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致敬老西藏》之 “紀念”:爸爸媽媽在西藏

文:張小康(作者系十八軍軍長張國華之女張小康)

我生長在一個與西藏割捨不斷關係的環境裡。 小時候的記憶, 對很多人來說, 也許不會存留什麼, 可是對我來說, 很多情境卻記憶猶新。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那時候剛進城, 北京萬壽寺一個大廟改造的幼稚園裡就是我幼時的家。 我很小的時候就懵懵懂懂地知道, 我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 不在北京, 我不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

老師說我的爸爸媽媽在西藏, 那裡是世界的“大屋頂”。

每逢週末, 只有兩三歲的我看著其他小朋友一個一個都被他們的父母接走了, 大大的房間裡就剩下我。 晚上, 我孤零零地一個人躺在床上, 呆呆地望著屋頂上高高的木頭椽子, 想著爸爸媽媽在的那個“大屋頂”, 可能好遠, 好遠, 那會是什麼樣……

每次望著高高的屋頂, 我只是哭, 哭到累了, 就睡著了。

西藏在哪裡?我不知道。 只知道爸爸媽媽是為了那個叫作“西藏”的地方離開了我們。

後來聽大人講, 我是大軍進藏路上在甘孜降生的第一個新生命時, 我才知道我出生在甘孜的一座簡陋的藏族土樓裡。 媽媽生下我才三個月就把我和不滿兩歲的哥哥托給了別人照管。 那時候, 我三歲多的姐姐才死去一年。

1951年8月, 擔負財政工作的媽媽隨進藏部隊去了西藏。 可以想像, 作為母親, 當時媽媽是多麼地糾結, 多麼地不忍, 多麼地難呀。 但是, 作為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的妻子, 必須為全軍的女同志作出表率, 她別無選擇。

在我懂事後的記憶中,父母親很少提及已經不在人世的姐姐小難的名字。只是偶然我會發現,媽媽注視我的眼神很特別。當我的眼神與她相遇時,媽媽總會說一句我最不愛聽的話,小難怎麼長得全是我和你爸爸的優點,你怎麼會都是我們的缺點呢?看到我不悅的表情,媽媽總會補上一句,不說這些,不說了。我長大以後,父母就更少提及小難的名字。後來看到媽媽的日記我才知道,姐姐出生在戰爭年代,媽媽臨產時,村莊被敵人包圍,她只好躲在老鄉的牲口棚裡分娩。她在日記裡記述道:“瞎燈滅火,冷風習習,舉目無親,一邊是驢的叫聲,一邊是我疼痛欲絕的呻吟聲,真是難呀!”爸爸媽媽給姐姐起名“小難”,是要讓孩子記住生她之難、帶她之難,記住共產黨人度過的那些艱難歲月。

我從老西藏的叔叔、阿姨那裡知道,當年在十八軍進軍西藏的動員大會上,大家好奇地發現臺上有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孩子天真可愛,見大人在臺上講話,也站起來向台下敬禮,翹著小嘴說:“叔叔,阿姨,我給你們唱支歌!”說著就咿咿呀呀唱起來。台下的人都歡喜地鼓起掌。“這是誰家的孩子?” 她就是小難——我的姐姐。當官兵們知道這是軍長的女兒時,大家都明白了:軍長帶著女兒到動員大會會場就是要讓全軍將士知道,我張國華“背女出征”堅決進藏,義無反顧啊!

就在大軍將行、萬事繁忙的時候,警衛員接連報告父親,小難病了,高燒不退,嘴裡不停地叫“爸爸……”催促他趕快去看看。正主持會議的爸爸只說了句 “我抽不出身,你們去照顧一下”,會議繼續進行。直到晚上爸爸稍得點空,趕緊往醫院趕,可爸爸趕到病床前時,等候爸爸的小難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十八軍的叔叔阿姨都說,小難是我們十八軍進藏第一個犧牲的生命。姐姐幼小生命的離去,是我們家庭的不幸,也是當年這支英雄部隊無數家庭的縮影。

2001年,82歲的母親病重,我一直守護在她身邊。母親在彌留之際,眼睛一直看著天花板,神志已經有些恍惚,口中斷斷續續地喊著“小難,小難,我的孩子……”那一刻,守在病床旁的人都痛哭失聲。五十多年過去了,我以為那段痛苦的經歷已經從媽媽的記憶中抹去。可是當媽媽用生命的最後一息呼喚著自己早逝的女兒小難的名字時,那一刻,我才真正知道,多少年呀,父母親把那種痛徹心扉的情感、那種難以割捨的親情都一直深深埋在了心底。那不僅是媽媽對孩子的呼喚,那是整個進藏大軍、整個一代人用理想、信念和生命對“愛”的銘記。

由於父母親常年在西藏工作的原因,從小到大,我從他們和周圍人談論的話題中經常聽到“西藏”這個詞,經常聽到關於西藏的人和事。幾十年,這些與西藏有關的人和事,早就變成無數的畫面,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很多年裡,發現美國沒有建軍節,只有“退伍軍人節”,那是美國傳統文化裡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一天,精神抖擻的老兵們,身著當年的軍裝,高舉當年的軍旗,胸前戴滿勳章,昂首挺胸地走上街頭參加遊行——人群裡有坐著輪椅的老軍人,由他們的兒孫扶椅而行。場面隆重盛大,充滿激情。他們是國家的驕傲,更是家族的驕傲。街道兩邊無數前來助威的人們,不斷向老兵們熱烈鼓掌,歡呼致敬,獻上鮮花,以表達對他們的熱愛。顯然,那份發自內心的敬重已融進美國人的血液。一首《老兵不死》的老歌傳唱至今。

每當這時,我都會想起我們自己的老兵,禁不住把我所知道的中國西藏老兵的故事講給海外的朋友,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感動了他們。他們驚訝地說,從不知道在西藏還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從未想到過世界上竟有這樣一支軍隊!於是,不斷地有人要求我:“你一定要把‘老西藏’的故事寫出來。告訴國人,告訴世界。”

回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尋覓老兵們的人生軌跡。我找到當年和父母親一起戰鬥生活的那些“老西藏”,走遍所有能夠走到的地方;一頭鑽進浩瀚的書籍和資料的海洋裡,穿過時空的走廊,感受那些崢嶸歲月。

那是發生在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為了祖國的統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和西北軍區派出的部隊,執行中央決策,從四川、青海、新疆、雲南四個方向向西藏挺進。他們在極其惡劣的被稱為“生命禁區”的自然條件下,徒步超負重行進近三千公里,成為人類高原行軍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

我看過許多有關西藏的回憶錄,聽過許多長輩們的講述,大多是關於那個時代發生的大事記,或個人的經歷。彙集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故事都不只是發生在某一個人身上,而是那幾萬人的共同。他們面對著共同的困難,他們遵守著共同的紀律,他們堅持著共同的理想,在他們身上有著一個共同的支撐,那就是“信念”:為了多數人的幸福,寧可犧牲個人的利益。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把原本屬於自己的生命權、健康權乃至情感權都無條件地割捨,以換取民族團結和祖國邊防的安定。他們不是幾個人,不是幾個群體,而是整整一代人。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時代,我看到了雖離我們遠去卻時時激蕩於心的那個時代。

我們是直接接觸過他們的一代人,我們的歷史責任就是讓子孫後代瞭解他們,讓歷史永遠記住他們。就這樣,在我內心迸發出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一定要把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記下來!講出來!這,就是本書產生的初衷。這,也是我對良心的承諾。

在我寫的《雪域長歌》這本書裡,主人公是一群普通人。他們中有軍人,有地方幹部,有教授、研究生、大中專畢業生,有原國民政府駐藏機構的專業人員,有身經百戰的老紅軍,也有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經歷;他們來自漢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彝族等多個民族。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組成一支特殊的大軍,他們爬雪山,過草地、冰河,風餐露宿,艱苦卓絕。他們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一段都貢獻給了西藏。最終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神聖使命,實現了“將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誓言。其間,數萬名幹部戰士用他們的青春、熱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在雪域高原上書寫了催人淚下、千秋不朽的篇章。正是他們的一言一行,讓藏族人民認識了解放軍,相信了共產黨。

我只想說,古今中外,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都有自己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英雄,他們的精神永生永存,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我們還尋找西藏各個時期的建設者們:農場的知青,豫劇團的演員,工廠裡的工人。。。。。

在我懂事後的記憶中,父母親很少提及已經不在人世的姐姐小難的名字。只是偶然我會發現,媽媽注視我的眼神很特別。當我的眼神與她相遇時,媽媽總會說一句我最不愛聽的話,小難怎麼長得全是我和你爸爸的優點,你怎麼會都是我們的缺點呢?看到我不悅的表情,媽媽總會補上一句,不說這些,不說了。我長大以後,父母就更少提及小難的名字。後來看到媽媽的日記我才知道,姐姐出生在戰爭年代,媽媽臨產時,村莊被敵人包圍,她只好躲在老鄉的牲口棚裡分娩。她在日記裡記述道:“瞎燈滅火,冷風習習,舉目無親,一邊是驢的叫聲,一邊是我疼痛欲絕的呻吟聲,真是難呀!”爸爸媽媽給姐姐起名“小難”,是要讓孩子記住生她之難、帶她之難,記住共產黨人度過的那些艱難歲月。

我從老西藏的叔叔、阿姨那裡知道,當年在十八軍進軍西藏的動員大會上,大家好奇地發現臺上有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孩子天真可愛,見大人在臺上講話,也站起來向台下敬禮,翹著小嘴說:“叔叔,阿姨,我給你們唱支歌!”說著就咿咿呀呀唱起來。台下的人都歡喜地鼓起掌。“這是誰家的孩子?” 她就是小難——我的姐姐。當官兵們知道這是軍長的女兒時,大家都明白了:軍長帶著女兒到動員大會會場就是要讓全軍將士知道,我張國華“背女出征”堅決進藏,義無反顧啊!

就在大軍將行、萬事繁忙的時候,警衛員接連報告父親,小難病了,高燒不退,嘴裡不停地叫“爸爸……”催促他趕快去看看。正主持會議的爸爸只說了句 “我抽不出身,你們去照顧一下”,會議繼續進行。直到晚上爸爸稍得點空,趕緊往醫院趕,可爸爸趕到病床前時,等候爸爸的小難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十八軍的叔叔阿姨都說,小難是我們十八軍進藏第一個犧牲的生命。姐姐幼小生命的離去,是我們家庭的不幸,也是當年這支英雄部隊無數家庭的縮影。

2001年,82歲的母親病重,我一直守護在她身邊。母親在彌留之際,眼睛一直看著天花板,神志已經有些恍惚,口中斷斷續續地喊著“小難,小難,我的孩子……”那一刻,守在病床旁的人都痛哭失聲。五十多年過去了,我以為那段痛苦的經歷已經從媽媽的記憶中抹去。可是當媽媽用生命的最後一息呼喚著自己早逝的女兒小難的名字時,那一刻,我才真正知道,多少年呀,父母親把那種痛徹心扉的情感、那種難以割捨的親情都一直深深埋在了心底。那不僅是媽媽對孩子的呼喚,那是整個進藏大軍、整個一代人用理想、信念和生命對“愛”的銘記。

由於父母親常年在西藏工作的原因,從小到大,我從他們和周圍人談論的話題中經常聽到“西藏”這個詞,經常聽到關於西藏的人和事。幾十年,這些與西藏有關的人和事,早就變成無數的畫面,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很多年裡,發現美國沒有建軍節,只有“退伍軍人節”,那是美國傳統文化裡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一天,精神抖擻的老兵們,身著當年的軍裝,高舉當年的軍旗,胸前戴滿勳章,昂首挺胸地走上街頭參加遊行——人群裡有坐著輪椅的老軍人,由他們的兒孫扶椅而行。場面隆重盛大,充滿激情。他們是國家的驕傲,更是家族的驕傲。街道兩邊無數前來助威的人們,不斷向老兵們熱烈鼓掌,歡呼致敬,獻上鮮花,以表達對他們的熱愛。顯然,那份發自內心的敬重已融進美國人的血液。一首《老兵不死》的老歌傳唱至今。

每當這時,我都會想起我們自己的老兵,禁不住把我所知道的中國西藏老兵的故事講給海外的朋友,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感動了他們。他們驚訝地說,從不知道在西藏還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從未想到過世界上竟有這樣一支軍隊!於是,不斷地有人要求我:“你一定要把‘老西藏’的故事寫出來。告訴國人,告訴世界。”

回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尋覓老兵們的人生軌跡。我找到當年和父母親一起戰鬥生活的那些“老西藏”,走遍所有能夠走到的地方;一頭鑽進浩瀚的書籍和資料的海洋裡,穿過時空的走廊,感受那些崢嶸歲月。

那是發生在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為了祖國的統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和西北軍區派出的部隊,執行中央決策,從四川、青海、新疆、雲南四個方向向西藏挺進。他們在極其惡劣的被稱為“生命禁區”的自然條件下,徒步超負重行進近三千公里,成為人類高原行軍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

我看過許多有關西藏的回憶錄,聽過許多長輩們的講述,大多是關於那個時代發生的大事記,或個人的經歷。彙集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故事都不只是發生在某一個人身上,而是那幾萬人的共同。他們面對著共同的困難,他們遵守著共同的紀律,他們堅持著共同的理想,在他們身上有著一個共同的支撐,那就是“信念”:為了多數人的幸福,寧可犧牲個人的利益。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把原本屬於自己的生命權、健康權乃至情感權都無條件地割捨,以換取民族團結和祖國邊防的安定。他們不是幾個人,不是幾個群體,而是整整一代人。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時代,我看到了雖離我們遠去卻時時激蕩於心的那個時代。

我們是直接接觸過他們的一代人,我們的歷史責任就是讓子孫後代瞭解他們,讓歷史永遠記住他們。就這樣,在我內心迸發出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一定要把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記下來!講出來!這,就是本書產生的初衷。這,也是我對良心的承諾。

在我寫的《雪域長歌》這本書裡,主人公是一群普通人。他們中有軍人,有地方幹部,有教授、研究生、大中專畢業生,有原國民政府駐藏機構的專業人員,有身經百戰的老紅軍,也有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經歷;他們來自漢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彝族等多個民族。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組成一支特殊的大軍,他們爬雪山,過草地、冰河,風餐露宿,艱苦卓絕。他們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一段都貢獻給了西藏。最終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神聖使命,實現了“將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誓言。其間,數萬名幹部戰士用他們的青春、熱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在雪域高原上書寫了催人淚下、千秋不朽的篇章。正是他們的一言一行,讓藏族人民認識了解放軍,相信了共產黨。

我只想說,古今中外,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都有自己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英雄,他們的精神永生永存,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我們還尋找西藏各個時期的建設者們:農場的知青,豫劇團的演員,工廠裡的工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