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誠則靈有求必應,觀音送子說法的由來

“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 是民間崇拜的佛教神祗, 是抱著一個男孩的婦女形象。 封建時代百姓認為虔誠拜神佛可以實現自己的心願, 舊時中國人, 尤其是婦女, 崇拜佛教中的觀音,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信觀音能夠送子。 於是不能有孕、或者祈求生男孩的迷信百姓會拜送子觀音, 以求得子嗣。

觀音在佛教中並不是最高神, 但由於有了送子功能, 其在中國的影響要比佛祖釋迦牟尼大得多。 可以說, 平常百姓幾乎沒有不知道觀音的, 但知道釋迦牟尼的卻並不很多。 觀音的寺廟遍佈中國, 觀音的塑像, 無論是被當作工藝品, 還是被當作尊神, 也常見於普通人家。

觀音送子說法的由來

《法華經》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

上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如果有女人想生男孩, 只要真心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便會生下福德智慧的兒子。 如果有女人想生女孩, 只要真心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便會生下端正有相的女兒。

這應該是“送子觀音”的由來。 但是, 這裡只說了觀世音菩薩的無量慈悲, 但並沒有明確說明“送子觀音”的名號。 因此, “送子觀音”的形象, 是由中國佛教信徒們所創造的。

據說, 送子觀音原是一名舞藝超群的牧羊女, 因她的才華而受人仰慕。 有一回, 國王設宴款待得勝歸來的勇士, 邀請她前來獻舞助興。 牧羊女雖已懷有身孕, 但王命難違, 只得赴約。 勉強舞罷一曲, 便想告退。 偏偏五百勇士飲酒興起, 強邀牧羊女共舞。 在混亂而激烈的過程中, 牧羊女終於失去了她的孩子, 悲痛欲絕的牧羊女也因此一病不起。

死後的牧羊女, 成為了鬼王的妻子。 為彌補生前喪子的悲痛, 於是生下五百個孩子。 縱使如此, 也仍不能化解她心中的怨毒。 每當夜晚, 她便化成猙獰的鬼母, 到人間傷害嬰兒, 造成人間極大的痛苦和恐慌。

有一天夜晚, 鬼母歸來, 發現她自己的孩子竟然少了一個。 她上天下地, 不管怎麼找都找不到。 就在她肝膽俱催之時, 佛出現了。 原來, 佛為了度化她, 把她的孩子藏了起來。

“你有五百個孩子, 失去一個尚且悲痛欲絕;世人只有一兩個孩子, 失去了孩子, 他們的心情如何?”鬼母豁然開朗, 深深體會到往昔的罪孽深重。

為了贖罪, 便將自己的五百個孩子送給世間求子的夫妻。 轉念之間, 鬼母化害生為舍生, 從此被尊為送子觀音。

心誠則靈有求必應

據說晉朝有個叫孫道德的益州人, 年過五十, 還沒有兒女。 他家距佛寺很近, 景平年間, 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對他說:你如果真想要個兒子, 一定要誠心念誦《觀世音經》。 孫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議, 每天念經燒香, 供養觀音。 過了一段日子, 他夢見觀音, 菩薩告訴他:“你不久就會有一個大胖兒子了。 ”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個胖乎乎的男孩。

《異祥記》中記載:南朝宋代有個名叫卞悅之的居士,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人。行年五十,沒有兒女。娶妾幾年,也沒有懷孕。便向觀音菩薩祈求繼嗣,發願頌《觀音經》一千遍。從此每天念經,將滿一千遍時,妾已懷孕,不久便生下一個兒子。

相傳無代南京大寧坊有個叫王玉的人,年過四十無子。至無二年(1336),于友人馬公酌家神前,見到一部《白衣觀音經》,便專心致志地念起來。以後每天都念,從不懈怠。

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劉氏夢見一個白衣人,頭戴金冠,抱著一個嬰兒,對她說:“我給你送聖奴來。”劉氏接過嬰兒,抱在懷裡。第二天,她女兒即生下一個兒子,模樣和夢中白衣人送來的嬰孩一樣,於是就為這個孩子取名“聖僧奴”。

《異祥記》中記載:南朝宋代有個名叫卞悅之的居士,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人。行年五十,沒有兒女。娶妾幾年,也沒有懷孕。便向觀音菩薩祈求繼嗣,發願頌《觀音經》一千遍。從此每天念經,將滿一千遍時,妾已懷孕,不久便生下一個兒子。

相傳無代南京大寧坊有個叫王玉的人,年過四十無子。至無二年(1336),于友人馬公酌家神前,見到一部《白衣觀音經》,便專心致志地念起來。以後每天都念,從不懈怠。

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劉氏夢見一個白衣人,頭戴金冠,抱著一個嬰兒,對她說:“我給你送聖奴來。”劉氏接過嬰兒,抱在懷裡。第二天,她女兒即生下一個兒子,模樣和夢中白衣人送來的嬰孩一樣,於是就為這個孩子取名“聖僧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