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餘省份調低今年GDP目標

多省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努力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專家稱體現出落實新發展觀和擠水分

近日, 省級地方“兩會”相繼閉幕。

作為新一年工作的重要風向標, 地方“兩會”每年都受到關注。

今年地方“兩會”, 多位省級政府一把手轉正。 從目前各省份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多地調低GDP目標,努力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同時大力推進“租購並舉”, 提高民生保障,解決群眾住房生活等需求, 成為新亮點。

GDP目標

多地取消對市縣GDP考核

GDP目標如何定, 無疑是每年人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記者梳理發現, 與2017年相比, 至少有13個省份調低了2018年的GDP增長目標。

其中, 天津將去年的8%下調為5%, 重慶從10%左右下調至8.5%左右, 湖北從8%左右下調至7.5%, 甘肅從7.5%下調至6%左右, 內蒙古從7.5%左右下調至6.5%左右, 西藏從11%以上下調至10%左右。

另外, 還有部分省份調整了具體表述。 如廣東將去年的7%以上改為7%左右, 河南將去年的7.5%以上改為7.5%左右。

不過, 也有一些省份與2017年一致, 如北京、上海這兩年目標均為6.5%左右。

除了下調目標, 有些地方政府開始取消對部分市縣的GDP考核。 據媒體報導, 福建省有34個縣(市)取消了GDP考核, 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 海南省2018年起將實施新的《海南省市縣發展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 對保亭、陵水、樂東等12個市縣的GDP、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取消考核。

在“唯GDP論英雄”的時代, 地方經濟發展速度越快、GDP增速越高, 才會受到“上級”肯定。 然而, 這一評價方式也讓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經濟不管生態, 甚至在數字上造假, 給經濟資料“注水”。 繼2017年年初遼寧承認經濟資料造假後, 內蒙古、天津等地也坦承資料存在“注水”情況。

一些省份在今年“兩會”上明確表態淡化GDP。 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小林日前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 必須破除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發展觀、政績觀。 山東省省長龔正提出, 2018年山東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 並強調高品質發展, 不為增長速度高低困擾。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 一些地方下調GDP目標, 有擠水分的因素, 即改變過去一些形式主義, 講究實事求是, 這是一個好現象。 不過, 也要防止此舉帶來新形式主義, 不能變為打造新的政績工程, 防止一些官員上任之初把指標調得過低, 而為以後的政績做準備。 因此, 劉元春指出, 不僅要關注目標調整,

更要注意行為模式、權力關係、利益關係等是否與新發展觀和實事求是作風相符合。

發展方式

“高品質發展”成報告高頻詞

“高品質發展”成為今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 2017年12月, 十九大之後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比如, 今年浙江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未來五年浙江省將聚焦聚力高品質發展, 大力發展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 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年浙江要新增500個“浙江製造”標準,“品字標”企業達到500家。

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稱,今後五年,是重慶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期。

要把踐行新發展 理念的各項要求融入並落實到奮鬥目標之中, 努力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

今年天津GDP增速目標創下近年來新低。 天津市市長張國清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他表示, 今年是天津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的生死攸關的一年, 將著力在“破”“立”“降”上下工夫。 河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切實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轉到品質和效益上來, 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和動力。 2018年, 山西嚴格規定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 其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以上目標是按照高品質發展要求, 立足山西全面小康和轉型發展階段性特點確定的。

劉元春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將更注重品質效率,各地也在落實新發展觀當中。

住房制度

多地加快“租購並舉”新格局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2018年的房地產市場走向如何?作為地方兩會關注的又一大焦點,記者注意到,北京、上海等多地提出,加大租賃市場供地力度、多管道籌措租賃房源、加快形成“租購並舉”新格局等措施。

北京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嚴格執行各項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加強市場監測和政策儲備,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完成1200公頃住宅供地,擴大住房供給,穩定市場預期。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

同時,鼓勵產業園區建設職工集體宿舍,多管道解決城市運行和服務保障行業務工人員住宿問題。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不放鬆。提高中小套型供應比例,促進商品房有效供給。加大租賃房建設力度,支持專業化、機構化的代理經租企業發展,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2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萬套,建立住房租賃服務平臺,落實相應的公共服務。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推進國有住房租賃平臺建設。

近日,國土資源部、住建部印發了《關於瀋陽等11個城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實施方案意見的函》。目前,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已在多地鋪開。

“租購並舉”新格局對今年房地產市場有何影響?中國社科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鄒琳華認為,發展租賃市場是建立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的一部分,有利於發揮房子的居住屬性。目前,該政策開始在多地區落地,對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將產生一定影響,市民不急著買房,有利於抑制房價。

民生保障

多地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

2018年,各省份都亮出民生清單,不少地方提出加強社保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等。

河北省明確,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新增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0萬人。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城鄉居民年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6600元、3600元。

江蘇省也提出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35元,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10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5%和8%以上,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

廣東省提出,提高困難群眾救助補助標準。城鎮、農村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準,分別從每月457元、206元提高到503元、228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且不低於當地現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確定;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450元和880元提高到1560元和950元;城鄉低保對象政策範圍內基本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政策範圍內基本醫療救助比例提高10%、達到80%以上;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年1800元、2400元提高到1890元、2520元。

安徽省則要求,加強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50%。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沙璐

劉元春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將更注重品質效率,各地也在落實新發展觀當中。

住房制度

多地加快“租購並舉”新格局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2018年的房地產市場走向如何?作為地方兩會關注的又一大焦點,記者注意到,北京、上海等多地提出,加大租賃市場供地力度、多管道籌措租賃房源、加快形成“租購並舉”新格局等措施。

北京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嚴格執行各項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加強市場監測和政策儲備,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完成1200公頃住宅供地,擴大住房供給,穩定市場預期。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

同時,鼓勵產業園區建設職工集體宿舍,多管道解決城市運行和服務保障行業務工人員住宿問題。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不放鬆。提高中小套型供應比例,促進商品房有效供給。加大租賃房建設力度,支持專業化、機構化的代理經租企業發展,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2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萬套,建立住房租賃服務平臺,落實相應的公共服務。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推進國有住房租賃平臺建設。

近日,國土資源部、住建部印發了《關於瀋陽等11個城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實施方案意見的函》。目前,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已在多地鋪開。

“租購並舉”新格局對今年房地產市場有何影響?中國社科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鄒琳華認為,發展租賃市場是建立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的一部分,有利於發揮房子的居住屬性。目前,該政策開始在多地區落地,對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將產生一定影響,市民不急著買房,有利於抑制房價。

民生保障

多地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

2018年,各省份都亮出民生清單,不少地方提出加強社保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等。

河北省明確,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新增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0萬人。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城鄉居民年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6600元、3600元。

江蘇省也提出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35元,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10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5%和8%以上,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

廣東省提出,提高困難群眾救助補助標準。城鎮、農村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準,分別從每月457元、206元提高到503元、228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且不低於當地現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確定;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450元和880元提高到1560元和950元;城鄉低保對象政策範圍內基本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政策範圍內基本醫療救助比例提高10%、達到80%以上;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年1800元、2400元提高到1890元、2520元。

安徽省則要求,加強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50%。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沙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