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文志:中國建築四傑

中國近現代建築學家中, 有公認的“中國建築四傑”——梁思成、楊廷寶、童寯、劉敦楨。

這些建築學大師, 才華橫溢, 學貫中西, 開創了中國現代建築創作先河, 推動了中國建築史發展, 在國家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先驅:梁思成

梁思成, 中國著名建築學家;他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撰寫了中國人的第一部建築史;他是解放後致力於保護古建築的旗幟性人物;他曾為保護北京古城牆奔走呼號……他畢生都在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

“建築師的業是什麼?直接地說是建築物之創造, 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問題, 間接地說, 是文化的紀錄者, 是歷史之反照鏡。 所以你們的問題十分地繁難, 你們的責任十分地重大。 ”

梁思成(1901.4.20-1972.1.9)

▪ 籍貫廣東新會

▪ 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建築師

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 是清末改革家, 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國, 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東京。 1912年, 辛亥革命後, 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 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1912-1914)就學。 1915年, 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 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高等科。

1915年初入清華學校的梁思成

1924年, 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 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 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肄業)。

梁思成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籍卡

中國留學生在賓大,前排左一為梁思成,左二為林徽因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 之後赴歐洲參觀古建築, 8月18日回國後, 在瀋陽東北大學任教, 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

圖為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的結婚照,禮服由林徽因自己設計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從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後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這些重大考察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為梁思成日後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準備良好的基礎。

1936年五月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途中

梁思成先生繪製的《圖像中國建築史》插圖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並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

這是1947年梁思成參加聯合國總部大樓設計的歷史照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築系主任外,還先後擔任了北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梁思成手繪圖紙:《北京城牆公園設想規劃草圖》

1950年初,梁思成與都市計畫委員會的陳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但建議沒有被採納。之後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

北京城牆航拍

如今,只能從老照片中一窺當年北京城牆的宏偉模樣

評價梁思成一定要帶上他的夫人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對中國古代建築史的貢獻不可磨滅,因為他們的虔誠、辛勞和那份熱忱而誠摯的情懷。沒有他們的前瞻性的思想、實地考察的行動、長期潛心研究的定力,很多東西我們在當下不僅不會被看到,還根本無法知曉那些古老的建築事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他們對中國建築最大的貢獻,還是那種為保護古建和修繕古建而亡命的精神。梁林二人保護的,遠不是古建,而是鮮活的建築歷史、沉澱的建築知識與人文的建築情懷。

梁思成在測繪善化寺普賢閣斗拱後尾時留影

林徽因在正定開元寺鐘樓梁上

《清式營造則例》是梁思成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中國建築史界的一部重要教科書,被稱為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兩部"文法課本"之一。

和梁思成齊名的建築大師——楊廷寶

京奉鐵路遼寧總站、瀋陽少帥府、南京中山陵音樂台、成都勵志社、北京火車站……這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建築作品背後,都有一個難以磨滅的名字——楊廷寶。

作為中國第一代建築設計師中的佼佼者,楊廷寶在50年的設計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逾百件建築作品。歲月變遷,它們有的消失了,成為歷史的印記。有的留下了,依然閃爍著藝術般的光彩。

後人懷念他:“總之,他一直在關心著建築師為人類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楊廷寶(1901.10.2-1982.12.23)

▪ 字仁輝,河南南陽人

▪ 建築家、建築教育家

1915年,楊廷寶考入北京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1年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

楊廷寶 留學照

他的建築設計和水彩畫得到保爾·克芮和瓦爾特·道森的指導,學習成績優異。1924年,他榮獲全美建築系學生設計競賽艾默生獎一等獎,同年又獲市政藝術學會設計競賽一等獎。楊廷寶獲碩士學位後,美國不少建築事務所出重金聘用他,但他眷戀祖國,1926年回國。

中國留學生楊廷寶在1924年埃莫森競賽中的參賽作品

(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20年代末期))

賓大建築系大繪圖教室,右一為楊廷寶

1927年楊廷寶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基泰建築工程司曾是國內當時最著名的建築事務所之一),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只有27歲的他,在當年設計出了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京奉鐵路瀋陽總站。在當時被西方壟斷的建築市場,幾乎沒有中國人設計的建築。楊廷寶從此名聲大噪,成為和梁思成齊名的建築大師,人稱“南楊北梁”。

瀋陽總站 外觀

京奉鐵路瀋陽總站(今瀋陽北站),位於瀋陽市北,1927年6月設計,是楊廷寶先生回國後主持的第一個工程,該站平面佈置緊湊,功能合理,具有交通建築特徵,總面積近7000平方米,是繼北京前門、山東濟南等車站後,由我國建築師自己設計建造的當時國內最大的火車站。

清華大學圖書館擴建,1927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

楊廷寶年輕照

30年代後楊廷寶長期在南京工作,創作出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感極強的優秀建築,如: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辦公樓、中央研究院、中央體育場、中央醫院、金陵大學圖書館、南京下關火車站、中山陵音樂台、譚延闓墓等。

南京中山陵園 音樂台

南京中山陵園 音樂台 花架

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1949年後歷任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建築系教授、副院長和建築研究所所長。從1940年到1982年,楊廷寶始終工作在高等學校,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建築人才,中科院學部建築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壽燮,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坦等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 楊廷寶主持設計初步方案、指導建築設計,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巫敬桓等最後完成。

解放後,他參加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等專案的建築設計。他的設計不僅做出了合理的功能佈局,協調的建築體形,宜人的比例尺度,而且結合運用了一些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與形式來進行設計,探索著傳統建築形式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從而發展了“國粹”精神的民族形式建築。

建築家楊廷寶(油畫)

作者:馮健親 創作年代:1977 規格:100×95cm

楊廷寶作為著名建築學家,也是我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多次參加、主持國際交往活動,在推動建築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

此外,楊廷寶的繪畫功底也十分深厚。

石膏素描 楊廷寶

賓夕法尼亞大學宿舍(楊廷寶繪)

威尼斯大運河(楊廷寶繪)

北京北海一角(楊廷寶繪)

建築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童寯

童寯(jùn),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數十年間,他不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鑒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他是位建築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早在30年代初,進行江南古典園林研究,是我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一個好的建築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好的知識份子。有獨立的思想,有嚴謹的學風,有正直的人品,才會有合格的建築設計。”

童寯(1900.10.2-1983.12.23)

▪ 字伯潛,遼寧瀋陽人

▪ 建築師、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

1921年9月,童寯進入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習,1925年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與楊廷寶、陳植、梁思成等先後同窗學習。

年輕時的童寯

童寯圖解靜力學作業,1928

在賓大學習期間,才華出眾的童寯曾多次參加建築設計競賽,數次獲獎,其中包括1927年全美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羅丹博物館)二等獎和1928年設計競賽(新教教堂)一等獎。1928年獲Arthur Spayd Brooke設計競賽金獎(賓大僅有克雷和哈伯森教授曾獲此獎)。

中國留學生童寯在1928年全美大學生競賽中獲布紮設計協會一等獎的作品

完成學業後的童寯,從1928年6月到1929年5月,在美國費城本科爾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繪圖員、設計師。之後,從1929年5月到1930年4月,又在美國紐約高層建築權威伊萊康(Ely J Kahn)建築師事務所任設計師。

1930年,童寯赴歐洲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國考察建築。

威尼斯島上聖瑪利亞教堂(童寯繪)

1930年9月,童寯回到家鄉瀋陽,應東北大學工學院院長孫國鋒邀請,擔任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當時,在東北大學任教授的已有梁思成、林徽因、陳植、蔡方蔭等。

1930,東北大學建築工程系部分教師。

前排右二梁思成,右三陳植,左二童寯

童寯在東北大學執教期間,撰寫《建築五式》、《各式穹隆》、《做法說明書》等文章,並積極編寫建築教材,給學生介紹各種國外書籍,其中就有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築》一書,還介紹學生秦國鼎留學德國包豪斯。另外,他還參加了梁、陳、童、蔡營造事務所。

童寯的作品遍佈上海、南京一帶,主要有: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上海大上海大戲院、南京孫科住宅、上海金城大戲院、南京地質礦物博物館。主要著作有:《新建築流派》、《近百年西方建築史》、《日本近現代建築史》、《蘇聯建築》、《造園史綱》、英文版《東南園墅》等。

童寯先生部分著作

童寯先生不但是著名的園林史學家、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畫家。

西德海德堡(水彩) 童寯

在賓大期間,童寯繪畫的天賦也得到充分的發掘,接受美國著名水彩畫家道森(George Walter Dawson)指導,奠定日後傑出的繪畫功底。

嘉定潭影閣(水彩) 童寯

德國(東)德累斯頓翠營閣建築群(鉛筆)童寯

義大利佛羅倫斯古橋(鉛筆)童寯

中國建築史學的奠基人和泰斗:劉敦楨

劉敦楨是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我國古建史研究,在學科建設中有一系列突破,著作頗豐。

“設計首先應看重建築功能,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才力求造型完美。” “學問才是安身處。”

劉敦楨(1897.9.19-1968.5.10)

▪ 字士能,號大壯室主人,湖南邵陽市新寧縣人

▪ 現代建築學、建築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建築教育家

劉敦楨先生 出生于湖南省新寧縣一個清代官宦家庭。1913年劉敦楨考取官費留學日本,1916年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現東京工業大學)機械科,次年轉入建築科,1921年獲學士學位。

在校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除了刻苦學習,還積極鍛煉身體,既是學業中的突出優等生,又是游泳、足球和田徑運動中的健將。

劉敦楨先生早年留學照

(攝于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

日本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十分重視和著意保護,也給予劉敦楨許多啟示和反思,使他進一步認識到國內在這方面努力的不足,並更加堅定了日後從事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志願和決心。

1922年回國任上海絹絲紡織公司建築師,並與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國人經營的華海建築師事務所;1923年又與柳士英等創設了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並任講師,為國家培養了首批建築工程方面的人才。

湖南大學 二院(建成時間:1929年)

建築風格:折衷主義

設計師:劉敦楨

1925年,劉敦楨任湖南大學土木系講師;1927年任中央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30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營造學社在去雲岡的路上

(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劉敦楨)

在考察華嚴寺大雄寶殿時,梁思成負責攝影,莫宗江負責測量,林徽因和劉敦楨負責抄寫碑文,記錄建築結構的特點,一個下午就幹完所有的活。

劉敦楨著有《佛教對於中國建築之影響》、《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大壯室筆記》、《明長陵》、《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易縣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築調查記略》、《河南北部古建築調查記》、《西南古建築調查概況》等論文,為中國古建築研究樹立楷模,1933年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兼文獻主任。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

劉敦楨對中國古建築的辛勤研究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學術界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和聲譽。他在1933-1937年間在華北六省進行大量科研調查,共寫出論文、調查報告、讀書筆記等35篇,約65萬字;與其他學者合撰論文7篇,30萬字。

圖為1931年劉敦楨與妻兒的合影,此時他已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他研究了我國古代官式建築(宮殿、壇廟、寺觀......等)和“營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抗日戰爭期間,他對雲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築的調查,填補了我國建築史上一大空白。

1950年,他參加了南京市和江蘇省的文管會工作,對南京城內外的古建築和古墓葬,進行多次調查,寫出了修整或保護計畫。

朱偰、劉敦楨、曾昭燏等 南京文物保管委員會檔一批

1952年,開始了對國內傳統民居的調查和研究。1956年發表了專著《中國住宅概論》,在國內學術界掀起了對這一領域全面開展研究的熱潮。

劉敦楨先生的讀書筆記

劉敦楨先生作為中國建築教育及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畢生致力於建築教學及發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儘管他們已經離去,但他們在建築設計、建築史中作出的貢獻值得我們後人尊重和學習!

本文由四川傳媒學院教授鄭高鵬進行科學性把關

圖為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的結婚照,禮服由林徽因自己設計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從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後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這些重大考察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為梁思成日後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準備良好的基礎。

1936年五月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途中

梁思成先生繪製的《圖像中國建築史》插圖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並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

這是1947年梁思成參加聯合國總部大樓設計的歷史照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築系主任外,還先後擔任了北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梁思成手繪圖紙:《北京城牆公園設想規劃草圖》

1950年初,梁思成與都市計畫委員會的陳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但建議沒有被採納。之後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

北京城牆航拍

如今,只能從老照片中一窺當年北京城牆的宏偉模樣

評價梁思成一定要帶上他的夫人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對中國古代建築史的貢獻不可磨滅,因為他們的虔誠、辛勞和那份熱忱而誠摯的情懷。沒有他們的前瞻性的思想、實地考察的行動、長期潛心研究的定力,很多東西我們在當下不僅不會被看到,還根本無法知曉那些古老的建築事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他們對中國建築最大的貢獻,還是那種為保護古建和修繕古建而亡命的精神。梁林二人保護的,遠不是古建,而是鮮活的建築歷史、沉澱的建築知識與人文的建築情懷。

梁思成在測繪善化寺普賢閣斗拱後尾時留影

林徽因在正定開元寺鐘樓梁上

《清式營造則例》是梁思成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中國建築史界的一部重要教科書,被稱為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兩部"文法課本"之一。

和梁思成齊名的建築大師——楊廷寶

京奉鐵路遼寧總站、瀋陽少帥府、南京中山陵音樂台、成都勵志社、北京火車站……這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建築作品背後,都有一個難以磨滅的名字——楊廷寶。

作為中國第一代建築設計師中的佼佼者,楊廷寶在50年的設計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逾百件建築作品。歲月變遷,它們有的消失了,成為歷史的印記。有的留下了,依然閃爍著藝術般的光彩。

後人懷念他:“總之,他一直在關心著建築師為人類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楊廷寶(1901.10.2-1982.12.23)

▪ 字仁輝,河南南陽人

▪ 建築家、建築教育家

1915年,楊廷寶考入北京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1年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

楊廷寶 留學照

他的建築設計和水彩畫得到保爾·克芮和瓦爾特·道森的指導,學習成績優異。1924年,他榮獲全美建築系學生設計競賽艾默生獎一等獎,同年又獲市政藝術學會設計競賽一等獎。楊廷寶獲碩士學位後,美國不少建築事務所出重金聘用他,但他眷戀祖國,1926年回國。

中國留學生楊廷寶在1924年埃莫森競賽中的參賽作品

(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20年代末期))

賓大建築系大繪圖教室,右一為楊廷寶

1927年楊廷寶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基泰建築工程司曾是國內當時最著名的建築事務所之一),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只有27歲的他,在當年設計出了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京奉鐵路瀋陽總站。在當時被西方壟斷的建築市場,幾乎沒有中國人設計的建築。楊廷寶從此名聲大噪,成為和梁思成齊名的建築大師,人稱“南楊北梁”。

瀋陽總站 外觀

京奉鐵路瀋陽總站(今瀋陽北站),位於瀋陽市北,1927年6月設計,是楊廷寶先生回國後主持的第一個工程,該站平面佈置緊湊,功能合理,具有交通建築特徵,總面積近7000平方米,是繼北京前門、山東濟南等車站後,由我國建築師自己設計建造的當時國內最大的火車站。

清華大學圖書館擴建,1927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

楊廷寶年輕照

30年代後楊廷寶長期在南京工作,創作出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感極強的優秀建築,如: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辦公樓、中央研究院、中央體育場、中央醫院、金陵大學圖書館、南京下關火車站、中山陵音樂台、譚延闓墓等。

南京中山陵園 音樂台

南京中山陵園 音樂台 花架

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1949年後歷任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建築系教授、副院長和建築研究所所長。從1940年到1982年,楊廷寶始終工作在高等學校,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建築人才,中科院學部建築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壽燮,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坦等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 楊廷寶主持設計初步方案、指導建築設計,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巫敬桓等最後完成。

解放後,他參加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等專案的建築設計。他的設計不僅做出了合理的功能佈局,協調的建築體形,宜人的比例尺度,而且結合運用了一些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與形式來進行設計,探索著傳統建築形式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從而發展了“國粹”精神的民族形式建築。

建築家楊廷寶(油畫)

作者:馮健親 創作年代:1977 規格:100×95cm

楊廷寶作為著名建築學家,也是我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多次參加、主持國際交往活動,在推動建築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

此外,楊廷寶的繪畫功底也十分深厚。

石膏素描 楊廷寶

賓夕法尼亞大學宿舍(楊廷寶繪)

威尼斯大運河(楊廷寶繪)

北京北海一角(楊廷寶繪)

建築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童寯

童寯(jùn),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數十年間,他不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鑒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他是位建築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早在30年代初,進行江南古典園林研究,是我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一個好的建築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好的知識份子。有獨立的思想,有嚴謹的學風,有正直的人品,才會有合格的建築設計。”

童寯(1900.10.2-1983.12.23)

▪ 字伯潛,遼寧瀋陽人

▪ 建築師、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

1921年9月,童寯進入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習,1925年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與楊廷寶、陳植、梁思成等先後同窗學習。

年輕時的童寯

童寯圖解靜力學作業,1928

在賓大學習期間,才華出眾的童寯曾多次參加建築設計競賽,數次獲獎,其中包括1927年全美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羅丹博物館)二等獎和1928年設計競賽(新教教堂)一等獎。1928年獲Arthur Spayd Brooke設計競賽金獎(賓大僅有克雷和哈伯森教授曾獲此獎)。

中國留學生童寯在1928年全美大學生競賽中獲布紮設計協會一等獎的作品

完成學業後的童寯,從1928年6月到1929年5月,在美國費城本科爾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繪圖員、設計師。之後,從1929年5月到1930年4月,又在美國紐約高層建築權威伊萊康(Ely J Kahn)建築師事務所任設計師。

1930年,童寯赴歐洲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國考察建築。

威尼斯島上聖瑪利亞教堂(童寯繪)

1930年9月,童寯回到家鄉瀋陽,應東北大學工學院院長孫國鋒邀請,擔任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當時,在東北大學任教授的已有梁思成、林徽因、陳植、蔡方蔭等。

1930,東北大學建築工程系部分教師。

前排右二梁思成,右三陳植,左二童寯

童寯在東北大學執教期間,撰寫《建築五式》、《各式穹隆》、《做法說明書》等文章,並積極編寫建築教材,給學生介紹各種國外書籍,其中就有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築》一書,還介紹學生秦國鼎留學德國包豪斯。另外,他還參加了梁、陳、童、蔡營造事務所。

童寯的作品遍佈上海、南京一帶,主要有: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上海大上海大戲院、南京孫科住宅、上海金城大戲院、南京地質礦物博物館。主要著作有:《新建築流派》、《近百年西方建築史》、《日本近現代建築史》、《蘇聯建築》、《造園史綱》、英文版《東南園墅》等。

童寯先生部分著作

童寯先生不但是著名的園林史學家、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畫家。

西德海德堡(水彩) 童寯

在賓大期間,童寯繪畫的天賦也得到充分的發掘,接受美國著名水彩畫家道森(George Walter Dawson)指導,奠定日後傑出的繪畫功底。

嘉定潭影閣(水彩) 童寯

德國(東)德累斯頓翠營閣建築群(鉛筆)童寯

義大利佛羅倫斯古橋(鉛筆)童寯

中國建築史學的奠基人和泰斗:劉敦楨

劉敦楨是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我國古建史研究,在學科建設中有一系列突破,著作頗豐。

“設計首先應看重建築功能,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才力求造型完美。” “學問才是安身處。”

劉敦楨(1897.9.19-1968.5.10)

▪ 字士能,號大壯室主人,湖南邵陽市新寧縣人

▪ 現代建築學、建築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建築教育家

劉敦楨先生 出生于湖南省新寧縣一個清代官宦家庭。1913年劉敦楨考取官費留學日本,1916年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現東京工業大學)機械科,次年轉入建築科,1921年獲學士學位。

在校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除了刻苦學習,還積極鍛煉身體,既是學業中的突出優等生,又是游泳、足球和田徑運動中的健將。

劉敦楨先生早年留學照

(攝于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

日本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十分重視和著意保護,也給予劉敦楨許多啟示和反思,使他進一步認識到國內在這方面努力的不足,並更加堅定了日後從事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志願和決心。

1922年回國任上海絹絲紡織公司建築師,並與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國人經營的華海建築師事務所;1923年又與柳士英等創設了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並任講師,為國家培養了首批建築工程方面的人才。

湖南大學 二院(建成時間:1929年)

建築風格:折衷主義

設計師:劉敦楨

1925年,劉敦楨任湖南大學土木系講師;1927年任中央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30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營造學社在去雲岡的路上

(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劉敦楨)

在考察華嚴寺大雄寶殿時,梁思成負責攝影,莫宗江負責測量,林徽因和劉敦楨負責抄寫碑文,記錄建築結構的特點,一個下午就幹完所有的活。

劉敦楨著有《佛教對於中國建築之影響》、《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大壯室筆記》、《明長陵》、《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易縣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築調查記略》、《河南北部古建築調查記》、《西南古建築調查概況》等論文,為中國古建築研究樹立楷模,1933年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兼文獻主任。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

劉敦楨對中國古建築的辛勤研究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學術界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和聲譽。他在1933-1937年間在華北六省進行大量科研調查,共寫出論文、調查報告、讀書筆記等35篇,約65萬字;與其他學者合撰論文7篇,30萬字。

圖為1931年劉敦楨與妻兒的合影,此時他已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他研究了我國古代官式建築(宮殿、壇廟、寺觀......等)和“營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抗日戰爭期間,他對雲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築的調查,填補了我國建築史上一大空白。

1950年,他參加了南京市和江蘇省的文管會工作,對南京城內外的古建築和古墓葬,進行多次調查,寫出了修整或保護計畫。

朱偰、劉敦楨、曾昭燏等 南京文物保管委員會檔一批

1952年,開始了對國內傳統民居的調查和研究。1956年發表了專著《中國住宅概論》,在國內學術界掀起了對這一領域全面開展研究的熱潮。

劉敦楨先生的讀書筆記

劉敦楨先生作為中國建築教育及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畢生致力於建築教學及發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儘管他們已經離去,但他們在建築設計、建築史中作出的貢獻值得我們後人尊重和學習!

本文由四川傳媒學院教授鄭高鵬進行科學性把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