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團|300多匠人花10年,甄選出362個中國童話,溫暖孩子一整年

有件事一直讓我特別痛心。

你去京東、當當、亞馬遜上搜“童話”, 最先跳出來的結果是什麼?是安徒生童話、是格林童話, 是經典“世界”繪本。

從1970年代起, 國門大開後,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外國繪本、卡通形象一湧而入:孩子一度只認識德國的白雪公主、美國的米老鼠、日本的哆啦A夢, 英國的天線寶寶!現在更可怕, 孩子只認識小豬佩奇, 再這樣下去, 我們恐怕要失根于中國文化了!

我們只能給孩子講這種外國童話嗎?沒別的故事了?

不。 我還記得, 小時候奶奶會給我講天狗吃月亮, 講老鼠娶親, 講造神爺貪吃甜食零嘴,

講王母娘娘好狠心地用銀河分開牛郎織女的故事。

每個中國孩子都應該得到中國故事的滋養!

是的, 說得很好, 但要怎麼做呢?

五千年來, 中國大地上發生了那麼多故事, 為什麼中國孩子沒有自己的故事集、自己的童話形象?如果你來給中國孩子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你會怎麼做?

從40年前起, 這道題就出現在華人世界裡, 成千上萬的人想要解這道題。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交付給我們的孩子, 但是, 這世界太紛擾, 孩子們眼前的誘惑、選擇太多了。 如何才能讓他們安安靜靜, 沉下心來聽一個故事?怎樣讓孩子們聽懂故事背後古人的智慧和教訓?怎樣讓孩子領略中華文化之美?

等不及了, 直接看產品

給孩子一年好時光

▼▼▼

講情懷前, 先試聽故事:

我覺得, 解這個題目解得最好、最妙, 乃至解出了藝術、情懷、理想, 甚至財富的, 是臺灣的一個出版機構, 名字叫“漢聲”。

創辦半個世紀來, 獲獎無數、成就無數:

《丁村》獲 新聞出版局“中國最美的書”;

《曹雪芹風箏圖譜》獲新聞出版局“世界最美的書”;

美國《時代》雜誌評其為“最佳行家出版物”;

臺北有一條街巷以它的名字命名;

1981年, 首次命名了“中國結”;

促成中國第一座“中國兒童博物館”建立。

...

這樣一家出版機構, 是這樣解答這道題的:

尋根中華五千年

只求一個好故事

什麼叫童話?不必翻開詞典查“童話”詞條究竟怎麼寫的, 我們只要想:寫給孩子的、孩子喜歡看的的故事有什麼, 這樣的故事, 便可以成為童話。

這也是漢聲對童話的定義。

春天的故事

那麼, 中國童話都在哪裡呢?故事有很多:《山海經》、諸子百家、《史記》裡都有故事, 古典文學名著、詩詞歌謠、神話寓言、成語典故、民間傳說和傳奇裡也有故事;哪裡都有故事, 主題也很多, 但都不是專為孩子準備的童話。

漢聲找到清末民初的文獻資料, 考察之後, 篩選出來了一些些適合講給孩子聽的故事。 但這還不夠。 他們又去香港三聯書店採購了民俗協會做的故事集。 最後基於1920年代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的教授們在戰火中保存下的珍貴史料為基礎, 整理更多資料。

夏天的故事

漢聲當時已做了10年民俗調研, 多年輾轉在田野間。 他們在調查中發現, 中國故事並非真正消失, 只是藏匿了。

比如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屋舍的棟樑、窗格、柱子、門板上也畫有或刻有故事, 比如《三娘教子》這個故事。 即使只是一座小小的簷下斗拱, 也可能畫有八幅故事畫, 更不必說那些壁畫、浮雕和詩文裡藏有多少民間傳奇和歷史了。

此外, 刺繡、器物的花樣上也藏著著故事, 地方戲曲演繹著民間故事, 甚至, 捏面人手下一個個造型生動、色彩豔麗而又散發著糯米甜香的江米人, 也都牽連著一則相關的人物故事。 (後來這米人的故事, 也被收錄在書中)

“下午大概三點鐘以後, 我們就可以聽到河南老鄉練河南梆子, 浦東同鄉會也會有他們上海的活動。這就觸發我們一個靈感———他們唱的河南梆子裡一定有很多故事,所以我們就去和他們聊天。”當時漢聲臺灣的辦公室附近,有很多同鄉會,這些同鄉會帶來了全國各省份的故事。

於是漢聲就成立了一個專案,到各個同鄉會找會說故事的人。“讓他們把家鄉的故事說給我們聽。這樣我們就又收集了一大堆故事。”

秋天的故事

後來,又有人想到——老人家肯定還裝著很多故事,怎麼收集呢?又由誰去收集?

漢聲的編輯人手不夠,就找到了大學教授,去發動學生做這件事情:一是在大學生返鄉的時候,讓他們回去問自己家的老人,中國古老的故事有哪些;二是去老人集中的地方——養老院去收集故事。

“調研隊伍中以臺灣大學歷史系的學生最多,因為訪問歷史是他們的專長,其次是文學系的。”

那時候,臺灣的大街小巷裡,你會看到講故事的人前,有一個熱情的記錄人,開著答錄機,攤開筆記本,刷刷刷寫著。在臺灣人可以回大陸之後,每逢假期,回大陸去採訪老故事的學生都能領到漢聲發的答錄機。

冬天的故事

一筐一筐的答錄機發出去,一批一批的故事也就收回來了。

這些用紙筆、錄音筆、照相機記錄的故事資料可以說是堆積如山。

漢聲的編輯就一批批地整理,一批批地篩選。在這個巨大的故事庫裡,篩去內容過時的、不符合現代價值觀的、雷同無趣的故事,剩下的故事就可以作為漢聲編輯童話的素材了。這便奠定了《中國童話》的文本基礎。

有人說這過程中有許多困難,會說堅持不易,我倒覺得和故事打交道是最有樂趣的!我想,如果不是那些講故事的人眼神發亮,聽故事的人如癡如醉……沒有這些美妙的過程,這些好故事是不會到來的。

好故事是怎樣煉成的

現在堆積如山的故事收上來了,這些故事有些太枯燥,有些太囉嗦,必須得改成長短相當、詳略得當的,統一的敘述方式,那麼,該如何改寫?改寫得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當時漢聲的編輯是怎樣寫這些故事的呢?會以一個什麼樣的原則進行創作呢?

發生在春天的故事《年獸來了》。

漢聲在寫作時要求兩點:第一個是你一定要進入童書編輯的領域,你不能說我是個作家,很會寫,但寫的不見得是孩子喜歡的,不見得會成為童話故事的作者;然後你還要懂得兒童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寫故事。

黃永松先生

“我們把兒童教育領域的老師請過來,設計課程,給編輯講課。也會請文學作家過來,給編輯講寫作怎麼起承轉合,怎麼讓孩子聽故事時感受到清晰的脈絡。”漢聲總策劃黃永松先生說。

當時漢聲的編輯是分組寫作。寫完以後,念給小朋友聽。看小朋友喜不喜歡聽,有沒有什麼問題。“讓孩子感興趣,其實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標準。”

編輯們還會給自己孩子講這些故事,再做一次檢驗。一面念,一面觀察小孩的反應,如果小孩顯得不耐煩或是覺得故事太長,那就得重新改寫;要是小孩子聽後很興奮,抓住書本不放,或跟大人討論起文章的內容來,那麼,這篇故事就算成功了。

每個故事都要經過這個過程。畢竟故事從口耳相傳中來,要回到口耳相傳中去。講故事給孩子聽,和讓孩子自己看故事不一樣。所以漢聲中國童話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做到了口語化、讀起來非常順暢,孩子理解起來沒有障礙,卻又不失文字的韻味。

發生在夏天的故事《稻草人借箭》。

給孩子講故事、再修改打磨文字,這個過程很慢,很磨人,但也有樂趣和興味,參加的漢聲文字編輯們都樂在其中。

快樂的人寫出的故事,才能讓孩子們也擁有聽故事的快樂!

每天一個故事

過個中國童話年

如果你收集到這麼多好故事,怎麼樣把這些故事安排到一本書裡呢?

《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做法,都是簡單地把故事排列起來,而《一千零一夜》則很聰明地用一個大故事把所有的故事穿了起來。《中國童話》可以用什麼方法把故事巧妙穿插起來呢?

我們來想想這個童話集的使用場景。大家都知道,其中最恒定、常態的場景,就是睡前的床頭故事,從年頭到年尾,每個晚上給你講一個故事,然後你好好睡覺。這是講故事的節奏,也鎖定了童話的數目,是每個晚上都有故事講。

中國傳統故事裡,有的跟過年過節的習俗有關,有的又和季節時令有關,那故事天然就應該放在那個時候講。這樣的時間線,是跟農曆一一對應的,所以,漢聲按照傳統農曆歲時,從大年三十開始,每天講一則故事,共362個故事,涵蓋節日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學故事等 。孩子們在聽故事的過程當中,能夠顯著地感受得到中國人特有的生命節律。

從目錄的編排可以看出,每個月每天都有適合講給孩子的故事。

就這樣,《漢聲中國童話》讓孩子“吃故事長大” ,每天都有故事進補,可以很有節奏聽一年;在這一年裡,媽媽跟孩子每天用寶貴的20分鐘一起對話古人,認識中國故事、瞭解中國文化。日積月累,這些故事,便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文化基因的一段段的編碼。

當孩子長大了,回憶童年,他會非常輕易地想起每天儀式感一般的睡前故事,會想起聽故事的溫柔、幽默,這會成為一個人最溫暖樸實的回憶。

小小朋友怎麼看,怎麼聽?

《漢聲中國童話》出版後收到大量讀者回饋,有的小孩子識字量不夠,看書有一定難度;有的父母工作太忙,沒時間給孩子每天讀;有的家長希望有純正地道又有意思的中文給身在海外的英語環境下的孩子磨耳朵……

這些讀者對於有聲版的需求以及口碑的力量催促漢聲趕緊“把好故事講出來”!

“窮兵黷武”的製作方式

讀庫的老六曾將那種窮盡所有可能的做書方式稱為“窮兵黷武”。漢聲做書已然讓人歎為觀止,進入廣播劇的製作,又是集合一幫志同道合之人,將“窮兵黷武”進行到底。

書上原版文字適合朗讀,但並不適合直接用於廣播劇,於是原書100余位元文字編輯轉而投入將文字轉為廣播劇腳本。

時任漢聲雜誌副總編的奚淞,跑去找到自己的學姐樊曼儂,來製作《漢聲中國童話》的廣播劇。

樊曼儂是誰?

她被譽為臺灣的“長笛教母”,電影電視廣告的配音和錄音、西方音樂演出都有涉獵,很多知名華語音樂人對西方音樂的啟蒙最早都來自於她。

樊曼儂

樊曼儂原本就羡慕漢聲“上山下海做調查,把中國最好的傳統文化留下來”,所以欣然接受了邀請。

當時臺灣已有廣播劇的製作環境,不過節目通常都是由一個人來講故事。樊曼儂知道:不是要找一個音質好的聲音來朗誦來單純地講故事,而是配合故事找聲音,合適的人聲、自然界的聲音以及音樂的精當糅合,才能呈現出畫面感,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這才是“完美”。

在接手廣播劇製作任務之前,《漢聲中國童話》已經是樊曼儂朋友圈中相當受歡迎的作品。仔細研讀之後,樊曼儂明確了,如果是一個40來歲的中年婦女,那最好是由(臺灣)華視《早安今天》的主持人薇薇夫人(樂茝軍)來演繹;而如果是兒童的聲音,就得交付“中廣”的演員們了;甚至,她還拉來了配音圈外的好友蔣勳,誰讓他“聲音真的非常非常好聽,而且咬字讀音都很好”呢,這個讓人百聽不厭的富有智慧的聲音,太適合講歷史、知識類故事了……

雖然參與配音的這26位,有很多名字大家都不熟悉了,但他們都是專業領域的大咖:

蔣勳,畫家、詩人、作家。

于潤蘭,著名配音演員、金曲獎評委。參演《天龍八部》《雪山飛狐》《香帥傳奇》《射雕英雄傳》《戲說慈禧》等影視劇。

王蕙君,中影集團對白總監。早年林鳳嬌、朱茵(紫霞仙子)的配音。代表作《畫皮》《大話西遊》《倩女幽魂》等影視劇。

王景平,臺灣配音皇后,曾為林青霞、張曼玉、張艾嘉、恬妞、鐘楚紅等知名演員配音。迪士尼中文作品幕後對白導演。

尹傳興,著名配演演員,廣播劇作品《浮雲遊子》《兩個意外》等獲金鐘獎。

徐世棠,翻譯家,師從梁實秋先生。代表作奧斯卡·王爾德《快樂王子》雙語有聲書。

……

當時一個月裡要錄完30集,這就意味著每天要錄五六個故事,錄完之後,還要有10-15天調整音效。

各種deadline在前,活兒還是要精細完成。有一次,錄來錄去總缺一個帶感染力的“噴嚏聲”,樊曼儂突然想到了自己那個打噴嚏很大聲的助理,便叫他進錄音室來錄噴嚏。錄完後,還不忘叮囑他出去寫一個“噴嚏”的聲音授權書。

光是配音已經很費精力了是不是?這一幫時年30多歲的年輕人還不滿足,除了富有感情的人聲,他們還一心要給孩子們最真實的聲音,於是搜腸刮肚找了很多語音庫,做成音效。

配樂方面,借助樊曼儂老師的音樂收藏及人脈,在這部廣播劇裡,你能聽到馬頭琴、嗩呐、蘆笙、古箏、洋琴,以及蘇州彈詞、秦腔、平劇,還有臺灣原住民布農族的音樂等等。

每一次,背景音樂都出現得恰到好處,隨著故事的進展高低起伏,有時,還需要奚淞先生重新作詞,陳揚先生再譜曲,最終交由彭達煙先生挑選及控制音效。所以,這裡出現的每首曲子和“噴嚏聲”一樣,都是有版權的!

諸位不妨先聽一下《嫦娥奔月》這則故事,我們的一位編輯給自家娃試聽,睡眼惺忪的孩子頓時來了勁,趴在床上拿著手機,一定要聽完才肯睡覺。

聽故事孕育中國情懷

1983年,耗資幾千萬台幣的《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製作完畢。恐怕會有家長問:35年過去了,這廣播劇還能有那麼大的魅力嗎?

臺灣網友對《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的深情回憶

臺灣新黨前主席謝啟大講過這樣一個趣事:她送給好友一套《漢聲中國童話》卡帶,好友的兒子正上幼稚園,天天聽故事,成了班裡最會講故事的人,孩子的國學底子、語言能力也日漸強大。全班小朋友都想跟他交朋友,想聽他講故事,甚至很多女生都想嫁給他!

你不得不承認,經典自有它穿透歲月、歷久彌新的能量。在臺灣,這套廣播劇已由最初的卡帶進化為CD,一套72張,約合人民幣1800元,早已晉升為父母眼中的傳家寶。

《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CD在臺灣誠品書店仍是熱銷品。

現在大家已經不太用CD播放機了,72盤CD又不太方便收納整理。於是,由“故事知道”這個微信小程式替代了CD版,每天放送一集廣播劇把362個故事講給你聽,而且價格也從1800元直降到362元,相當於每個故事只要1塊錢!

如果你家的孩子還不滿7歲,你又沒時間堅持每天給他讀一千字左右的故事,那《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很建議你入手,因為除了好聽的故事,廣播劇包含了更為豐富的音樂和音效,為孩子延展出更多中國文化的薰陶和魅力,小的一點的孩子一定會更喜歡《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的。

由於老黃曆實在太美,我不得不多花一點篇幅來介紹這個贈品!

採用中國最傳統的手撕老黃曆,一下回到數百年前。

老黃曆首頁

首頁畫著小狗和元寶等與2018年相關的元素,還寫著“狗年大吉、興旺發達”的好彩頭。

手機盛行的時代裡,不僅手錶沒落,日曆更是沒地位了,然後,我們依然希望通過現代設計復蘇中國傳統文化,喚起孩子們對“老東西”的愛。

比方說,老黃曆內頁都是彩色手繪的作品,採用中國傳統的版畫技法,給孩子美的薰陶。

過完一天撕掉一頁,這種手撕的方式,也是傳統老黃曆的精髓,還原過日子的“儀式感”。

老黃曆用的農曆曆法,才是中國最正宗的計時方式。

農曆中,分歲、時、節、候。“歲”就是年;“時”是四季;“節”是24節氣;“候”是72候。一歲有4季,一季有6個節氣,一個節氣有3候。

其中“節”(節氣)和“候”(候應)是老黃曆的精髓。

節氣和候應,記載著動、植物以及季節、天氣、溫度的變化,與人的視覺、感覺相關,不是冷冰冰的日期數字。

比如,穀雨前後,布穀鳥開始叫了,就是提醒農人要播種了,不要錯過最好的農時。

如今我們都習慣了用西曆計時。其實由自然萬物而來的農曆計時法,就像“可以看得到的時間”。讓人們對大自然的歲時變化更為留心,對時光流逝有更強的感觸,能喚起內心惜時的感覺,不負好時光。

在古代,農人們會從動物的蟄眠、復蘇、交配、繁殖、換羽、遷徙,來知悉節氣變化;

會從植物的萌芽、發葉、生枝、開花、結果、落葉等自然現象,來記錄季節變化;

也會以霜降雪飄、水凍冰化、風雲變幻等氣象,反映節氣變化。

這種以天氣、動植物變化來反映時間的方式,用“候應”表示。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按“候”來過日子的,才有了常用語“問候”、“時候”。

5天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為“一季”,四季為一“歲”(也就是一年)。

這些千年流傳下來的、認識世界、親近自然的知識,可以通過這款老黃曆,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在每個“候應”開始的那一天,都有單獨設計的精美頁面。

不同候應時,在頁面中間的圓形區域,用手繪圖案表現自然萬物的狀態,並在圓圈下方的空白位置作了詳細的注解。

舉個例子:

“鵲始巢”,意思是喜鵲感到陽氣萌動,開始築巢,準備孕育下一代。代表天氣有回暖的跡象了。

相對于侯應,我們可能更熟悉的概念是“節氣“。

古代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生長靠太陽,農人們必須對太陽的運行非常清楚,才能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安排農事。

根據太陽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24個時間點,每一個點就是一個節氣。

這款老黃曆,也為24節氣單獨設計了頁面,用漢字與標誌性符號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既清晰,又帶感。

針對重大節日,比如古代三大節,我們還特意做了海報提醒。要知道,在古時候,端午和中秋也是和春節一樣的大日子(而不是只放一天假的小節!)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本老黃曆除了很中國風外,還有很多現代的、國際化的元素。

頁面中間大大的阿拉伯數字是西曆日期,日期左側標注了古巴比倫星期制(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右側標注了星期幾。

而下方的漢字部分,又把舞臺還給了中國文化。日期是農曆。農曆日期左側標注了天干地支年,右側標注了本月農曆天數。

日期下方有“宜忌”區域。宜、忌,在傳統老黃曆中歷來就有,可不是封建迷信,學問大著呢。

這些宜忌是由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對天氣、氣候、自然現象和生活規律的掌握,根據長期的觀察和實踐得出的經驗總結。老一輩人,婚喪嫁娶、開業動土,都要到老黃曆上查宜忌。

這款老黃曆中,月份名稱都用中藥名進行了重新演繹。

中藥材裡面有很多好聽的名字。選擇與數字有關的,一月就是“一見喜”,二月就是“二面針”,三月就是“三七粉”……

中藥是中華傳統文化,用中藥名代表月份名,也能提醒孩子每天、每月,牢記中國文化的傳承。

快過年了,配合《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擺一本日曆在家裡,既喜慶,還能每天和孩子學一點中國文化知識。

不僅小孩喜歡,大人更會喜歡現代的設計感,在辦公室裡添一本老黃曆,不僅好看,工作效率也不知不覺提高了。

裝著老黃曆的花布袋子,上面的圖案和文字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大俗又大雅。

花布袋子上還有一串銅錢裝飾。在古代,銅錢是占卜使用的小工具,重大的節日、祭祀,都離不開銅錢。掛上銅錢,希望給你帶來好財運。

每一頁日曆的反面都設計成了便簽紙。

撕下的頁面存放在布袋子裡,就是一袋子便簽紙,不浪費紙張。

限時特價362元

馬上搶購

▼▼▼

362個故事的

《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

365天陪你的

好時光日曆

本文改編自《漢聲: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國文化富二代》,經“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授權。

浦東同鄉會也會有他們上海的活動。這就觸發我們一個靈感———他們唱的河南梆子裡一定有很多故事,所以我們就去和他們聊天。”當時漢聲臺灣的辦公室附近,有很多同鄉會,這些同鄉會帶來了全國各省份的故事。

於是漢聲就成立了一個專案,到各個同鄉會找會說故事的人。“讓他們把家鄉的故事說給我們聽。這樣我們就又收集了一大堆故事。”

秋天的故事

後來,又有人想到——老人家肯定還裝著很多故事,怎麼收集呢?又由誰去收集?

漢聲的編輯人手不夠,就找到了大學教授,去發動學生做這件事情:一是在大學生返鄉的時候,讓他們回去問自己家的老人,中國古老的故事有哪些;二是去老人集中的地方——養老院去收集故事。

“調研隊伍中以臺灣大學歷史系的學生最多,因為訪問歷史是他們的專長,其次是文學系的。”

那時候,臺灣的大街小巷裡,你會看到講故事的人前,有一個熱情的記錄人,開著答錄機,攤開筆記本,刷刷刷寫著。在臺灣人可以回大陸之後,每逢假期,回大陸去採訪老故事的學生都能領到漢聲發的答錄機。

冬天的故事

一筐一筐的答錄機發出去,一批一批的故事也就收回來了。

這些用紙筆、錄音筆、照相機記錄的故事資料可以說是堆積如山。

漢聲的編輯就一批批地整理,一批批地篩選。在這個巨大的故事庫裡,篩去內容過時的、不符合現代價值觀的、雷同無趣的故事,剩下的故事就可以作為漢聲編輯童話的素材了。這便奠定了《中國童話》的文本基礎。

有人說這過程中有許多困難,會說堅持不易,我倒覺得和故事打交道是最有樂趣的!我想,如果不是那些講故事的人眼神發亮,聽故事的人如癡如醉……沒有這些美妙的過程,這些好故事是不會到來的。

好故事是怎樣煉成的

現在堆積如山的故事收上來了,這些故事有些太枯燥,有些太囉嗦,必須得改成長短相當、詳略得當的,統一的敘述方式,那麼,該如何改寫?改寫得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當時漢聲的編輯是怎樣寫這些故事的呢?會以一個什麼樣的原則進行創作呢?

發生在春天的故事《年獸來了》。

漢聲在寫作時要求兩點:第一個是你一定要進入童書編輯的領域,你不能說我是個作家,很會寫,但寫的不見得是孩子喜歡的,不見得會成為童話故事的作者;然後你還要懂得兒童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寫故事。

黃永松先生

“我們把兒童教育領域的老師請過來,設計課程,給編輯講課。也會請文學作家過來,給編輯講寫作怎麼起承轉合,怎麼讓孩子聽故事時感受到清晰的脈絡。”漢聲總策劃黃永松先生說。

當時漢聲的編輯是分組寫作。寫完以後,念給小朋友聽。看小朋友喜不喜歡聽,有沒有什麼問題。“讓孩子感興趣,其實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標準。”

編輯們還會給自己孩子講這些故事,再做一次檢驗。一面念,一面觀察小孩的反應,如果小孩顯得不耐煩或是覺得故事太長,那就得重新改寫;要是小孩子聽後很興奮,抓住書本不放,或跟大人討論起文章的內容來,那麼,這篇故事就算成功了。

每個故事都要經過這個過程。畢竟故事從口耳相傳中來,要回到口耳相傳中去。講故事給孩子聽,和讓孩子自己看故事不一樣。所以漢聲中國童話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做到了口語化、讀起來非常順暢,孩子理解起來沒有障礙,卻又不失文字的韻味。

發生在夏天的故事《稻草人借箭》。

給孩子講故事、再修改打磨文字,這個過程很慢,很磨人,但也有樂趣和興味,參加的漢聲文字編輯們都樂在其中。

快樂的人寫出的故事,才能讓孩子們也擁有聽故事的快樂!

每天一個故事

過個中國童話年

如果你收集到這麼多好故事,怎麼樣把這些故事安排到一本書裡呢?

《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做法,都是簡單地把故事排列起來,而《一千零一夜》則很聰明地用一個大故事把所有的故事穿了起來。《中國童話》可以用什麼方法把故事巧妙穿插起來呢?

我們來想想這個童話集的使用場景。大家都知道,其中最恒定、常態的場景,就是睡前的床頭故事,從年頭到年尾,每個晚上給你講一個故事,然後你好好睡覺。這是講故事的節奏,也鎖定了童話的數目,是每個晚上都有故事講。

中國傳統故事裡,有的跟過年過節的習俗有關,有的又和季節時令有關,那故事天然就應該放在那個時候講。這樣的時間線,是跟農曆一一對應的,所以,漢聲按照傳統農曆歲時,從大年三十開始,每天講一則故事,共362個故事,涵蓋節日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學故事等 。孩子們在聽故事的過程當中,能夠顯著地感受得到中國人特有的生命節律。

從目錄的編排可以看出,每個月每天都有適合講給孩子的故事。

就這樣,《漢聲中國童話》讓孩子“吃故事長大” ,每天都有故事進補,可以很有節奏聽一年;在這一年裡,媽媽跟孩子每天用寶貴的20分鐘一起對話古人,認識中國故事、瞭解中國文化。日積月累,這些故事,便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文化基因的一段段的編碼。

當孩子長大了,回憶童年,他會非常輕易地想起每天儀式感一般的睡前故事,會想起聽故事的溫柔、幽默,這會成為一個人最溫暖樸實的回憶。

小小朋友怎麼看,怎麼聽?

《漢聲中國童話》出版後收到大量讀者回饋,有的小孩子識字量不夠,看書有一定難度;有的父母工作太忙,沒時間給孩子每天讀;有的家長希望有純正地道又有意思的中文給身在海外的英語環境下的孩子磨耳朵……

這些讀者對於有聲版的需求以及口碑的力量催促漢聲趕緊“把好故事講出來”!

“窮兵黷武”的製作方式

讀庫的老六曾將那種窮盡所有可能的做書方式稱為“窮兵黷武”。漢聲做書已然讓人歎為觀止,進入廣播劇的製作,又是集合一幫志同道合之人,將“窮兵黷武”進行到底。

書上原版文字適合朗讀,但並不適合直接用於廣播劇,於是原書100余位元文字編輯轉而投入將文字轉為廣播劇腳本。

時任漢聲雜誌副總編的奚淞,跑去找到自己的學姐樊曼儂,來製作《漢聲中國童話》的廣播劇。

樊曼儂是誰?

她被譽為臺灣的“長笛教母”,電影電視廣告的配音和錄音、西方音樂演出都有涉獵,很多知名華語音樂人對西方音樂的啟蒙最早都來自於她。

樊曼儂

樊曼儂原本就羡慕漢聲“上山下海做調查,把中國最好的傳統文化留下來”,所以欣然接受了邀請。

當時臺灣已有廣播劇的製作環境,不過節目通常都是由一個人來講故事。樊曼儂知道:不是要找一個音質好的聲音來朗誦來單純地講故事,而是配合故事找聲音,合適的人聲、自然界的聲音以及音樂的精當糅合,才能呈現出畫面感,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這才是“完美”。

在接手廣播劇製作任務之前,《漢聲中國童話》已經是樊曼儂朋友圈中相當受歡迎的作品。仔細研讀之後,樊曼儂明確了,如果是一個40來歲的中年婦女,那最好是由(臺灣)華視《早安今天》的主持人薇薇夫人(樂茝軍)來演繹;而如果是兒童的聲音,就得交付“中廣”的演員們了;甚至,她還拉來了配音圈外的好友蔣勳,誰讓他“聲音真的非常非常好聽,而且咬字讀音都很好”呢,這個讓人百聽不厭的富有智慧的聲音,太適合講歷史、知識類故事了……

雖然參與配音的這26位,有很多名字大家都不熟悉了,但他們都是專業領域的大咖:

蔣勳,畫家、詩人、作家。

于潤蘭,著名配音演員、金曲獎評委。參演《天龍八部》《雪山飛狐》《香帥傳奇》《射雕英雄傳》《戲說慈禧》等影視劇。

王蕙君,中影集團對白總監。早年林鳳嬌、朱茵(紫霞仙子)的配音。代表作《畫皮》《大話西遊》《倩女幽魂》等影視劇。

王景平,臺灣配音皇后,曾為林青霞、張曼玉、張艾嘉、恬妞、鐘楚紅等知名演員配音。迪士尼中文作品幕後對白導演。

尹傳興,著名配演演員,廣播劇作品《浮雲遊子》《兩個意外》等獲金鐘獎。

徐世棠,翻譯家,師從梁實秋先生。代表作奧斯卡·王爾德《快樂王子》雙語有聲書。

……

當時一個月裡要錄完30集,這就意味著每天要錄五六個故事,錄完之後,還要有10-15天調整音效。

各種deadline在前,活兒還是要精細完成。有一次,錄來錄去總缺一個帶感染力的“噴嚏聲”,樊曼儂突然想到了自己那個打噴嚏很大聲的助理,便叫他進錄音室來錄噴嚏。錄完後,還不忘叮囑他出去寫一個“噴嚏”的聲音授權書。

光是配音已經很費精力了是不是?這一幫時年30多歲的年輕人還不滿足,除了富有感情的人聲,他們還一心要給孩子們最真實的聲音,於是搜腸刮肚找了很多語音庫,做成音效。

配樂方面,借助樊曼儂老師的音樂收藏及人脈,在這部廣播劇裡,你能聽到馬頭琴、嗩呐、蘆笙、古箏、洋琴,以及蘇州彈詞、秦腔、平劇,還有臺灣原住民布農族的音樂等等。

每一次,背景音樂都出現得恰到好處,隨著故事的進展高低起伏,有時,還需要奚淞先生重新作詞,陳揚先生再譜曲,最終交由彭達煙先生挑選及控制音效。所以,這裡出現的每首曲子和“噴嚏聲”一樣,都是有版權的!

諸位不妨先聽一下《嫦娥奔月》這則故事,我們的一位編輯給自家娃試聽,睡眼惺忪的孩子頓時來了勁,趴在床上拿著手機,一定要聽完才肯睡覺。

聽故事孕育中國情懷

1983年,耗資幾千萬台幣的《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製作完畢。恐怕會有家長問:35年過去了,這廣播劇還能有那麼大的魅力嗎?

臺灣網友對《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的深情回憶

臺灣新黨前主席謝啟大講過這樣一個趣事:她送給好友一套《漢聲中國童話》卡帶,好友的兒子正上幼稚園,天天聽故事,成了班裡最會講故事的人,孩子的國學底子、語言能力也日漸強大。全班小朋友都想跟他交朋友,想聽他講故事,甚至很多女生都想嫁給他!

你不得不承認,經典自有它穿透歲月、歷久彌新的能量。在臺灣,這套廣播劇已由最初的卡帶進化為CD,一套72張,約合人民幣1800元,早已晉升為父母眼中的傳家寶。

《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CD在臺灣誠品書店仍是熱銷品。

現在大家已經不太用CD播放機了,72盤CD又不太方便收納整理。於是,由“故事知道”這個微信小程式替代了CD版,每天放送一集廣播劇把362個故事講給你聽,而且價格也從1800元直降到362元,相當於每個故事只要1塊錢!

如果你家的孩子還不滿7歲,你又沒時間堅持每天給他讀一千字左右的故事,那《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很建議你入手,因為除了好聽的故事,廣播劇包含了更為豐富的音樂和音效,為孩子延展出更多中國文化的薰陶和魅力,小的一點的孩子一定會更喜歡《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的。

由於老黃曆實在太美,我不得不多花一點篇幅來介紹這個贈品!

採用中國最傳統的手撕老黃曆,一下回到數百年前。

老黃曆首頁

首頁畫著小狗和元寶等與2018年相關的元素,還寫著“狗年大吉、興旺發達”的好彩頭。

手機盛行的時代裡,不僅手錶沒落,日曆更是沒地位了,然後,我們依然希望通過現代設計復蘇中國傳統文化,喚起孩子們對“老東西”的愛。

比方說,老黃曆內頁都是彩色手繪的作品,採用中國傳統的版畫技法,給孩子美的薰陶。

過完一天撕掉一頁,這種手撕的方式,也是傳統老黃曆的精髓,還原過日子的“儀式感”。

老黃曆用的農曆曆法,才是中國最正宗的計時方式。

農曆中,分歲、時、節、候。“歲”就是年;“時”是四季;“節”是24節氣;“候”是72候。一歲有4季,一季有6個節氣,一個節氣有3候。

其中“節”(節氣)和“候”(候應)是老黃曆的精髓。

節氣和候應,記載著動、植物以及季節、天氣、溫度的變化,與人的視覺、感覺相關,不是冷冰冰的日期數字。

比如,穀雨前後,布穀鳥開始叫了,就是提醒農人要播種了,不要錯過最好的農時。

如今我們都習慣了用西曆計時。其實由自然萬物而來的農曆計時法,就像“可以看得到的時間”。讓人們對大自然的歲時變化更為留心,對時光流逝有更強的感觸,能喚起內心惜時的感覺,不負好時光。

在古代,農人們會從動物的蟄眠、復蘇、交配、繁殖、換羽、遷徙,來知悉節氣變化;

會從植物的萌芽、發葉、生枝、開花、結果、落葉等自然現象,來記錄季節變化;

也會以霜降雪飄、水凍冰化、風雲變幻等氣象,反映節氣變化。

這種以天氣、動植物變化來反映時間的方式,用“候應”表示。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按“候”來過日子的,才有了常用語“問候”、“時候”。

5天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為“一季”,四季為一“歲”(也就是一年)。

這些千年流傳下來的、認識世界、親近自然的知識,可以通過這款老黃曆,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在每個“候應”開始的那一天,都有單獨設計的精美頁面。

不同候應時,在頁面中間的圓形區域,用手繪圖案表現自然萬物的狀態,並在圓圈下方的空白位置作了詳細的注解。

舉個例子:

“鵲始巢”,意思是喜鵲感到陽氣萌動,開始築巢,準備孕育下一代。代表天氣有回暖的跡象了。

相對于侯應,我們可能更熟悉的概念是“節氣“。

古代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生長靠太陽,農人們必須對太陽的運行非常清楚,才能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安排農事。

根據太陽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24個時間點,每一個點就是一個節氣。

這款老黃曆,也為24節氣單獨設計了頁面,用漢字與標誌性符號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既清晰,又帶感。

針對重大節日,比如古代三大節,我們還特意做了海報提醒。要知道,在古時候,端午和中秋也是和春節一樣的大日子(而不是只放一天假的小節!)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本老黃曆除了很中國風外,還有很多現代的、國際化的元素。

頁面中間大大的阿拉伯數字是西曆日期,日期左側標注了古巴比倫星期制(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右側標注了星期幾。

而下方的漢字部分,又把舞臺還給了中國文化。日期是農曆。農曆日期左側標注了天干地支年,右側標注了本月農曆天數。

日期下方有“宜忌”區域。宜、忌,在傳統老黃曆中歷來就有,可不是封建迷信,學問大著呢。

這些宜忌是由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對天氣、氣候、自然現象和生活規律的掌握,根據長期的觀察和實踐得出的經驗總結。老一輩人,婚喪嫁娶、開業動土,都要到老黃曆上查宜忌。

這款老黃曆中,月份名稱都用中藥名進行了重新演繹。

中藥材裡面有很多好聽的名字。選擇與數字有關的,一月就是“一見喜”,二月就是“二面針”,三月就是“三七粉”……

中藥是中華傳統文化,用中藥名代表月份名,也能提醒孩子每天、每月,牢記中國文化的傳承。

快過年了,配合《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擺一本日曆在家裡,既喜慶,還能每天和孩子學一點中國文化知識。

不僅小孩喜歡,大人更會喜歡現代的設計感,在辦公室裡添一本老黃曆,不僅好看,工作效率也不知不覺提高了。

裝著老黃曆的花布袋子,上面的圖案和文字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大俗又大雅。

花布袋子上還有一串銅錢裝飾。在古代,銅錢是占卜使用的小工具,重大的節日、祭祀,都離不開銅錢。掛上銅錢,希望給你帶來好財運。

每一頁日曆的反面都設計成了便簽紙。

撕下的頁面存放在布袋子裡,就是一袋子便簽紙,不浪費紙張。

限時特價362元

馬上搶購

▼▼▼

362個故事的

《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

365天陪你的

好時光日曆

本文改編自《漢聲: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國文化富二代》,經“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