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內期刊為何“多而不強”

補齊國內科技期刊“多而不強”這塊短板, 既要做管理的“加法”, 優化科技期刊運營機制;也要做考核的“減法”, 扭轉不合理的論文評估、獎勵辦法

不久前,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 中國首次超越美國, 成為世界上科學出版物總量最多的國家。 總量攀升固然可喜, 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國雖然已經基本形成了規模龐大、門類齊全、涵蓋各學科的科技期刊體系, 躋身期刊大國行列, 卻遠遠稱不上科技期刊強國。 一個突出不足, 就是缺乏高品質、有國際影響的期刊。

中國科協一項統計顯示,

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高達5000多種, 可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不到200種, 與發達國家差距依然很大。 高水準的科技期刊數量和品質滿足不了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 很多在本土產生的優秀論文只好遠渡重洋, 轉投“名門”, 造成“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尷尬局面。 缺乏在國際上有分量的發佈平臺, 重大成果首發權不足, 使我們在國際科技界發聲時多少有點底氣不足。

我國科技期刊在學術品質、出版能力、服務水準等方面不盡如人意, 有諸多影響因素。 我國的期刊管理體制形成於計劃經濟時代, 其後雖歷經幾次改革, 但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依然不夠靈活, 行政管理思維較重。 同時, 科技期刊涉及的管理部門比較多, 條塊分割、分散辦刊、重複辦刊的現象比較突出。

在“小、散、弱”的運營模式下, 集團化建設步伐緩慢, 市場化程度低。 相對陳舊的管理機制, 使得科技期刊很難適應現代出版運行機制, 塑造自身的內容和專業優勢。 此外, 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 使科技期刊提升品質動力不足, 有限的人、財、物有時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現實的科研管理中, 我國對科研人員的評價和考核又過分看重SCI、EI(工程索引)等國外資料庫收錄的期刊。 一些高校院所還對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的作者予以重獎, 這些獎勵通常遠高於在國內期刊刊登文章。 有些高校院所還把在SCI發表論文與獲取學位和職務晉升等掛鉤。 “重外輕內”的考核機制之下, 大量優質的稿件外流,

進一步擠壓了國內優質期刊的份額。

毋庸置疑, 鼓勵並引導國內科研人員在國外知名期刊發表成果, 對增強研究顯示度, 促進國際交流, 倒逼國內科技期刊提升辦刊品質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 如果片面強調論文的“出身”, 以期刊的影響因數來衡量論文的學術水準, 就會扭曲為一種簡單粗暴的評價, 反而不利於引導正確的科研價值取向。 在運行管理機制和考核機制的雙重困境中, 國內科技期刊辦刊經費緊張、專業人才匱乏, 反過來又影響期刊品質提升。 如此反復, 久為沉屙。

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國內科技期刊的短板, 相關管理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國內科技期刊發展。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們也要看到, 補齊科技期刊這塊短板, 需要多方努力, 內外兼修, 才可能標本兼治。 既要做管理的“加法”, 優化科技期刊運營機制, 也要做考核的“減法”, 扭轉不合理的論文評估、獎勵辦法。 相信在各方協作下, 我國科技期刊將逐步走出“多而不強”的窘境, 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發佈平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5日 20 版)

(責編:周恬、張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