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宰相劉羅鍋》的特別之處來自於它的民間敘事傳統

文 | 江上

距離《宰相劉羅鍋》首播已經20餘年, 片尾曲中「故事裡的事」已成昨日遺韻, 回首這20餘年來的中國影視史, 我們不禁思考, 為什麼沒有再產生一部類似《宰相劉羅鍋》的作品?

從經濟效益上講, 《宰相劉羅鍋》全劇耗資700萬, 不到兩個月便收回2000萬(不算海外), 這樣的豐收盛況, 於當時的中國電視劇中堪稱空前。

從收視率來說, 該劇當年的收視率超過40%, 萬人空巷的觀劇熱潮歷歷在目, 而且這種熱潮不僅出現在大陸, 在臺灣也創下了收視高峰。

從拿獎來說, 1996年的金鷹獎, 《宰相劉羅鍋》一舉獲得了四個提名, 最終劉羅鍋的扮演者李保田摘走最佳男主角獎, 劉夫人鄧婕獲最佳女配角獎, 和珅的扮演者王剛捧得最佳男配角獎。

《宰相劉羅鍋》

不可否認的是, 在中國, 肯定有比《宰相劉羅鍋》更成功、更搞笑、更嚴謹, 或者更具有話題性的作品, 但是像《宰相劉羅鍋》這樣, 能獲得如此巨大成功, 同時又如此特別的電視劇, 卻是僅此一部。

首先, 它和《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不一樣, 這些作品有強大的文學文本的支撐。

它和來自於港臺的《戲說乾隆》也很不一樣, 那種充滿了現代娛樂趣味和解構精神。

《宰相劉羅鍋》

即使是脫胎于《宰相劉羅鍋》的《康熙微服私訪記》或者《鐵齒銅牙紀曉嵐》, 在思想性和深度上也很難與《宰相劉羅鍋》同日而語。

當然, 它和真正充滿嚴肅意味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也完全不一樣, 他們的視角是精英的, 欣賞趣味也是偏向知識份子的。

《宰相劉羅鍋》的特別之處, 來自於它的民間敘事傳統以及「人民性」的敘事視角。

中國有深厚的民間文學傳統, 包括戲曲、曲藝、民間故事等, 《宰相劉羅鍋》的根基正在此。 尤其是劉寶瑞的單口相聲《官場鬥》, 為《宰相劉羅鍋》提供了基本的故事骨架和饒有趣味的搞笑情節。

《宰相劉羅鍋》一面世, 就讓我們看到了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的蹤跡:劉墉將「貢院」之名改為「賣完」的橋段, 「一統江(薑)山」的諧音, 「一行征燕向南飛, 兩隻烤鴨往北走」的對聯, 還有皇上以「正月」為題, 榜眼聲情並茂地唱了一曲:「正月裡來正月正, 我和小妹妹去觀燈。 紅燈綠燈都是假燈, 小妹妹才是真親!」——這些笑料顯然都是來自民間文化的積澱。

《宰相劉羅鍋》

劉墉一次又一次借助語言遊戲,戲弄和珅或者化解乾隆的刁難,比如趣解「老頭子」,巧接《詠花》詩,還有譬如乾隆命劉鏞在一張紙上寫下一萬個字,劉鏞寫下:「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再比如「劉墉奉命去死,在水邊遇見屈原」那段故事,幾乎就是照搬相聲《官場鬥》的第三十回《羅鍋交旨》……

這些細節的安排,豐富了劇情,也極大地增加了觀賞的趣味性。

從這一點上來說,《宰相劉羅鍋》對民間文藝、民間敘事傳統的尊重和傳承,難能可貴。也正是這些充滿了民間智慧和傳統語言魅力的段子,讓觀眾們找到了類似於欣賞相聲、小品等傳統曲藝的快感,收視的爆紅也是情理之中了。

我們回想一下,90年代,不正是大家喜歡相聲、喜歡小品,各種民間戲曲、曲藝得以短暫復興的時代嗎?

李保田、王剛、張國立的精彩表演,使得《宰相劉羅鍋》的人物塑造也相當成功的。這種適度誇張、表意性的、注重神韻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較有意思的是,幾位主演都有過傳統的戲曲、曲藝、話劇的從藝經歷,他們的表演也從傳統藝術中汲取了養分。

可惜的是,時至今日,隨著相聲、戲曲、對聯、字謎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文學形式的邊緣化,像《宰相劉羅鍋》這些充滿民間趣味的電視劇作品自然是一去不復返了。

《宰相劉羅鍋》

另一個方面,儘管民間敘事中存在把中國政治模式簡化為忠奸鬥爭、君臣鬥爭的缺陷,但是這套體系由於有非常清晰的角色劃分功能,非常容易引發觀眾共情。

而且在當時「反腐倡廉」的現實政治背景之下,電視劇也成為了表達民聲的一個視窗。觀眾不滿於一些社會上的一些不公正現象,無處申訴,在電視裡看見清官戲弄贓官、出手懲治奸臣,會自然會發生審美移情和情感共鳴。

當然,《宰相劉羅鍋》的高明和深刻之處還在於,它不是單純的忠奸鬥爭、君臣鬥爭,它也滲透著非常樸素的民本思想和「反君權」意識。

《宰相劉羅鍋》

中國民間歷來受君臣倫理的桎梏,但同時對各種神聖物件也有「不過如此」的樂觀態度,聖人、皇帝、大臣也會被嘲諷和揶揄的對象。

和以往的歷史劇中的正面形象不同,劉墉沒有傳統知識份子濃重的書卷氣,卻具備著中國農民式的狡黠幽默,他的形象是親民的、貼近生活的。

主演劉羅鍋的李保田曾說過,劉羅鍋是古人,又是真人;是清官,又不是清官;他是老百姓的代言人,其喜怒哀樂實際上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

「劉羅鍋這個形象的最大意義在於他那平民式的抗爭,與帝王抗爭,與權貴奸佞抗爭」,這種立意,就已經超脫于普通的忠奸鬥爭、君臣鬥爭。

《宰相劉羅鍋》

劉鏞給皇帝挑刺,常常膽大包天地戲耍皇帝,實質也是劉墉這個人物內心對皇帝這個角色的清醒認知——這條線一方面來自于民間傳統,但是另一面卻銜接著現代民主思想。

對於皇帝的塑造,也沒有簡單的臉譜化,不是盯著他的豐功偉績,也不是一味地醜化。《宰相劉羅鍋》首先把皇帝還原為人,乾隆有強烈的事業抱負和個人魅力,但也有貪戀女色、享樂貪玩的毛病,這些特性都源於真實的人性,他的那些毛病幾乎是每一個身在其位元的人都會犯的。

他需要懂他心意的和珅,為其營造出一個「舒適空間」,他也許需要劉墉的膽識、才幹和耿直來推進實際工作。對劉墉,他也有很清醒的認識:「像劉墉這種人,用得,整得,殺不得的。」——一句話道出了君臣政治博弈的實質。

《宰相劉羅鍋》

有一條暗線,電視劇雖然沒有明說,卻通過劇情的鋪展,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的最大痼疾:正是乾隆的縱容,乾隆的需要,這牢不可破的、至高無上的君權,才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也才有和珅這種人的容身之地。

這種包裹在嬉笑怒駡之下對制度上的深刻反思,比一般的反腐劇也更入木三分。

電視劇在最後,有一個情節,嘉慶登基後,和珅被抄家,朝廷最大的貪腐看似被清除了,而在他看戲的時候,不小心碰翻一隻茶杯,有位大臣伸手接住茶杯,臉上露出諂媚的笑容。這一幕似乎在說明,誰能保證這樣的近臣不是下一個和珅?如果制度不改變,歷史依舊會重演。

《宰相劉羅鍋》

《宰相劉羅鍋》中,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情節:身為太上皇的乾隆留劉墉一起沐浴,兩人在浴室中赤條條平等相待,互剖心跡。像穿越過去的劉墉,不僅直呼弘曆的名字,還直陳乾隆「在位六十年,有得也有失」,直接點出其好大喜功、耗費國帑的毛病,還說「說你是天子,那不過是個奉承話」、「做個真人,可比做個假神好得多」。

這段充滿現代意識的對話,在古代封建社會當然不會發生,在今天嚴肅的電視劇創作中也不會出現,它只不過是當代的民主精神在文藝作品中的投射。但是,正是這種看似游離的劇情設置,卻表達了借古諷今的意圖,顯示出了《宰相劉羅鍋》深沉、凝重的精神內核。

《宰相劉羅鍋》

在電視劇的最後,退隱後的劉墉,身著破衣破帽,重回人民大眾,有一種看清官場、看清人世的徹悟。蒼涼的落筆餘韻悠長,引發的深思卻久久懸於人們心中。

《宰相劉羅鍋》

劉墉一次又一次借助語言遊戲,戲弄和珅或者化解乾隆的刁難,比如趣解「老頭子」,巧接《詠花》詩,還有譬如乾隆命劉鏞在一張紙上寫下一萬個字,劉鏞寫下:「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再比如「劉墉奉命去死,在水邊遇見屈原」那段故事,幾乎就是照搬相聲《官場鬥》的第三十回《羅鍋交旨》……

這些細節的安排,豐富了劇情,也極大地增加了觀賞的趣味性。

從這一點上來說,《宰相劉羅鍋》對民間文藝、民間敘事傳統的尊重和傳承,難能可貴。也正是這些充滿了民間智慧和傳統語言魅力的段子,讓觀眾們找到了類似於欣賞相聲、小品等傳統曲藝的快感,收視的爆紅也是情理之中了。

我們回想一下,90年代,不正是大家喜歡相聲、喜歡小品,各種民間戲曲、曲藝得以短暫復興的時代嗎?

李保田、王剛、張國立的精彩表演,使得《宰相劉羅鍋》的人物塑造也相當成功的。這種適度誇張、表意性的、注重神韻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較有意思的是,幾位主演都有過傳統的戲曲、曲藝、話劇的從藝經歷,他們的表演也從傳統藝術中汲取了養分。

可惜的是,時至今日,隨著相聲、戲曲、對聯、字謎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文學形式的邊緣化,像《宰相劉羅鍋》這些充滿民間趣味的電視劇作品自然是一去不復返了。

《宰相劉羅鍋》

另一個方面,儘管民間敘事中存在把中國政治模式簡化為忠奸鬥爭、君臣鬥爭的缺陷,但是這套體系由於有非常清晰的角色劃分功能,非常容易引發觀眾共情。

而且在當時「反腐倡廉」的現實政治背景之下,電視劇也成為了表達民聲的一個視窗。觀眾不滿於一些社會上的一些不公正現象,無處申訴,在電視裡看見清官戲弄贓官、出手懲治奸臣,會自然會發生審美移情和情感共鳴。

當然,《宰相劉羅鍋》的高明和深刻之處還在於,它不是單純的忠奸鬥爭、君臣鬥爭,它也滲透著非常樸素的民本思想和「反君權」意識。

《宰相劉羅鍋》

中國民間歷來受君臣倫理的桎梏,但同時對各種神聖物件也有「不過如此」的樂觀態度,聖人、皇帝、大臣也會被嘲諷和揶揄的對象。

和以往的歷史劇中的正面形象不同,劉墉沒有傳統知識份子濃重的書卷氣,卻具備著中國農民式的狡黠幽默,他的形象是親民的、貼近生活的。

主演劉羅鍋的李保田曾說過,劉羅鍋是古人,又是真人;是清官,又不是清官;他是老百姓的代言人,其喜怒哀樂實際上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

「劉羅鍋這個形象的最大意義在於他那平民式的抗爭,與帝王抗爭,與權貴奸佞抗爭」,這種立意,就已經超脫于普通的忠奸鬥爭、君臣鬥爭。

《宰相劉羅鍋》

劉鏞給皇帝挑刺,常常膽大包天地戲耍皇帝,實質也是劉墉這個人物內心對皇帝這個角色的清醒認知——這條線一方面來自于民間傳統,但是另一面卻銜接著現代民主思想。

對於皇帝的塑造,也沒有簡單的臉譜化,不是盯著他的豐功偉績,也不是一味地醜化。《宰相劉羅鍋》首先把皇帝還原為人,乾隆有強烈的事業抱負和個人魅力,但也有貪戀女色、享樂貪玩的毛病,這些特性都源於真實的人性,他的那些毛病幾乎是每一個身在其位元的人都會犯的。

他需要懂他心意的和珅,為其營造出一個「舒適空間」,他也許需要劉墉的膽識、才幹和耿直來推進實際工作。對劉墉,他也有很清醒的認識:「像劉墉這種人,用得,整得,殺不得的。」——一句話道出了君臣政治博弈的實質。

《宰相劉羅鍋》

有一條暗線,電視劇雖然沒有明說,卻通過劇情的鋪展,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的最大痼疾:正是乾隆的縱容,乾隆的需要,這牢不可破的、至高無上的君權,才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也才有和珅這種人的容身之地。

這種包裹在嬉笑怒駡之下對制度上的深刻反思,比一般的反腐劇也更入木三分。

電視劇在最後,有一個情節,嘉慶登基後,和珅被抄家,朝廷最大的貪腐看似被清除了,而在他看戲的時候,不小心碰翻一隻茶杯,有位大臣伸手接住茶杯,臉上露出諂媚的笑容。這一幕似乎在說明,誰能保證這樣的近臣不是下一個和珅?如果制度不改變,歷史依舊會重演。

《宰相劉羅鍋》

《宰相劉羅鍋》中,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情節:身為太上皇的乾隆留劉墉一起沐浴,兩人在浴室中赤條條平等相待,互剖心跡。像穿越過去的劉墉,不僅直呼弘曆的名字,還直陳乾隆「在位六十年,有得也有失」,直接點出其好大喜功、耗費國帑的毛病,還說「說你是天子,那不過是個奉承話」、「做個真人,可比做個假神好得多」。

這段充滿現代意識的對話,在古代封建社會當然不會發生,在今天嚴肅的電視劇創作中也不會出現,它只不過是當代的民主精神在文藝作品中的投射。但是,正是這種看似游離的劇情設置,卻表達了借古諷今的意圖,顯示出了《宰相劉羅鍋》深沉、凝重的精神內核。

《宰相劉羅鍋》

在電視劇的最後,退隱後的劉墉,身著破衣破帽,重回人民大眾,有一種看清官場、看清人世的徹悟。蒼涼的落筆餘韻悠長,引發的深思卻久久懸於人們心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