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你是冷漠的旁觀者嗎?

2011年10月13日, 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 7分鐘內, 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 漠然而去, 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

往事歷歷在目, 需要幫助的小悅悅就在眼前, 可眾人為何如此冷漠?

此類現象, 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旁觀者效應。

引起該現象的原因, 便是群體中的社會責任擴散。

動物王國中, 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就是PFC(前額皮質)的發育狀況。 (PFC的技能具有不對稱性, 左側PFC與積極感情有關, 右側PFC與消極感情有關。 而中間和向背中線部分則控制著認知功能和理性思維)。

一般情況下, 我們人類是自私的。

進化生物學說人類僅僅對那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做出親社會行為(在事例中可以理解為無私行為);歷史上自私自利勾心鬥角的事兒就不再提了。

而突破的關鍵點就在於同理心(又稱移情作用, 指體驗到別人的經歷和情感, 感同身受)能不能戰勝本能的自私從而驅使我們做出非自私的行為。

一般情況下, 由於周圍人數眾多, 旁觀者內心傾向于自私(對自己無利的事牽扯到的越少越好),

且往往認為其他人會採取行動,

所以選擇避而不見。

周圍的人, 如果人人如此, “旁觀者效應”就出現了:有人需要幫助, 但周圍的人都無動於衷。

《格爾尼卡》——畢卡索

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

我們的移情作用的強弱和基因、環境等因素有關, 不易改變(個體因人而異, 有的人感性有的人理性, 有可能因為生活中的經歷改變)。

如果我們的移情作用增強或是責任意識能夠增強(認識到説明他人是一種社會責任), 大腦就會促使我們做出無私的親社會行為, 從而幫助他人脫離困境。

所以, 該怎麼做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