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羊城晚報《一封家書·連接世界的記憶》專題廣受好評

《一封家書·連接世界的記憶》專題版面圖

從小家到大家再到國家

《一封家書·連接世界的記憶》專題廣受好評、催人淚下

記者 李鋼 譚錚

在春節假期期間, 羊城晚報推出《一封家書·連接世界的記憶》專題報導(簡稱“家書”專題), 同時在羊城晚報集團旗下的各大新媒體端推出音、視頻內容, 講述當年“親情”故事。 專題推出後, 在海內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不少聽眾聞之落淚。 更有不少人希望, 能夠繼續挖掘“僑批”內涵, 將其“活”起來。

呈現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廣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沈衛紅博士認為, 羊城晚報在春節期間推出的“僑批”專題以“家書”為切入點, 以音訊、視頻還有報紙三合一的方式來呈現, 讓人耳目一新。 可以說符合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的需求。

比如開車的人在沒有辦法閱讀的時候, 能夠通過收聽音訊的方式, 瞭解到僑批, 使得這個內容得到有效的傳播。

同時, 她還評價道, 《一封家書·連接世界的記憶》的專題題目起得非常好。

“僑批裡基本都是柴米油鹽、家長里短、鄰里紛爭的小事, 比如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華僑對家事的囑託, 建房子要怎麼建, 還有你們節目裡提到的, 一位華僑囑咐家中親人要珍惜用錢, 自己在海外賺錢不易。 這些家書, 看似家長里短, 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家風傳承, 這也是其中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從中看到的是家族的薪火相傳, 從小家到大家, 再到國家, 是一個更大的層次。 ”

通過“僑批”看外面的世界

“僑批”中提到了當時很多華僑在僑居國的情況,

這也是其能夠成為世界記憶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衛紅說, 家書是一個很有格局的東西, 除了前面提到的家風傳承, 小家到大家到家國情懷的傳承。 在100年前, 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還不知道外面世界是什麼樣的時候, 來自廣東五邑和潮汕地區的人就已經通過僑批這個橋樑去與世界聯繫了, 他們通過“僑批”“睜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跨越時空的力量讓人感動

兼具“僑批”當事人和華僑史研究者的黃卓才教授則評價道, “家書”專題得到了他的朋友圈的高度評價, 認為運用音訊平實講述僑批故事, 飽含深情, 同時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讓人感動, 音訊製作很專業, 很有特色。

而“中國幸福第一村”村長陳方認為,

中國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 而這些普通人的家書回憶, 跨越了時空, 傳遞了真摯的親情。

羊晚做了件功德無量的事

來自廣州一所高校的何老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他10年前曾經在省博物館聽到“僑批”這個詞, 當時就建議要挖掘和傳播, 但後來沒做成, 羊晚的這次多媒體報導, 可以說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僑批是一個寶藏, 在10年前, 新媒體沒有現在那麼發達, 你們可以繼續深挖僑批背後的故事。 它不應當僅僅作為學術研究存在, 讓它能真正‘活過來’, 不在於專家、政府, 而在於普通民眾, 引起民眾的興趣。 ”何老師說。

海外:音訊節目非常震撼

葡新國際傳媒葡新報馬叻叻則認為羊城晚報的這次報導極為務實, 歷史總是沉浸在記憶裡,展現過去,才能珍惜現在和未來。

一位來自柬埔寨的僑胞留言:“百年前下南洋是討生活、如今下南洋是創造生活。一樣的是鄉愁、傳承和歸家之路;不一樣的是氣場、志向和打拼的氣概。”

星島環球網行政總裁兼總編輯吳再評價說,從題材選擇角度來說,選擇了一個華僑關心的內容來做。每一個華僑的故事都是很感人的。但現在年輕人對華僑的認識不夠多。羊城晚報可以考慮加入更多不同的元素,讓傳播的接受度更廣。

澳大利亞天和電視臺董事郭禮禎則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他本人是潮汕人,在看到羊城晚報的這個專題之前,對於家書有依稀的記憶,但關於“僑批”、銀信沒有太多瞭解,所以初次聽到羊城晚報的音訊節目有非常震撼的感覺,也很感動。聽了音訊以後,對“僑批”有了更多瞭解。

繼續挖掘:讓“僑批”“活”起來

郭禮禎認為,“僑批”這個內容,可以繼續深入再發掘。尤其跟海內外的華僑互動起來做“尋找家書、僑批、銀信”。

“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欄目,使我們勾起對家國的情懷及先輩的緬懷,我們建議以視頻和朗誦以粵語的方式來表述僑家書、僑批和銀信,並且以文字發佈在各平臺和官網上,‘僑批’是僑居海外華人的一部分,也是為他國付出發展的一支力量,所以視頻和文字中有中英文字幕會讓其他僑旅國民瞭解‘僑批’。對於西方社會的本土人來說,英文字幕也可以讓他們瞭解到曾經有一批華人對他們國家的發展付出努力,做出貢獻。”

何老師則認為,“僑批”要做成新媒體或是融媒體的產品,還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挖掘。比如可以挖掘其中的書法、修辭、意識形態、如何在西方社會中保留中方社會的主題。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然後就是要加強線下的互動。羊晚已經撬動了“僑批”這個寶藏,如果要讓它活起來,必須要撥動普羅大眾的心弦,讓大家參與其中。

何老師說,“僑批”當中的嶺南精神,嶺南人的開拓史,這種開拓精神如何延續到海外,是中國人的一個縮影。

沈衛紅建議,從當前全國的角度來看,廣東的“僑批”或者說銀信是最多的,這是一批寶貴的財富,羊城晚報可以繼續深入地做下去,讓它“活起來”,“活化”。家書這個可以代表中國傳統親情,漢字美的東西應該如何在現代復活,可以再好好發掘一下。

歷史總是沉浸在記憶裡,展現過去,才能珍惜現在和未來。

一位來自柬埔寨的僑胞留言:“百年前下南洋是討生活、如今下南洋是創造生活。一樣的是鄉愁、傳承和歸家之路;不一樣的是氣場、志向和打拼的氣概。”

星島環球網行政總裁兼總編輯吳再評價說,從題材選擇角度來說,選擇了一個華僑關心的內容來做。每一個華僑的故事都是很感人的。但現在年輕人對華僑的認識不夠多。羊城晚報可以考慮加入更多不同的元素,讓傳播的接受度更廣。

澳大利亞天和電視臺董事郭禮禎則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他本人是潮汕人,在看到羊城晚報的這個專題之前,對於家書有依稀的記憶,但關於“僑批”、銀信沒有太多瞭解,所以初次聽到羊城晚報的音訊節目有非常震撼的感覺,也很感動。聽了音訊以後,對“僑批”有了更多瞭解。

繼續挖掘:讓“僑批”“活”起來

郭禮禎認為,“僑批”這個內容,可以繼續深入再發掘。尤其跟海內外的華僑互動起來做“尋找家書、僑批、銀信”。

“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欄目,使我們勾起對家國的情懷及先輩的緬懷,我們建議以視頻和朗誦以粵語的方式來表述僑家書、僑批和銀信,並且以文字發佈在各平臺和官網上,‘僑批’是僑居海外華人的一部分,也是為他國付出發展的一支力量,所以視頻和文字中有中英文字幕會讓其他僑旅國民瞭解‘僑批’。對於西方社會的本土人來說,英文字幕也可以讓他們瞭解到曾經有一批華人對他們國家的發展付出努力,做出貢獻。”

何老師則認為,“僑批”要做成新媒體或是融媒體的產品,還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挖掘。比如可以挖掘其中的書法、修辭、意識形態、如何在西方社會中保留中方社會的主題。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然後就是要加強線下的互動。羊晚已經撬動了“僑批”這個寶藏,如果要讓它活起來,必須要撥動普羅大眾的心弦,讓大家參與其中。

何老師說,“僑批”當中的嶺南精神,嶺南人的開拓史,這種開拓精神如何延續到海外,是中國人的一個縮影。

沈衛紅建議,從當前全國的角度來看,廣東的“僑批”或者說銀信是最多的,這是一批寶貴的財富,羊城晚報可以繼續深入地做下去,讓它“活起來”,“活化”。家書這個可以代表中國傳統親情,漢字美的東西應該如何在現代復活,可以再好好發掘一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