業意識到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

2) 從PD向Logistics的轉化

在這一進程中,物流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地位也逐漸被企業接受,一些大型企業開始主動積極的改善企業的物流系統。其象徵是對物流的理解從PhysicalDistribution向Logistics的轉化。

Logistics原本是軍事用語,後逐漸被經濟界所使用。70年代初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的重要性僅被一小部分企業所認識,到了80年代,已被大多數企業所接受。因此,可以說,80年代是美國企業全面進入物流領域的時代。

在此之前,對物流的理解僅停留在對運輸、保管、庫存管理等個別功能的分別管理,logistics出現改變了這一認識。

Logistics是指企業從原材料的採購到產品的銷售整個過程的效率化,而不是個別功能的效率。在物流的實踐過程中,湧現了很多既提高了物流的合理化,又增加了企業利潤的企業。

這樣對於企業來說,一旦認識了物流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物流在企業中的地位也就得以提高。物流管理部門成為企業經營戰略中的重要職能部門。

3) JIT管理思想的導入

在80年代,作為企業削減庫存的重要方法,JIT方式急速普及。

由於70年代企業的重要課題是削減庫存,所以,美國的很多企業也開始引入日本汽車工業開發的JIT管理方式。JIT方式的採用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庫存,但同時卻給運輸帶來了新的壓力——即企業對運輸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比以往任何時候要求都高。因此,能否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條件。

JIT是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領域的一種存貨管理的零售庫存方式,通過準時的銜接,不再以庫存作為生產過程的保障,而是以即時供應作為保障,這樣就降低了企業庫存壓力,提高了利潤。

4) 新技術的革新

另外,在這一時期,鐵路運輸也出現了很多革新,以鐵路運輸為主的多式聯運(intermodal transport)開始迅速普及。而且這一時期,鐵路集裝箱運輸也開始迅速發展,例如雙層集裝箱運輸方式(double stack train)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這種運輸方式的產生,給美國國內集裝箱運輸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航空快遞運輸的大量出現也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由於企業大量採用JIT的生產方式,翌日送達的要求逐漸增多,給航空快件運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鑒於此,航空公司在80年代取消了航空貨物專機。

在這一時期,Federal Express為了擴大勢力收購了Flying Tiger公司,一躍成為美國航空業界的最大企業。

80年代,一般貨物的快遞運輸發展也很迅速,比如UPS公司。UPS公司在全美國提供翌日或第三日到達的快遞業務。其營業收入在90年代達到了100億美元,航空快遞收入也達到了30億美元。

與此同時,卡車運輸業者也積極的加入航空快遞業的競爭行列。比如UPS 80年代成立了航空運輸子公司,成為僅次於Federal Express公司的第二大公司。另外,如CF(Consolidated Freightways)公司89年收購了Emery Air Freight公司也進入了這一領域。

5)新的管理形式

企業外包制的開展

外包制(outsourcing)是美國企業80年代興起的管理思想。當時美國企業將企業流程再造作為經營合理化的重要手段,重新對業務內容、資源的分配進行考慮。

也就是通過撤出非核心競爭業務來提高經營效率。外包則成為當時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受到重視。

外包制的經濟環境:經濟的低速增長;收益水準低下;資訊技術的進步;業務專門化、多樣化。

外包企業的條件:具有綜合能力;有資金實力;核心競爭力明確;有先進的資訊系統支撐;具備各種人才;具有企業顧問能力;具有靈活的系統。

委託企業的條件:有高度的委託管理體系;企業在人才、技術和成本方面較弱;具有先進的資訊系統。

外包的優勢:整合資源進行戰略投資;固定費用流動化;專門服務的有效利用;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增強國際競爭力。

因此,80年代,美國企業在新的物流理念的指導下,改善物流系統,開始提供多樣的物流服務,可以說,80年代迎來了美國物流革新的新時代。

整合的90年代

1)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產生

進入90年代,美國企業的物流系統更加系統化、整合化,物流也從logistics向SCM轉化。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在於,物流強調的是單一企業內部的各物流環節的整合。而供應鏈並不僅是一個企業物流的整合,它所追求的是商品流通過程中所有鏈條企業的物流整合。

具體指的是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中間要包括零售商、批發商、製造商、原材料零件的供應商等,而物流則處於流動的整個環節中。

為了能夠以低成本、快速地提供商品,僅考慮單一企業內部的物流整合是遠達不到目的,必須對鏈條的所有企業的物流進行統一管理、整合才能實現上述目標,這就是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

具體來說,供應鏈管理有如下幾個特徵:

在供應鏈上,兩個以上企業結成長期的戰略同盟,並對相互之間的物流進行整合和同步管理。在這種關係中也包括卡車運輸公司和協力廠商物流公司。

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已經不是傳統交易中的競爭對手,形成了長期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共同擁有需求資訊、銷售資訊、庫存資訊、出貨資訊等,因此,EDI等資訊技術成為系統的關鍵。

由於利用供應鏈管理改善服務,所以通常也包括供應商。

依照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很多行業已經開始進行實踐。在食品雜貨業被稱之為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在紡織業被稱之為QR(Quick Response)。

即使僅在開展ECR的食品行業,由於批發業和生產企業的聯合,初步推算可以節約300億美元。

因此,90年代美國的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積極地推進企業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

另外,90年代,美國出現了新的物流服務業態—協力廠商物流服務。由於貨主企業多樣化的物流需求,美國新興的物流市場在90年代前半急速地擴大。

2)精益思想的產生

精益物流的原理

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起源於精益製造(Lean Manufacturing)的概念。

它產生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上個世紀70年代所獨創的“豐田生產系統”,後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研究和總結,正式發表在1990年出版的《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中。

精益思想是指運用多種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業資源,最大限度地為企業謀求經濟效益的一種新型的經營管理理念。

精益物流則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是物流發展中的必然反映。

精益物流的內涵

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精益製造的概念給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要從客戶的立場,而不是僅從企業的立場、或一個功能系統的立場,來確定什麼創造價值、什麼不創造價值。

對價值鏈中的產品設計、製造和訂貨等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費所在。

根據不間斷、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廢品的原則制定創造價值流的行動方案。

及時創造僅由顧客驅動的價值

一旦發現有造成浪費的環節就及時消除,努力追求完美。

所以,作為Just-In-Time(即時制管理)的發展,精益物流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Just-In-Time的概念。

因此可以說,所謂精益物流指的是:通過消除生產和供應過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費,以減少備貨時間,提高客戶滿意度。

精益物流的目標

根據顧客需求,提供顧客滿意的物流服務,同時追求把提供物流服務過程中的浪費和延遲降至最低程度,不斷提高物流服務過程的增值效益。

精益物流系統的特點

拉動型的物流系統

精益物流系統中,顧客需求是驅動生產的源動力,是價值流的出發點。價值流的流動要靠下游顧客來拉動,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動,當顧客沒有發出需求指令時,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務,而當顧客需求指令發出後則快速提供服務。系統的生產是通過顧客需求拉動的。

高品質的物流系統

在精益物流系統中,電子化的資訊流保證了資訊流動的迅速、準確無誤,還可有效減少冗餘資訊傳遞,減少作業環節,消除操作延遲,這使得物流服務準時、準確、快速,具備高品質的特性。

低成本的物流系統

精益物流系統通過合理配置基本資源,以需定產,能充分合理地運用優勢和實力;通過電子化的資訊流,進行快速反應、準時化生產,從而消除諸如設施設備空耗、人員冗余、操作延遲和資源等浪費,保證其物流服務的低成本。

不斷完善的物流系統

在精益物流系統中,全員理解並接受精益思想的精髓,領導者能夠制定使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全體員工貫徹執行,上下一心,各施其職,各盡其責,達到全面物流管理的境界,保證整個系統持續改進,不斷完善。

精益物流系統的基本框架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精益物流系統中,顧客需求是驅動生產的源動力,是價值流的出發點。

價值流的流動要靠下游顧客來拉動,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動,當顧客沒有發出需求指令時,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務,而當顧客需求指令發出後,則快速提供服務。系統的生產是通過顧客需求拉動的。

準時

精益物流系統中,電子化的資訊流保證了資訊流動的迅速、準確無誤,還可有效減少冗餘資訊傳遞,減少作業環節,消除操作延遲,這使得物流服務準時、準確、快速,具備高品質的特性。

貨品在流通中能夠順暢、有節奏的流動是物流系統的目標。而保證貨品的順暢流動最關鍵的是準時。準時的概念包括物品在流動中的各個環節按計劃按時完成,包括交貨、運輸、中轉、分揀、配送等各個環節。

物流服務的準時概念是與快速同樣重要的方面,也是保證貨品在流動中的各個環節以最低成本完成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滿足客戶要求的重要方面之一。準時也是保證物流系統整體優化方案能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

準確

準確包括:準確的資訊傳遞、準確的庫存、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準確的送貨數量等等,準確是保證物流精益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快速

精益物流系統的快速包括兩方面含義:第一是物流系統對客戶需求反映速度;第二是貨品在流通過程中的速度。

物流系統對客戶個性需求的反映速度取決於系統的功能和流程。當客戶提出需求時,系統應能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快速識別、分類,並制定出與客戶要求相適應的物流方案。客戶歷史資訊的統計、積累會幫助制定快速的物流服務方案。

貨品在物流鏈中的快速性包括:貨物停留的節點最少、流通所經路經最短、倉儲時間最合理並達到整體物流的快速。

速度在產品和服務上是影響成本和價值重要因素,特別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速度也是競爭的強有力手段。快速的物流系統是實現貨品在流通中增加價值的重要保證。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精益物流系統通過合理配置基本資源,以需定產,充分合理地運用優勢和實力;通過電子化的資訊流,進行快速反應、準時化生產,從而消除諸如設施設備空耗、人員冗余、操作延遲和資源等浪費,保證其物流服務的低成本。

系統集成

精益系統是由資源、資訊流和能夠使企業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規則組成的系統。

精益物流系統則是由提供物流服務的基本資源、電子化資訊和使物流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規則所組成的系統。具有能夠提供物流服務的基本資源是建立精益物流系統的基本前提。

在此基礎上,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最佳配置,資源配置的範圍包括:設施設備共用、資訊共用、利益共用等。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充分地調動優勢和實力,合理運用這些資源,消除浪費,最經濟合理地提供滿足客戶要求的優質服務。

資訊化

高品質的物流服務有賴於資訊的電子化。物流服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專案,涉及大量繁雜的資訊。電子化的資訊便於傳遞,這使得資訊流動迅速、準確無誤,保證物流服務的準時和高效;電子化資訊便於存貯和統計,可以有效減少冗餘資訊傳遞,減少作業環節,降低人力浪費。

此外,傳統的物流運做方式已不適應全球化、知識化的物流業市場競爭,必須實現資訊的電子化,不斷改進傳統業務專案,尋找傳統物流產業與新經濟的結合點,提供增值物流服務。

使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規則包括使領導者和全體員工共同理解並接受精益思想,即消除浪費和連續改善。用這種思想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制定和執行能夠使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

50年代以前,美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統計過物流成本在銷售額中的比例。進入60年代後,由於競爭的激烈,企業開始向降低生產成本以外的領域尋求出路。

據統計,當時物流成本占GNP的15%,個別企業物流費用在銷售額中占到22%。而當時的英國是16%,日本達到27%。企業開始意識到物流對企業降低成本的作用。

3)物流總成本概念的引入

4)電腦技術的發展

線性規劃技術、類比模擬系統的大量運用給物流系統的規劃、設計等提供了支援。

5)軍事上的經驗支持

發展的70年代

70年代的美國經濟發生了重大變革。2次的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石油價格從73年2美元一桶高漲到40美元。

由於能源價格的高漲,造成通貨膨脹、企業率增加。物價上漲給美國企業的經營帶來了很多困難,迫使企業開始考慮改善物流系統。這是因為:

第一,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導致油價上漲,使得運輸成本大幅提高。ICC的規定中,貨物運輸業者很容易將燃料價格的上漲轉嫁到運價中,使得利用卡車運輸的企業成本增加,所以企業不得不研究如何降低物流費用。

第二,物價上漲也導致美國經濟停滯不前,影響產品的銷售,其結果使得企業產品積壓。過去,企業的庫存始終處於粗放經營狀態,而現在則成為企業的重大問題。

另外,當時美國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採取了高利息的政策,這就給擁有大量產品庫存的企業帶來了需要負擔高額利息的壓力。為此,70年代的美國企業開始全面改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時代的物流系統。

這樣,70年代的美國企業,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一方面給企業自身帶來了改善物流系統的推動力,同時也促使政府開始修改高物流成本溫床的管理政策。

作為企業的經營者,也開始意識到傳統的物流政策已經限制了自由競爭,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以78年航空貨物運輸政策改善為契機,80年代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自由競爭的政策,它得到了企業的歡迎。

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70年代的前期出現了一種新的物流服務方式,它就是1973年由FredSmith使用8架小型飛機開始的航空快遞業務。

Smith在大學的畢業論文中論述了如何有效利用基地的問題,大學畢業後,其進一步檢驗其理論的正確性,開始組建Federal Express公司,提供航空快遞服務。

Federal Express公司提供全美國翌日到達的門到門航空快遞服務,它的服務是以及時性、準確性以及可信賴性為原則。這種運輸方式的出現,對美國物流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三,物流總成本的概念也為美國物流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

革新的80年代

1) 寬鬆的政策

80年代,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給美國物流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在政策改善對象的卡車運輸業,新企業的出現增加了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使得很多企業破產。

相反,由於政策環境的寬鬆,使得利用運輸服務的企業得到了實惠。占GNP物流費用的比例在80年代大幅減少,顯示了政策環境的改善對經濟的直接影響效果。

80年代的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國際化傾向,給一般企業帶來了很強的競爭壓力。這一時期,很多外資企業進入美國是增加競爭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不僅是原材料和零件,很多美國企業也開始進口外國的產品,同時,由於美元貶值,很多企業也積極的出口產品。這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美國企業意識到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

2) 從PD向Logistics的轉化

在這一進程中,物流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地位也逐漸被企業接受,一些大型企業開始主動積極的改善企業的物流系統。其象徵是對物流的理解從PhysicalDistribution向Logistics的轉化。

Logistics原本是軍事用語,後逐漸被經濟界所使用。70年代初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的重要性僅被一小部分企業所認識,到了80年代,已被大多數企業所接受。因此,可以說,80年代是美國企業全面進入物流領域的時代。

在此之前,對物流的理解僅停留在對運輸、保管、庫存管理等個別功能的分別管理,logistics出現改變了這一認識。

Logistics是指企業從原材料的採購到產品的銷售整個過程的效率化,而不是個別功能的效率。在物流的實踐過程中,湧現了很多既提高了物流的合理化,又增加了企業利潤的企業。

這樣對於企業來說,一旦認識了物流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物流在企業中的地位也就得以提高。物流管理部門成為企業經營戰略中的重要職能部門。

3) JIT管理思想的導入

在80年代,作為企業削減庫存的重要方法,JIT方式急速普及。

由於70年代企業的重要課題是削減庫存,所以,美國的很多企業也開始引入日本汽車工業開發的JIT管理方式。JIT方式的採用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庫存,但同時卻給運輸帶來了新的壓力——即企業對運輸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比以往任何時候要求都高。因此,能否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條件。

JIT是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領域的一種存貨管理的零售庫存方式,通過準時的銜接,不再以庫存作為生產過程的保障,而是以即時供應作為保障,這樣就降低了企業庫存壓力,提高了利潤。

4) 新技術的革新

另外,在這一時期,鐵路運輸也出現了很多革新,以鐵路運輸為主的多式聯運(intermodal transport)開始迅速普及。而且這一時期,鐵路集裝箱運輸也開始迅速發展,例如雙層集裝箱運輸方式(double stack train)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這種運輸方式的產生,給美國國內集裝箱運輸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航空快遞運輸的大量出現也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由於企業大量採用JIT的生產方式,翌日送達的要求逐漸增多,給航空快件運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鑒於此,航空公司在80年代取消了航空貨物專機。

在這一時期,Federal Express為了擴大勢力收購了Flying Tiger公司,一躍成為美國航空業界的最大企業。

80年代,一般貨物的快遞運輸發展也很迅速,比如UPS公司。UPS公司在全美國提供翌日或第三日到達的快遞業務。其營業收入在90年代達到了100億美元,航空快遞收入也達到了30億美元。

與此同時,卡車運輸業者也積極的加入航空快遞業的競爭行列。比如UPS 80年代成立了航空運輸子公司,成為僅次於Federal Express公司的第二大公司。另外,如CF(Consolidated Freightways)公司89年收購了Emery Air Freight公司也進入了這一領域。

5)新的管理形式

企業外包制的開展

外包制(outsourcing)是美國企業80年代興起的管理思想。當時美國企業將企業流程再造作為經營合理化的重要手段,重新對業務內容、資源的分配進行考慮。

也就是通過撤出非核心競爭業務來提高經營效率。外包則成為當時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受到重視。

外包制的經濟環境:經濟的低速增長;收益水準低下;資訊技術的進步;業務專門化、多樣化。

外包企業的條件:具有綜合能力;有資金實力;核心競爭力明確;有先進的資訊系統支撐;具備各種人才;具有企業顧問能力;具有靈活的系統。

委託企業的條件:有高度的委託管理體系;企業在人才、技術和成本方面較弱;具有先進的資訊系統。

外包的優勢:整合資源進行戰略投資;固定費用流動化;專門服務的有效利用;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增強國際競爭力。

因此,80年代,美國企業在新的物流理念的指導下,改善物流系統,開始提供多樣的物流服務,可以說,80年代迎來了美國物流革新的新時代。

整合的90年代

1)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產生

進入90年代,美國企業的物流系統更加系統化、整合化,物流也從logistics向SCM轉化。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在於,物流強調的是單一企業內部的各物流環節的整合。而供應鏈並不僅是一個企業物流的整合,它所追求的是商品流通過程中所有鏈條企業的物流整合。

具體指的是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中間要包括零售商、批發商、製造商、原材料零件的供應商等,而物流則處於流動的整個環節中。

為了能夠以低成本、快速地提供商品,僅考慮單一企業內部的物流整合是遠達不到目的,必須對鏈條的所有企業的物流進行統一管理、整合才能實現上述目標,這就是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

具體來說,供應鏈管理有如下幾個特徵:

在供應鏈上,兩個以上企業結成長期的戰略同盟,並對相互之間的物流進行整合和同步管理。在這種關係中也包括卡車運輸公司和協力廠商物流公司。

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已經不是傳統交易中的競爭對手,形成了長期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共同擁有需求資訊、銷售資訊、庫存資訊、出貨資訊等,因此,EDI等資訊技術成為系統的關鍵。

由於利用供應鏈管理改善服務,所以通常也包括供應商。

依照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很多行業已經開始進行實踐。在食品雜貨業被稱之為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在紡織業被稱之為QR(Quick Response)。

即使僅在開展ECR的食品行業,由於批發業和生產企業的聯合,初步推算可以節約300億美元。

因此,90年代美國的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積極地推進企業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

另外,90年代,美國出現了新的物流服務業態—協力廠商物流服務。由於貨主企業多樣化的物流需求,美國新興的物流市場在90年代前半急速地擴大。

2)精益思想的產生

精益物流的原理

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起源於精益製造(Lean Manufacturing)的概念。

它產生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上個世紀70年代所獨創的“豐田生產系統”,後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研究和總結,正式發表在1990年出版的《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中。

精益思想是指運用多種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業資源,最大限度地為企業謀求經濟效益的一種新型的經營管理理念。

精益物流則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是物流發展中的必然反映。

精益物流的內涵

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精益製造的概念給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要從客戶的立場,而不是僅從企業的立場、或一個功能系統的立場,來確定什麼創造價值、什麼不創造價值。

對價值鏈中的產品設計、製造和訂貨等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費所在。

根據不間斷、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廢品的原則制定創造價值流的行動方案。

及時創造僅由顧客驅動的價值

一旦發現有造成浪費的環節就及時消除,努力追求完美。

所以,作為Just-In-Time(即時制管理)的發展,精益物流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Just-In-Time的概念。

因此可以說,所謂精益物流指的是:通過消除生產和供應過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費,以減少備貨時間,提高客戶滿意度。

精益物流的目標

根據顧客需求,提供顧客滿意的物流服務,同時追求把提供物流服務過程中的浪費和延遲降至最低程度,不斷提高物流服務過程的增值效益。

精益物流系統的特點

拉動型的物流系統

精益物流系統中,顧客需求是驅動生產的源動力,是價值流的出發點。價值流的流動要靠下游顧客來拉動,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動,當顧客沒有發出需求指令時,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務,而當顧客需求指令發出後則快速提供服務。系統的生產是通過顧客需求拉動的。

高品質的物流系統

在精益物流系統中,電子化的資訊流保證了資訊流動的迅速、準確無誤,還可有效減少冗餘資訊傳遞,減少作業環節,消除操作延遲,這使得物流服務準時、準確、快速,具備高品質的特性。

低成本的物流系統

精益物流系統通過合理配置基本資源,以需定產,能充分合理地運用優勢和實力;通過電子化的資訊流,進行快速反應、準時化生產,從而消除諸如設施設備空耗、人員冗余、操作延遲和資源等浪費,保證其物流服務的低成本。

不斷完善的物流系統

在精益物流系統中,全員理解並接受精益思想的精髓,領導者能夠制定使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全體員工貫徹執行,上下一心,各施其職,各盡其責,達到全面物流管理的境界,保證整個系統持續改進,不斷完善。

精益物流系統的基本框架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精益物流系統中,顧客需求是驅動生產的源動力,是價值流的出發點。

價值流的流動要靠下游顧客來拉動,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動,當顧客沒有發出需求指令時,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務,而當顧客需求指令發出後,則快速提供服務。系統的生產是通過顧客需求拉動的。

準時

精益物流系統中,電子化的資訊流保證了資訊流動的迅速、準確無誤,還可有效減少冗餘資訊傳遞,減少作業環節,消除操作延遲,這使得物流服務準時、準確、快速,具備高品質的特性。

貨品在流通中能夠順暢、有節奏的流動是物流系統的目標。而保證貨品的順暢流動最關鍵的是準時。準時的概念包括物品在流動中的各個環節按計劃按時完成,包括交貨、運輸、中轉、分揀、配送等各個環節。

物流服務的準時概念是與快速同樣重要的方面,也是保證貨品在流動中的各個環節以最低成本完成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滿足客戶要求的重要方面之一。準時也是保證物流系統整體優化方案能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

準確

準確包括:準確的資訊傳遞、準確的庫存、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準確的送貨數量等等,準確是保證物流精益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快速

精益物流系統的快速包括兩方面含義:第一是物流系統對客戶需求反映速度;第二是貨品在流通過程中的速度。

物流系統對客戶個性需求的反映速度取決於系統的功能和流程。當客戶提出需求時,系統應能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快速識別、分類,並制定出與客戶要求相適應的物流方案。客戶歷史資訊的統計、積累會幫助制定快速的物流服務方案。

貨品在物流鏈中的快速性包括:貨物停留的節點最少、流通所經路經最短、倉儲時間最合理並達到整體物流的快速。

速度在產品和服務上是影響成本和價值重要因素,特別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速度也是競爭的強有力手段。快速的物流系統是實現貨品在流通中增加價值的重要保證。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精益物流系統通過合理配置基本資源,以需定產,充分合理地運用優勢和實力;通過電子化的資訊流,進行快速反應、準時化生產,從而消除諸如設施設備空耗、人員冗余、操作延遲和資源等浪費,保證其物流服務的低成本。

系統集成

精益系統是由資源、資訊流和能夠使企業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規則組成的系統。

精益物流系統則是由提供物流服務的基本資源、電子化資訊和使物流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規則所組成的系統。具有能夠提供物流服務的基本資源是建立精益物流系統的基本前提。

在此基礎上,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最佳配置,資源配置的範圍包括:設施設備共用、資訊共用、利益共用等。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充分地調動優勢和實力,合理運用這些資源,消除浪費,最經濟合理地提供滿足客戶要求的優質服務。

資訊化

高品質的物流服務有賴於資訊的電子化。物流服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專案,涉及大量繁雜的資訊。電子化的資訊便於傳遞,這使得資訊流動迅速、準確無誤,保證物流服務的準時和高效;電子化資訊便於存貯和統計,可以有效減少冗餘資訊傳遞,減少作業環節,降低人力浪費。

此外,傳統的物流運做方式已不適應全球化、知識化的物流業市場競爭,必須實現資訊的電子化,不斷改進傳統業務專案,尋找傳統物流產業與新經濟的結合點,提供增值物流服務。

使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規則包括使領導者和全體員工共同理解並接受精益思想,即消除浪費和連續改善。用這種思想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制定和執行能夠使系統實現“精益”效益的決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