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文∣《浙商》全媒體記者 沈彬彬

攝影∣魯統磊

資深編輯|倪敏

中美兩國互為最大貿易國, 所以最近爆發的中美貿易摩擦成為企業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也是今年中國和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之一。 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結果會如何?如何應對這一全新的挑戰?

4月14日下午, 浙商智庫閉門會暨《浙商》全國理事會主席沙龍(第15期)在杭州投融長富金服集團總部舉行。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作主題分享, 探討中美貿易戰及世界經濟與中國策略, 解析中美貿易戰的背後邏輯。 浙江銀監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徐小平也在現場就金融強監管與企業風險管理進行了深入解讀。

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領導、專家, 《浙商》雜誌總編輯臧銫, 浙商傳媒執行總經理莫雲以及《浙商》全國理事會企業家會員共70多人參加了閉門會。

中美貿易的核心是全球治理理念之爭

曹遠征認為, 中美貿易問題不僅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 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不能把握世界格局的變化, 就無法真正瞭解中美貿易戰的本質。

其實, 從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看, 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順差有其必然性。 美國是最大的資本流出國, 在資本項下表現為順差, 在經常項下表現為逆差。 而從資料上看, 中美商品貿易上是順差, 在服務貿易上則是逆差。

從關稅貿易總協定到WTO, 貿易自由化一直是國際貿易的主流, 貿易便利化是制度安排首先考慮的問題。 但隨著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 在世界各地, 包括美國, 出現了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潮流。

曹遠征首先從世界經濟長週期以及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兩方面著手,

條分縷析貿易戰發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 世界經濟長週期進入是全球化還是去全球化的十字路口, 而從全球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經濟也正在進入新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 “二戰”之後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遭遇了重大挑戰,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更加劇了分歧。 原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和觀念已不適應當今世界發展的需求。

對於如何應對新局面新問題的挑戰, 中美兩國有不同的理念。 中國以“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 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而美國的口號是“美國至上”。 這是中美貿易戰的深層次原因。 中美貿易戰的核心, 就是全球治理體系的理念之爭, 全球問題的應對策略之爭。

曹遠征指出,

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表明, 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中國經濟在對外開放的格局中獲得了高速增長。 如今, 中國提出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 因為全球化是中國的國家利益, 中國會成為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中美貿易戰或將進入常態化 不再有“蜜月期”

從產業鏈的角度, 中美貿易戰還有另一層內涵。 如今的國際貿易, 早已超越單一的產品貿易, 而是在全球產業分工下的要素流動。 生產製造全球化分工, 使得原材料的進出口在國際貿易中占比越來越大。

按照聯合國標準, 全球一共有519個行業, 每個行業在中國都有, 而且在許多細分領域中, 中國中小企業的市場占比極高, 成為行業隱形冠軍。 這使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極大競爭力。 曹遠征認為, 美國挑起貿易戰後, 將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列入對中國制裁的清單, 針對的並不是眼下, 而是“中國製造2025”。 中國不斷提升的高端製造能力和全產業鏈生產能力, 讓美國心生忌憚。 美國試圖通過貿易戰,極力遏制中國的成長速度。這是一個守成大國和一個崛起大國之間的角逐。

從這些角度去分析,曹遠征預測中美貿易戰或將進入常態化,中美兩國從此可能不再有“蜜月期”。“(貿易戰)打是肯定的 ,但是也不會大打。雙方不會將貿易戰無限升級,很可能是邊打邊談,邊談邊打,而且可能會突破原有的邊界,在更多的領域展開。中國企業對此要有心理準備。”

龐大的市場是中國對抗貿易持久戰的底氣

由於經濟全球化,在全球供應鏈基礎上的貿易戰是難分輸贏的,如果長久打下去,結果必然是“雙輸”。從“持久戰”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戰的最後輸贏不取決於一時一地,而取決於兩大經濟體的韌性。

曹遠征說,中國經濟的韌性在於擁在龐大的國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正在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2014年中國國內消費第一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GDP增長的首要因素。2017年中國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58.8%,而投資占比是32%。如果中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將是支撐中國與美國進行貿易持久戰的基礎,也是希望所在。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如果到2020年,GDP翻一番、居民收入翻一番,那相當於再造一個中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居民中有9億是農民,而農民收入正在以兩位數增長。這些都顯示中國龐大的市場將產生強大的韌性,以應對貿易戰的挑戰。”

曹遠征認為,除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升級,中國的服務業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等“排隊”行業,“哪裡在排隊哪裡就需要改革”。

現場互動

▲海亮集團董事長曹建國:我們海亮集團的主業是銅加工,需要採購大量的原料。所以我們從2006年開始建立銅價防範機制,通過期貨交易降低銅價波動對企業成本的影響。要做好風險防範工作,我覺得要做好幾件事情。第一是從上到下都要戒貪念,銅價雖然大起大落,存在很多套利空間,但我們絕不做銅期貨的“炒家”。第二,要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我們是銷售端需要多少,供應端就採購多少。第三,要有一套好的管理辦法。所以這幾年,我們沒有因為國際銅價的波動出現過金融風險,或者影響到生產。

我們在銅的國際採購中,也遇到了跨境金融服務的難題。此次博鼇論壇上,中國提出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其中就包括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我的問題是,中國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以及開放後會有什麼影響?

曹遠征: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過程中,恰恰是越開放的部門競爭力越強,保護越嚴的部門越不行。中國企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競爭中學習,學習能力比別人強。如果要讓中國金融業更加強大,更有競爭力,那一定得開放,在游泳中學習游泳。現在,中國金融機構在“領海”中的游泳的能力已經不錯了,所以問題是能否在“公海”中游泳?只有在“公海”中有游泳能力,才能成為國際化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開放與國際化,應當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企業“走出去”的腳步一致。

▲浙江省工商聯原巡視員、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明治:如果中美貿易戰成為“常態”,頻率加大,浙商外貿企業該如何應對?

曹遠征:我有三條建議。第一,建議企業考慮改方向,把外貿業務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據我觀察,這幾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最快的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第二,當前的國際貿易不再是單純的貨物貿易,而是與產業鏈佈局、與國際分工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第三,如果做單純的貨物經銷商,做進口業務的前景要好於出口業務。

▲水欣控股集團董事長蔣文龍:您的分享,對於我們開拓國際市場很有借鑒意義。我們從事水利投資已經十幾年了,這幾年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投資。在東南亞市場,菲律賓的GDP增長是比較快的,我們在菲律賓簽了項目,馬上會開工。我們還在印尼等國家和地區建設了水電站,當地水資源豐富,上網電價有保證。當然對外投資也存在一些風險。東南亞國家政局變動就是潛在風險之一。我們海外項目比較多,所以接下來也會控制一下,步子不要邁得太大,從控制企業風險的角度,還是要穩穩地走。

▲新德集團董事長劉紅軍: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其他國家都已有佈局,所以格外關注這次的中美貿易戰。企業要關注全球形勢,然後進行相應的調整。但去年我們做外貿的企業遇到的一個共同的難題是,人民幣在升值,“吃”掉了我們大部分的利潤,大家都感覺沒賺到錢。人民幣未來的匯率走勢會是怎樣?

曹遠征:目前人民幣其實是穩定的,人民幣的升值實際上是美元對人民幣的貶值。在2015年人民幣的貶值是美元對人民幣的升值,因為當時人民幣對其他“一攬子”貨幣都是處於基本穩定的狀態,沒有對美元貶值,這意味著人民幣和美元都在對其他一攬子貨幣升值,只不過美元比人民幣升值速度還要快,所以人民幣對美元表現為貶值。

現在的情況,不是人民幣本身升值速度多快,而是美元的貶值,相對人民幣貶值。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美元指數變化的情況。

看待人民幣匯率的趨勢,一定要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能只看匯率,還要關注利率,尤其是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和美元指數。由於人民幣利率對美元資產利率高出3%,也就是說,如果一年內,美元對人民幣升值不超過3%,持有人民幣資產是合算的。

▲《浙商》雜誌總編輯臧銫

▲盾安集團董事局主席 姚新義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院原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郭占恒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劉亭

▲杭州投融長富金融服務集團總裁李振軍

美國試圖通過貿易戰,極力遏制中國的成長速度。這是一個守成大國和一個崛起大國之間的角逐。

從這些角度去分析,曹遠征預測中美貿易戰或將進入常態化,中美兩國從此可能不再有“蜜月期”。“(貿易戰)打是肯定的 ,但是也不會大打。雙方不會將貿易戰無限升級,很可能是邊打邊談,邊談邊打,而且可能會突破原有的邊界,在更多的領域展開。中國企業對此要有心理準備。”

龐大的市場是中國對抗貿易持久戰的底氣

由於經濟全球化,在全球供應鏈基礎上的貿易戰是難分輸贏的,如果長久打下去,結果必然是“雙輸”。從“持久戰”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戰的最後輸贏不取決於一時一地,而取決於兩大經濟體的韌性。

曹遠征說,中國經濟的韌性在於擁在龐大的國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正在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2014年中國國內消費第一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GDP增長的首要因素。2017年中國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58.8%,而投資占比是32%。如果中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將是支撐中國與美國進行貿易持久戰的基礎,也是希望所在。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如果到2020年,GDP翻一番、居民收入翻一番,那相當於再造一個中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居民中有9億是農民,而農民收入正在以兩位數增長。這些都顯示中國龐大的市場將產生強大的韌性,以應對貿易戰的挑戰。”

曹遠征認為,除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升級,中國的服務業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等“排隊”行業,“哪裡在排隊哪裡就需要改革”。

現場互動

▲海亮集團董事長曹建國:我們海亮集團的主業是銅加工,需要採購大量的原料。所以我們從2006年開始建立銅價防範機制,通過期貨交易降低銅價波動對企業成本的影響。要做好風險防範工作,我覺得要做好幾件事情。第一是從上到下都要戒貪念,銅價雖然大起大落,存在很多套利空間,但我們絕不做銅期貨的“炒家”。第二,要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我們是銷售端需要多少,供應端就採購多少。第三,要有一套好的管理辦法。所以這幾年,我們沒有因為國際銅價的波動出現過金融風險,或者影響到生產。

我們在銅的國際採購中,也遇到了跨境金融服務的難題。此次博鼇論壇上,中國提出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其中就包括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我的問題是,中國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以及開放後會有什麼影響?

曹遠征: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過程中,恰恰是越開放的部門競爭力越強,保護越嚴的部門越不行。中國企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競爭中學習,學習能力比別人強。如果要讓中國金融業更加強大,更有競爭力,那一定得開放,在游泳中學習游泳。現在,中國金融機構在“領海”中的游泳的能力已經不錯了,所以問題是能否在“公海”中游泳?只有在“公海”中有游泳能力,才能成為國際化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開放與國際化,應當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企業“走出去”的腳步一致。

▲浙江省工商聯原巡視員、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明治:如果中美貿易戰成為“常態”,頻率加大,浙商外貿企業該如何應對?

曹遠征:我有三條建議。第一,建議企業考慮改方向,把外貿業務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據我觀察,這幾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最快的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第二,當前的國際貿易不再是單純的貨物貿易,而是與產業鏈佈局、與國際分工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第三,如果做單純的貨物經銷商,做進口業務的前景要好於出口業務。

▲水欣控股集團董事長蔣文龍:您的分享,對於我們開拓國際市場很有借鑒意義。我們從事水利投資已經十幾年了,這幾年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投資。在東南亞市場,菲律賓的GDP增長是比較快的,我們在菲律賓簽了項目,馬上會開工。我們還在印尼等國家和地區建設了水電站,當地水資源豐富,上網電價有保證。當然對外投資也存在一些風險。東南亞國家政局變動就是潛在風險之一。我們海外項目比較多,所以接下來也會控制一下,步子不要邁得太大,從控制企業風險的角度,還是要穩穩地走。

▲新德集團董事長劉紅軍: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其他國家都已有佈局,所以格外關注這次的中美貿易戰。企業要關注全球形勢,然後進行相應的調整。但去年我們做外貿的企業遇到的一個共同的難題是,人民幣在升值,“吃”掉了我們大部分的利潤,大家都感覺沒賺到錢。人民幣未來的匯率走勢會是怎樣?

曹遠征:目前人民幣其實是穩定的,人民幣的升值實際上是美元對人民幣的貶值。在2015年人民幣的貶值是美元對人民幣的升值,因為當時人民幣對其他“一攬子”貨幣都是處於基本穩定的狀態,沒有對美元貶值,這意味著人民幣和美元都在對其他一攬子貨幣升值,只不過美元比人民幣升值速度還要快,所以人民幣對美元表現為貶值。

現在的情況,不是人民幣本身升值速度多快,而是美元的貶值,相對人民幣貶值。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美元指數變化的情況。

看待人民幣匯率的趨勢,一定要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能只看匯率,還要關注利率,尤其是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和美元指數。由於人民幣利率對美元資產利率高出3%,也就是說,如果一年內,美元對人民幣升值不超過3%,持有人民幣資產是合算的。

▲《浙商》雜誌總編輯臧銫

▲盾安集團董事局主席 姚新義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院原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郭占恒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劉亭

▲杭州投融長富金融服務集團總裁李振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