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夥學烤全羊手藝回鄉開店,成當地的黃金招牌,曾一天烤53只全羊

33歲的玉蓀·買買提家住和田地區皮山縣木吉鎮蘭幹村, 他到和田市學會烤全羊手藝後回鄉, 不僅在鎮子裡的巴紮上創造出一天烤53只全羊的“輝煌”記錄,

還帶出20多位能單獨創業的徒弟。 他有一手好的木匠工藝, 會各種各樣的樂器, 還在村裡做起了農業技術幫扶人。

父親不小心受傷, 他砍柴賺錢撐起家

玉蓀家裡養了7頭牛, 價格1.6萬的品種驢, 11畝地種著麥子、玉米、紅棗。 除了養殖、種地外,

玉蓀還有不少“本事”, 都是他從小就開始學的。

玉蓀的父親是一位木匠, 在玉蓀小的時候, 家裡的院子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木雕作品。 村裡有木工活都會找他的父親。

玉蓀上小學時, 父親在工作時割斷了小拇指。 “因為沒有及時治療, 整條手臂都受到了影響, 等去醫院時, 花了3萬也沒治好父親的手。 ”玉蓀說, 當時家裡賣光了所有值錢的東西, 只剩了一頭驢。

木匠的手“廢”了, 玉蓀明白這意味著, 家裡的經濟來源斷了, 之後, 他每個週末都騎著驢砍柴賺錢, 維持家裡的花銷。 “後來父親教我木匠工藝, 他在一邊指導, 我來做, 慢慢地我也學會了。 ”玉蓀說, 他覺得只要自己努力, 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初中畢業後, 玉蓀跟著哥哥學烤肉,

學了一年。

學會手藝回鄉開店, 曾一天烤53只全羊

2013年, 玉蓀來到和田市學藝, 起早貪黑, 不計酬勞, 只為學習烤全羊手藝。

2013年冬天, 玉蓀回到蘭幹村, 想開一家烤肉店, 卻發現自己的積蓄不夠在巴紮上租店。 “後來, 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 我才租了個攤位。

我還決定, 每年在蘭幹村至少帶出兩名學烤全羊手藝的年輕人。 ”玉蓀說。

每週二鎮子裡的巴紮上, 玉蓀的烤肉攤子是最受歡迎的。 饢坑裡, 羊肉油脂滴在燃起的杏木上, 升騰出橘紅色的火焰。 饢坑旁, 玉蓀認真地向徒弟們傳授火候掌握和配料調製等方法。

經過杏木悶烤、秘料浸香, 烤全羊外表金黃、色香俱全, 加上玉蓀眉眼彎起幸福的笑臉, 成為當地的黃金招牌。 每到巴紮日, 慕名而來的食客們絡繹不絕, 由此催生了一天烤制53只全羊的記錄, 並且帶出的20多位徒弟都能單獨創業。

建文化大院, 鼓勵年輕人一起奮鬥

玉蓀有一雙靈巧的手, 除了木匠活, 艾捷克、彈撥爾、都塔爾等維吾爾族傳統樂器在他手裡都能跳出迷人的節奏,

打小喜歡樂器的他在2016年底成為村裡“文化大院”活動的發起人。

“我和家人商量後決定, 把家裡裝修一下, 作為文化活動的大廳堂, 實木吊頂、雕花廊柱, 加上工作隊送來的大彩電, 吸引了村裡人的目光。 ”玉蓀說, 村民的關注正是他想要的, 在他的號召下, 家裡逐漸變成了村裡年輕人每十天聚一次的場所。

每到這一天,玉蓀都很忙碌,作為樂器主音,兩弦都塔爾在他手中有了魔力,或挑或掃,五指撥動之間氣氛自然熱烈起來。作為活動的組織者,他還會露一手烤肉絕技,羊肉裹著雞蛋、玉米麵,加上獨有的配料,成為了大家活動之餘的期待。

“我們一起交流怎麼勞動,怎麼讓生活變得更好,也有不少喜歡烤肉的年輕人,願意來做我的徒弟。”玉蓀說,2017年6月,工作隊為他爭取到去和田地區黨校參加農業培訓的機會,他將成為村裡的農業技術幫扶人。

在五天的培訓中,玉蓀做了厚厚的筆記,在學習中找產品、找定位。核桃、紅棗等傳統林果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太差,需要拓寬種植品種,西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栽種到掛果需要三年時間,週期太長。思來想去,玉蓀把目標放在了第二年就可見效的西梅苗木上。工作隊提供苗木、村委會提供林地、玉蓀教授技術,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爭取今年芽接的成活率超過90%。

今年,除了在巴紮日烤烤肉,平日裡的木匠活,每十天的文化活動,玉蓀還成了村裡的農業技術幫扶人,“工作隊說過一句話,‘最大的幸福獲得感來自于共同富裕’,我覺得很好。”玉蓀說,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幸福,村民眉眼間都是笑容。

家裡逐漸變成了村裡年輕人每十天聚一次的場所。

每到這一天,玉蓀都很忙碌,作為樂器主音,兩弦都塔爾在他手中有了魔力,或挑或掃,五指撥動之間氣氛自然熱烈起來。作為活動的組織者,他還會露一手烤肉絕技,羊肉裹著雞蛋、玉米麵,加上獨有的配料,成為了大家活動之餘的期待。

“我們一起交流怎麼勞動,怎麼讓生活變得更好,也有不少喜歡烤肉的年輕人,願意來做我的徒弟。”玉蓀說,2017年6月,工作隊為他爭取到去和田地區黨校參加農業培訓的機會,他將成為村裡的農業技術幫扶人。

在五天的培訓中,玉蓀做了厚厚的筆記,在學習中找產品、找定位。核桃、紅棗等傳統林果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太差,需要拓寬種植品種,西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栽種到掛果需要三年時間,週期太長。思來想去,玉蓀把目標放在了第二年就可見效的西梅苗木上。工作隊提供苗木、村委會提供林地、玉蓀教授技術,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爭取今年芽接的成活率超過90%。

今年,除了在巴紮日烤烤肉,平日裡的木匠活,每十天的文化活動,玉蓀還成了村裡的農業技術幫扶人,“工作隊說過一句話,‘最大的幸福獲得感來自于共同富裕’,我覺得很好。”玉蓀說,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幸福,村民眉眼間都是笑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