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通歷史」一代人記憶裡的大公園

視覺南通

微信號:nantong-vision

點擊上方"藍色字"可關注我們!

80後的一代南通人是在博物館裡長大的。 別不信, 這話有理有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民公園, 幾乎家喻戶曉。 我們這代人, 不曾在人民公園草坪上伏地托臉擺過花朵狀pose的, 恐怕不多。

(造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好啦好啦 正經臉 往下說)

人民公園的前身就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

南通博物苑

你又要問了:為啥它不叫“博物館”、“博物院”,

偏要任性地取一個“苑”字呢。

(你們就是問題多)

難道是創辦者張謇一時筆誤?當然不是!一個“苑”字, 既有園林、苑囿的含意, 又喻指是科學文化的薈萃之地。 因為這裡不僅有陳列文物標本, 還飼養禽鳥, 開闢花壇藥圃廣植花木。 假山、池沼、亭台樓榭金應有盡有,

是個集現代博物館與古典園林於一體的存在。

這一切放在今天看也許不足為奇, 但你知道張謇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建設博物苑的嗎?當時是清朝末年, 無論是文物精品, 還是建築園林, 大多為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所獨享, 老百姓根本無從得見。 而張謇在認識到博物館的作用後, 分別寫信給清朝政府和大學士張之洞, 懇請在全國設立集圖書、博物為一體的博覽館, 但無人理睬。 心灰意冷之下, 他回到南通自己“單幹”。

從1905年的一片荒地到博物苑真正成形, 張謇花了近10年。 由於出身農家, 沒有太多積累, 為了豐富館藏, 他想盡一切辦法, 其間寫了大量信件給友人, 請求他們捐獻收藏品。 1912年, 他遊天壇的時候, 看見地上瓦片, 撿回一黃一綠兩塊琉璃龍紋瓦當。

搜羅到珍貴的植物, 還專門寫信給辦事人員:“送去藤本及草樹共十餘種, 初六一日種完, 免根久露受傷, 切切”。 張謇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工人在灘塗發現一頭擱淺而死的巨鯨, 他當時不知道這是鯨魚, 稱之為“海大魚”, 還專門為它更改了北館建築的尺寸。 就這樣從無到有, 1914年, 博物苑藏品有了近3000件。

日軍佔領南通後,博物苑成為日軍司令部,苑內草坪淪為日軍馬廄。建國後,博物苑重修,後幾經變遷,其中一部分園林成了市民所熟知的“人民公園”。1999年,苑內“人民公園”建制被撤銷。2005年,由知名建築設計規劃大師吳良鏞親自操刀設計的新館落成,南通博物苑以新舊並存的模樣呈現于世人面前。

歷經滄桑,改了模樣,但博物苑始終是一代南通人記憶裡的大公園。我們或許不知道藤東水榭、國秀壇,卻在簌簌的紫藤雨裡看見過春天,在牡丹簇擁中聆聽過古琴彈奏的《平沙落雁》;我們或許不知道謙亭、鑒池,卻逗弄過水邊假山下的大白鵝,見過雞爪槭由綠變紅的模樣。

今天,博物苑依然承載著110年前“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責任,潛移默化影響著新一代人。孩子們在它的懷抱裡玩耍,與草木動物為伴,看四季如何更迭。我一直相信,那些關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種種美好,總會不經意就烙印在童年裡,然後伴隨一生。

日軍佔領南通後,博物苑成為日軍司令部,苑內草坪淪為日軍馬廄。建國後,博物苑重修,後幾經變遷,其中一部分園林成了市民所熟知的“人民公園”。1999年,苑內“人民公園”建制被撤銷。2005年,由知名建築設計規劃大師吳良鏞親自操刀設計的新館落成,南通博物苑以新舊並存的模樣呈現于世人面前。

歷經滄桑,改了模樣,但博物苑始終是一代南通人記憶裡的大公園。我們或許不知道藤東水榭、國秀壇,卻在簌簌的紫藤雨裡看見過春天,在牡丹簇擁中聆聽過古琴彈奏的《平沙落雁》;我們或許不知道謙亭、鑒池,卻逗弄過水邊假山下的大白鵝,見過雞爪槭由綠變紅的模樣。

今天,博物苑依然承載著110年前“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責任,潛移默化影響著新一代人。孩子們在它的懷抱裡玩耍,與草木動物為伴,看四季如何更迭。我一直相信,那些關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種種美好,總會不經意就烙印在童年裡,然後伴隨一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