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帝王師:劉伯溫3】三個臭皮匠,抵不過一個諸葛亮!

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 論成就, 劉伯溫遠在諸葛亮之上;論軍事才能, 劉伯溫遠超蕭何, 助力朱元璋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論治國才能,

劉伯溫更強于張良, 一舉定下大明帝國後世兩百年的盛世格局。

《帝王師:劉伯溫》是一本由度陰山編寫的通俗歷史類書籍, 講述了帝師劉伯溫傳奇的一生。 本文整理自此書經典內容。

一、劉伯溫與元朝的緣分

劉伯溫想進入體制內, 來完成保衛祖國的大好願望, 察罕帖木兒(趙敏的父親)決定通過自己來完成保衛祖國的願望。 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 有的人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有的人全靠自己。

有的人希望找個已經搭建好的平臺, 有的人希望自己搭建平臺。

察罕帖木兒自己搭建的平臺, 在當時大顯神威。 1355年陰曆11月, 劉福通威脅晉冀, 察罕帖木兒將對手全部殲滅。 後大破紅巾軍。

把劉福通北伐軍隊打的潰不成軍。 (在察罕帖木兒出現之前, 劉福通的勢力非常大)。 察罕帖木兒的威名還沒有傳播到南方, 所以劉伯溫也不知道他, 雖然有這樣的神人, 但是元朝的氣數盡, 因此他演繹的肯定是悲劇, 而不是喜劇。 在圍攻紅巾軍的時候, 被反叛的紅巾軍殺掉了。

一個把別人看的特別複雜的人, 自己也不簡單。 一個把別人看的特別單純的人, 自己也複雜不到哪裡去。

“天、人”是真可以感應到。 1359年初, 劉伯溫和元朝的緣分真的盡了。

絕望時產生的力量是摧枯拉朽的。

因為民眾最終是能醒悟的。

二、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國家的人應該遵從什麼樣的原則呢?劉伯溫說, 治理國家的人就像醫生, 經過把脈才能瞭解症狀。 醫生要針對病人的病因來開處方, 開的正確, 病人的病就能治癒, 開的不當, 病人就有可能死去。 因此, 知道症狀, 脈息, 卻不會開處方的人, 就不是個好醫生。 即使是今天, 一些中醫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 知曉病人的症狀。 但是醫生之間的高下之別在於,

有的醫生可以開出好方子。 有的醫生, 拿不出好方子。

劉伯溫說。 這不懂症狀, 又不懂脈息, 靠道聼塗説來開藥方。 卻對人說, 我會治病。 這樣的人, 就是危害百姓的盜賊。 同樣道理,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 安寧或者動亂是症狀, 制度和管理是脈息。 道德和法律是處方和治療方法。 人才則是藥材。 只要處方開的符合症狀, 用藥就不會出錯, 天下的病得不到治癒的事, 就少了。

劉伯溫也不忘提醒治國者, “德”才是治理國家的手段, 利雖然暫時有效, 但是長久下去, 必然會失去效益。 眾所周知, 元王朝的統治是“力”的, 不是“德”的。 甚至偏激一點而言, 元王朝總建國開始, 就把中國人當作奴隸的。

元王朝是個只重視軍事, 不重視農業的王朝。 劉伯溫對這樣淺薄的認識哭笑不得。

治國之道, 在於均衡。 而元王朝遠遠沒有做到這一點。 曾想把江南開發成操場。 在農業大國卻不懂農業。

天下其實是個監獄。 主一是心中有定見。 在做事中, 反練內心。 在良知指引下, 做任何事情都能專心。 而這種專心, 反過來會驗證天理。

劉伯溫的主一和聚精會神有關。 但是他所謂的主一其實是說, 人的智慧問題, 不是數學問題。 比如:一個人的智商是70, 另外一個人是100.那麼兩個人在一起, 做事情的智商就是170.可能恰恰相反, 兩個人在一起剛好成了30.

三、三個臭皮匠與一個諸葛亮

其實三個臭皮匠, 根本不能抵過一個諸葛亮。 根本就沒有智慧可言, 有的只是爭吵。 大家開始誰都不妥協, 最終可能會在外界的壓迫下妥協。 但是妥協的那部分,可能是智慧中最一般的。這很容易理解,有的人智慧高,但是高的那部分,不被人理解。所以被放棄了。有的人智慧低,但是智慧低的那部分,更不會被人接受,所以也被放棄了。那剩下來的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那正好是低智商的人搞不明白,高智商的人不屑於搞的。

劉伯溫講的下棋的故事,就是這個道理。都厘和對手水準可能是相當。但是剛好來了個棋藝不怎麼樣的,按照自己的智力來指點都厘,就把都厘的智力商數拉了下來,所以都厘輸了。後來,來了一堆智力不怎麼樣的,誰都認為自己比對方高明。最後吵來吵去。肯定是都厘採用一個去掉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最後輸了。

老虎之間打架,三隻老虎,肯定能咬死一隻老虎。老虎之間打架,三隻老虎,肯定能咬死一隻老虎。因為大家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如果1000只狐狸和一隻老虎打,贏的可能是老虎。因為狐狸太多,人多嘴雜,狐狸多了就會亂。這一亂,就無法形成統一的正能量。所以必輸無疑。

雙頭蛇,其中一個蛇要向左,另一隻蛇要向右。結果,一天下來,這條蛇沒有挪動半步。最後,劉伯溫總結說:眾智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獨決!

本文選編自《帝王師:劉伯溫》

但是妥協的那部分,可能是智慧中最一般的。這很容易理解,有的人智慧高,但是高的那部分,不被人理解。所以被放棄了。有的人智慧低,但是智慧低的那部分,更不會被人接受,所以也被放棄了。那剩下來的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那正好是低智商的人搞不明白,高智商的人不屑於搞的。

劉伯溫講的下棋的故事,就是這個道理。都厘和對手水準可能是相當。但是剛好來了個棋藝不怎麼樣的,按照自己的智力來指點都厘,就把都厘的智力商數拉了下來,所以都厘輸了。後來,來了一堆智力不怎麼樣的,誰都認為自己比對方高明。最後吵來吵去。肯定是都厘採用一個去掉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最後輸了。

老虎之間打架,三隻老虎,肯定能咬死一隻老虎。老虎之間打架,三隻老虎,肯定能咬死一隻老虎。因為大家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如果1000只狐狸和一隻老虎打,贏的可能是老虎。因為狐狸太多,人多嘴雜,狐狸多了就會亂。這一亂,就無法形成統一的正能量。所以必輸無疑。

雙頭蛇,其中一個蛇要向左,另一隻蛇要向右。結果,一天下來,這條蛇沒有挪動半步。最後,劉伯溫總結說:眾智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獨決!

本文選編自《帝王師:劉伯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