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學子12年不回家:對父母過於苛責的孩子,最終囚禁的是自己

甜蜜的大棗894

北大學子12年不回家過春節之二:對父母過於苛責的孩子, 最終囚禁的是自己

作者/琴台 圖片/來源於網路

01

昨天的文章《中國式白眼狼是怎樣養成的》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不到六個小時, 留言已經過百, 後續留言完全放不出來了。

縱觀所有留言, 基本就三種:一種支持棗姐觀點, 認為王猛奇葩, 沒有感恩心, 對父母純屬雞蛋裡挑骨頭;一種不支持棗姐, 認為王猛父母教育失職, 沒有照顧到王猛脆弱敏感的性格, 沒能給他及時保護, 所以才造成他的今天;還有一種是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王猛, 不把他當一個正常人看, 他不正常的原因, 最終也歸因到父母身上。

最初寫這個文章時, 我有個預判, 認為和我差不多年齡的、已經為人父母的讀者會支持我的想法, 年輕的讀者也許不支持。 看了留言才知道, 支持我的, 有同齡人, 也有很多年輕人。 不支持的,

有年輕人, 也有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

王猛和他父母孰是孰非, 作為局外人, 我們爭辯不出個所以然。

今天, 我想寫一下自己的生長歷程, 通過自述個人生長歷程闡釋一個道理:是否懂得感恩這個事兒, 不僅和自原生家庭有關, 更和當事人怎樣看待原生家庭有關。

我家兄姊三個, 我行大, 是家裡的排頭兵。

我出生時, 母親是農民, 父親還是代課教師, 農村家庭, 經濟條件很一般, 爺爺奶奶遠在東北, 不能幫襯父母帶我們。

弟弟比我小兩歲, 妹妹比我小五歲, 母親現在回憶我們小時候, 說家裡的農活沒人幹, 她每天一個人在地裡忙, 小小的我背上背著妹妹手裡牽著弟弟經常在村裡轉悠著玩。

我出生不久父親轉成了正式教師,

成了公家人, 家裡的農活基本幫不上什麼了。 母親一個人對付六七畝地, 非常辛苦。 她脾氣比較暴躁, 每天那麼累, 雞毛蒜皮的事兒也能發很大的火。

那種環境下, 我們顧不得玻璃心, 每天都心驚膽戰的想著如何不讓母親生氣。

六七歲時, 農村還沒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糧食蔬菜啊都是大隊裡分。 有一天, 大喇叭上招呼大隊要分蔬菜, 母親扔給我一個筐子, 讓我去分菜。

菜地在村西, 距離家很遠, 我一路狂奔去了, 排隊等著。 最後排到時, 天已經黑了。 我記得很清楚, 當時分的有韭菜和茄子, 分菜的人照顧我, 好像還多給了倆茄子。

我把這些蔬菜滿滿裝了一筐子, 使出吃奶的力氣提起來回家, 因為裝得太滿, 走兩步, 滾下一個茄子,

撿起來;再走兩步, 又滾下一個茄子, 再撿起來。 因為要不停的撿茄子, 所以走得非常慢, 到最後, 路上一個人都沒有了, 我還在漫窪地裡走兩步撿一個茄子呢。 天越來越黑, 我好怕, 可是看著滿筐的茄子, 又想不出辦法來, 又急又怕, 一個人抱著茄子筐子哇哇哭了一通。

哭完一抹淚, 開始想辦法, 這時發現路邊有個坑, 拖著茄子筐子跳到坑裡, 倒出四五個, 用浮草埋住, 然後提著筐子跳出坑, 一路在黝黑的夜色中狂奔回家。 到家一進門放聲大哭, 斷斷續續說出經過。 母親和父親看到我那個狼狽的樣子, 哈哈笑起來, 笑完讓我帶路去找那個坑, 把藏在那的茄子重新拿了回來。

這樣的經歷如果王猛經歷了, 是不是更有話說了——不僅不體諒孩子的辛苦,

還取笑?這簡直是罄竹難書的罪狀啊。 我可沒王猛這種脆弱和矯情, 從未因這個事兒和父母倒過後賬, 每次想起來都很敬佩那麼小的自己居然那麼勇敢呢。

02

在那個年代的父母心中, 孩子嘁嘁喳喳毛病多, 就是欠揍。 我從小個性比較強, 經常挨揍, 打完了還不完事, 一把推出門去:“家裡不要你了, 愛去哪兒去哪兒吧。 ”

被推出門後我總是圍著村子轉, 轉到天黑, 別處不敢去, 就跑回自己家的牆根下。 屋裡一家人在吃飯, 我趴在牆根下看著屋裡的燈光, 又怕又冷, 恨得咬牙切齒, 發誓要和父母不共戴天。 但是, 過後又沒事人一樣了。 王猛若是有一次這樣的經歷, 是不是早就把父母送到審判臺上去了?

到了上初中, 父親就在我們讀書的那個中學教書,我和弟弟從家裡帶窩頭蘿蔔條去上學,中午在父親辦公室吃。父親吃食堂的熱菜,偶爾讓我們嘗兩口,大多時候連嘗也不讓我們嘗。

這種待遇,王猛這樣的孩子能想像嗎?

結果又怎樣呢?父親老了,我和弟弟床前盡孝,不遺餘力,沒有誰和父親倒這種後賬。

不提不代表忘記,當然,不忘記也不代表不原諒。我不知道弟弟怎麼想這個事兒,我的想法是,父親不是完人,當兒女的不能用神的標準去要求他。

父親病了之後,多次感慨,閨女真貼心啊。

閨女也不是完人,但是,關鍵時刻,能父女親情第一,這就足夠了。父親臨終前半年,我多次和弟弟弟妹表述一個觀點:爸爸的病我們是無力回天了,但我們可以做到讓父親心懷溫暖的離開這個人世,這是我們做兒女的責任。

弟弟弟妹對父親特別好,老人因為身體不好,最後一半年脾氣很暴躁,不高興了會大發脾氣,兒子兒媳從沒說半個不字,什麼都隨著父親的心意來。

父親如今去了,兒女們回憶懷念的,都是父親的好。

我讀高中時,已經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天南海北很多的讀者給我來信,當時的郵票是8分錢一枚,讀高二的我,連一枚郵票都買不起。

上大學,一年四季一條黑褲子。我讀的是師專,學校每個月補貼生活費32元。家裡沒錢幫襯,我就自己從生活費中省下錢來買衣服。那個時候經常買的就是一個菜,拌三絲,三毛錢一個菜,買半份一毛五,按照這樣的標準,一個月可以省下十幾塊錢。這十幾塊錢,可以買兩件T恤。

有一次,錢花沒了,回家拿錢,媽媽拿給我十元錢。家裡的確窮,但是,當時弟弟讀技校,他的生活費是一個月一百五十元。

母親其實是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的,這樣的現實面前,我沒有任何抱怨,更沒有玻璃心,而是自己想轍。

大一下半學期開始,我開始倒騰著賣小飾品、速食麵、洗髮水等等,下了課就在女生宿舍樓到處推銷,後來還利用回家的時間到一些高中推銷。靠著這些賺來的零花,我完整度過了大學時光,兩年大專,花了家裡僅僅一千元錢。

這種經歷,對於搖籃裡長大的孩子們來說,是不是很苦?是不是更加有理由抱怨了?年輕的時候我也有不滿,但年齡越長,越對父母當初的“吝嗇”充滿感激。如果他們給予太多,我不可能有現在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更不可能有“凡事只能靠自己”的獨立。

03

現在養女兒都說要富養,很多人都在討論富養的是精神還是物質。我小的時候,無論物質還是精神,父母都不會富養。

一是自身能力有限,沒有這麼高的覺悟;二是生活困頓,只能顧及溫飽,壓根想不到搞精神建設這一塊。

所以,我們小時候都是被散養著長大的。

我讀初中時,因為看小說入迷,成績一落千丈,校長在全校大會上點名批評我長個好腦袋瓜不好好學習,父親在那個學校當老師,他當時沒參加那個大會,所以不知道這個事兒。

被校長點名批評,我走路都抬不起頭來,回家卻什麼都不敢說,只是從此開始頭懸樑錐刺股的開始發狠學習:每天早晨四點起床,晚上學到十點多。

刻苦了一個學期,再考試,全班前十名。

看到這成績,父母很高興,這時候,有人告訴了父親校長在會上點名批評我的事兒,當場父母就狠狠罵了我一頓。現在想來,這個事兒應該涉及到父親的職場之爭,我被點名不過是校長給父親的一個下馬威而已。可我什麼都不知道啊,考好了還被罵,只覺得羞愧難當,愈發抬不起頭來了。

對於那些動輒談平等講自尊的孩子來說,我的父母簡直太不合格了,沒有鼓勵,只有苛責,從不會站在孩子的位置替她考慮,更沒有理解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但是,我不那麼想啊,年齡越長反倒越感激父母的粗糲——以我的個性特質,若是被父母寵著長大,也許早就無法無天了。正因為父母不斷打擊,我才憋足了一口氣要證明給他們看,久而久之,積極上進成自然。

因為我和弟弟僅僅相差兩歲,所以,我完全沒有被母親抱過的記憶。稍微長大之後,我的個性初露端倪,和母親的關係總是劍拔弩張的,更和母親沒什麼親昵舉動了。這種經歷直接造成了,我不習慣和父母表達感情。

父母自覺管束不了我,所以,索性撒手,隨便你怎麼長。

後來,我的工作、婚姻,全部都是自己做主安排,父母什麼也沒管。現在男雙魚先生還經常和我開玩笑:“你結婚的時候就帶了兩個洗臉盆來。”

父母沒收一分錢彩禮,除了兩個洗臉盆,也沒有任何陪嫁。但這不妨礙我結婚第一年給父母弟妹全身上下都買了新衣服,大年二十九有人送了一條大魚,立刻一分為二,給父母送去一大半。

我的父母是不完美的,父母給我的愛也是不完美的,但他們是我的父母,是我生命的根,此生遇見不容易,所以,即便知道他們不完美,我也依然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好好待他們。

04

當然,能有這樣的覺悟,也是時光的成全。

年輕時,我也有過腹誹和抱怨,年歲漸長,思想越來越成熟,某一天,發現父母什麼事都喜歡聽取我的意見時,才恍然:我長大了,他們也老了。

這個時候再去看他們,內心充滿悲憫。

父親和母親都是不完美的,觀點、見識、心胸、思想等有很多不足,這是他們所受教育的欠缺,也是他們成長環境的欠缺,按照教科書上的理論去套他們,他們絕對不是百分百合格的父母。但是,我的心中沒有教科書,只有親情。

當我從親情的角度去看父母,就能理解不是完人的他們,和我有血脈的延續和連結,這種連結面前,一切矯情的理論都不攻自破。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父母給予的愛不夠充分,是因為他們不懂。我們懂,那,我們就理解他們的不懂。

很多人說,自己當了父母就理解父母了。我不是在當了父母後才理解的父母,我是在個人的思想成熟圓滿之後才徹底的理解了父母。

之所以沒有當了父母就理解父母,是因為,我不會用父母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女兒。我將自己小時候渴望卻沒有得到的東西全部饋贈給女兒。

我不能決定父母怎樣當父母,我可以決定自己怎樣當父母。我曾經缺失遺憾的,不讓女兒再缺失再遺憾。這種補償式育子,得到的結果是,我和女兒的關係比一般母女都要親密得多。

饒是如此,我也不是完美的母親。避免了父母養育我的誤區,但新的誤區又來了,可女兒也沒有嫌棄我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她也在寬容著我的不完美,並在寬容的基礎上不斷回饋反哺給我愛和溫暖。

我認為,這才是親子關係的良性迴圈方式。

清晰看見上一代的不完美,傳承的過程中,盡最大努力不讓這些不完美延續。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修繕,親情最終也不能變得完全完美,但只要盡力,就足夠了。

更大的收穫還在於,當一個人終於能夠完全理解並接納不完美的父母以及不完美的父愛和母愛,心境會和過去不理解不接受時不一樣了,它變得更開闊、更慈悲、更有同理心、也更溫情。

與不完美的父母和解了,與不完美的父愛母愛和解了,我們才能真正與自己和解。

一個可以與自己真正和解的人,和世界、和人生也就真正和解了,從此,天高路遠,暢通無阻,再也沒有什麼囚籠能夠拘囿住灑脫的靈魂。

這種和解,不僅體現在親子關係上,還體現在所有關係中。

當你理解並原宥了關係另一端的那個人的不完美,你和對方的關係也就走上了良性迴圈的軌道,這不僅是解放對方,更是解放自己。

不原諒別人的人,囚禁的首先是自己。

所以,和父母決裂的王猛,並未因為遠離父母就過上幸福的生活。

同理,那些總在父母身上雞蛋裡挑骨頭的人,親子關係一塌糊塗,自己的心,也常年哭泣在陰影下。

琴台:《讀者》《意林》簽約作家。

父親就在我們讀書的那個中學教書,我和弟弟從家裡帶窩頭蘿蔔條去上學,中午在父親辦公室吃。父親吃食堂的熱菜,偶爾讓我們嘗兩口,大多時候連嘗也不讓我們嘗。

這種待遇,王猛這樣的孩子能想像嗎?

結果又怎樣呢?父親老了,我和弟弟床前盡孝,不遺餘力,沒有誰和父親倒這種後賬。

不提不代表忘記,當然,不忘記也不代表不原諒。我不知道弟弟怎麼想這個事兒,我的想法是,父親不是完人,當兒女的不能用神的標準去要求他。

父親病了之後,多次感慨,閨女真貼心啊。

閨女也不是完人,但是,關鍵時刻,能父女親情第一,這就足夠了。父親臨終前半年,我多次和弟弟弟妹表述一個觀點:爸爸的病我們是無力回天了,但我們可以做到讓父親心懷溫暖的離開這個人世,這是我們做兒女的責任。

弟弟弟妹對父親特別好,老人因為身體不好,最後一半年脾氣很暴躁,不高興了會大發脾氣,兒子兒媳從沒說半個不字,什麼都隨著父親的心意來。

父親如今去了,兒女們回憶懷念的,都是父親的好。

我讀高中時,已經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天南海北很多的讀者給我來信,當時的郵票是8分錢一枚,讀高二的我,連一枚郵票都買不起。

上大學,一年四季一條黑褲子。我讀的是師專,學校每個月補貼生活費32元。家裡沒錢幫襯,我就自己從生活費中省下錢來買衣服。那個時候經常買的就是一個菜,拌三絲,三毛錢一個菜,買半份一毛五,按照這樣的標準,一個月可以省下十幾塊錢。這十幾塊錢,可以買兩件T恤。

有一次,錢花沒了,回家拿錢,媽媽拿給我十元錢。家裡的確窮,但是,當時弟弟讀技校,他的生活費是一個月一百五十元。

母親其實是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的,這樣的現實面前,我沒有任何抱怨,更沒有玻璃心,而是自己想轍。

大一下半學期開始,我開始倒騰著賣小飾品、速食麵、洗髮水等等,下了課就在女生宿舍樓到處推銷,後來還利用回家的時間到一些高中推銷。靠著這些賺來的零花,我完整度過了大學時光,兩年大專,花了家裡僅僅一千元錢。

這種經歷,對於搖籃裡長大的孩子們來說,是不是很苦?是不是更加有理由抱怨了?年輕的時候我也有不滿,但年齡越長,越對父母當初的“吝嗇”充滿感激。如果他們給予太多,我不可能有現在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更不可能有“凡事只能靠自己”的獨立。

03

現在養女兒都說要富養,很多人都在討論富養的是精神還是物質。我小的時候,無論物質還是精神,父母都不會富養。

一是自身能力有限,沒有這麼高的覺悟;二是生活困頓,只能顧及溫飽,壓根想不到搞精神建設這一塊。

所以,我們小時候都是被散養著長大的。

我讀初中時,因為看小說入迷,成績一落千丈,校長在全校大會上點名批評我長個好腦袋瓜不好好學習,父親在那個學校當老師,他當時沒參加那個大會,所以不知道這個事兒。

被校長點名批評,我走路都抬不起頭來,回家卻什麼都不敢說,只是從此開始頭懸樑錐刺股的開始發狠學習:每天早晨四點起床,晚上學到十點多。

刻苦了一個學期,再考試,全班前十名。

看到這成績,父母很高興,這時候,有人告訴了父親校長在會上點名批評我的事兒,當場父母就狠狠罵了我一頓。現在想來,這個事兒應該涉及到父親的職場之爭,我被點名不過是校長給父親的一個下馬威而已。可我什麼都不知道啊,考好了還被罵,只覺得羞愧難當,愈發抬不起頭來了。

對於那些動輒談平等講自尊的孩子來說,我的父母簡直太不合格了,沒有鼓勵,只有苛責,從不會站在孩子的位置替她考慮,更沒有理解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但是,我不那麼想啊,年齡越長反倒越感激父母的粗糲——以我的個性特質,若是被父母寵著長大,也許早就無法無天了。正因為父母不斷打擊,我才憋足了一口氣要證明給他們看,久而久之,積極上進成自然。

因為我和弟弟僅僅相差兩歲,所以,我完全沒有被母親抱過的記憶。稍微長大之後,我的個性初露端倪,和母親的關係總是劍拔弩張的,更和母親沒什麼親昵舉動了。這種經歷直接造成了,我不習慣和父母表達感情。

父母自覺管束不了我,所以,索性撒手,隨便你怎麼長。

後來,我的工作、婚姻,全部都是自己做主安排,父母什麼也沒管。現在男雙魚先生還經常和我開玩笑:“你結婚的時候就帶了兩個洗臉盆來。”

父母沒收一分錢彩禮,除了兩個洗臉盆,也沒有任何陪嫁。但這不妨礙我結婚第一年給父母弟妹全身上下都買了新衣服,大年二十九有人送了一條大魚,立刻一分為二,給父母送去一大半。

我的父母是不完美的,父母給我的愛也是不完美的,但他們是我的父母,是我生命的根,此生遇見不容易,所以,即便知道他們不完美,我也依然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好好待他們。

04

當然,能有這樣的覺悟,也是時光的成全。

年輕時,我也有過腹誹和抱怨,年歲漸長,思想越來越成熟,某一天,發現父母什麼事都喜歡聽取我的意見時,才恍然:我長大了,他們也老了。

這個時候再去看他們,內心充滿悲憫。

父親和母親都是不完美的,觀點、見識、心胸、思想等有很多不足,這是他們所受教育的欠缺,也是他們成長環境的欠缺,按照教科書上的理論去套他們,他們絕對不是百分百合格的父母。但是,我的心中沒有教科書,只有親情。

當我從親情的角度去看父母,就能理解不是完人的他們,和我有血脈的延續和連結,這種連結面前,一切矯情的理論都不攻自破。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父母給予的愛不夠充分,是因為他們不懂。我們懂,那,我們就理解他們的不懂。

很多人說,自己當了父母就理解父母了。我不是在當了父母後才理解的父母,我是在個人的思想成熟圓滿之後才徹底的理解了父母。

之所以沒有當了父母就理解父母,是因為,我不會用父母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女兒。我將自己小時候渴望卻沒有得到的東西全部饋贈給女兒。

我不能決定父母怎樣當父母,我可以決定自己怎樣當父母。我曾經缺失遺憾的,不讓女兒再缺失再遺憾。這種補償式育子,得到的結果是,我和女兒的關係比一般母女都要親密得多。

饒是如此,我也不是完美的母親。避免了父母養育我的誤區,但新的誤區又來了,可女兒也沒有嫌棄我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她也在寬容著我的不完美,並在寬容的基礎上不斷回饋反哺給我愛和溫暖。

我認為,這才是親子關係的良性迴圈方式。

清晰看見上一代的不完美,傳承的過程中,盡最大努力不讓這些不完美延續。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修繕,親情最終也不能變得完全完美,但只要盡力,就足夠了。

更大的收穫還在於,當一個人終於能夠完全理解並接納不完美的父母以及不完美的父愛和母愛,心境會和過去不理解不接受時不一樣了,它變得更開闊、更慈悲、更有同理心、也更溫情。

與不完美的父母和解了,與不完美的父愛母愛和解了,我們才能真正與自己和解。

一個可以與自己真正和解的人,和世界、和人生也就真正和解了,從此,天高路遠,暢通無阻,再也沒有什麼囚籠能夠拘囿住灑脫的靈魂。

這種和解,不僅體現在親子關係上,還體現在所有關係中。

當你理解並原宥了關係另一端的那個人的不完美,你和對方的關係也就走上了良性迴圈的軌道,這不僅是解放對方,更是解放自己。

不原諒別人的人,囚禁的首先是自己。

所以,和父母決裂的王猛,並未因為遠離父母就過上幸福的生活。

同理,那些總在父母身上雞蛋裡挑骨頭的人,親子關係一塌糊塗,自己的心,也常年哭泣在陰影下。

琴台:《讀者》《意林》簽約作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