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講究》第三季收官,紀錄片也許是“匠人匠心”最合適的載體

由愛奇藝自製的紀錄片《講究》, 昨天上線了第三季的最後一期, 微雕、剪刻、徽墨等九項傳統技藝被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

作為網路平臺的自製內容, 《講究》實現了從網到台的反向輸出, 在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獲得了主流媒體的認可。

近年來國內文化類綜藝呈上升姿態, 通過明星體驗、扮演等形式使得節目有了廣泛的影響力, 被觀眾熟知。 跟匠人、傳統工藝掛鉤的綜藝、紀錄片也並不少見,

各大衛視平臺都在往這塊內容上發力。

因為有著無法取代的價值內核, 能帶來民族文化自豪感, 這一類節目在觀眾心中有著先天的好感度。 我們在觀看這類視頻內容時, 實際上是一個視覺欣賞、獲取知識、情感體驗疊加的過程。

做到第三季的《講究》, 已經建立起自身獨特的屬性。 首先“講究”二字奠定了節目的基調, 每期時長不超過20分鐘, 卻始終保持著格式上的工整。 開頭紅黃對照的潑墨字體, 過程中左上角的金色菱形圖案標注的工序, 最後每位匠人對“講究”的一句話表述, 都成為節目的標識。

而節目被觀眾喜愛的根本原因, 是通過精良的製作水準, 展示出鮮為人知的中國傳統手工藝, 傳達出每個手藝人別致的工匠精神。

用完整、精確的記錄, 還原傳統技藝

這一季的九門手藝包括酒傳、微雕、麵線、剪刻、徽墨、點翠、磚雕、魚羹和團扇。 這些工藝對於我們來說都較為遙遠, 即便是日常能接觸到的麵線、魚羹, 見到的只是最終成品。

為了讓每項陌生的工藝更好地被觀眾認知,

節目首先承載起科普的任務。 拿《微雕》來說, 直徑8毫米的雪山大士選料為沉香料裡最為珍貴的奇楠。 奇楠的成因、價值, 木頭跟油脂的比例, 雕刻人物從脖子、頭、身體到手臂的順序, 都得到了完整詳細的說明。

除了按照邏輯順序介紹每道工序, 其背後的地域條件和歷史背景, 都融入其中。 廈門之於麵線, 徽州之於徽墨, 杭州之于宋嫂魚羹, 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大到小, 由點及面的表達方式, 讓每個技藝得到了立體化、全面化的展現。

“紀錄片”的類別賦予了節目真實的屬性, 不管是歷史的闡述, 工藝的介紹, 還是匠人的故事。 這就意味著節目組在前期必須進行大量的資料準備, 沒有一點造假的餘地。 從最終的成片來看, 每個細節、每個精確的數字, 確實都做好了給觀眾審閱的準備。

而直接讓觀眾感受到技藝魅力的, 是一個個極具質感的特寫帶來的視覺衝擊。 不過十幾分鐘的時長, 慢鏡頭特寫多次出現, 匠人專注的眼神、手上多年的紋路, 作品的各個細枝末節,逐漸渲染出“講究”的氛圍和意境。

因為畫面本身已經有足夠的說服力,後期並沒有進行過多的包裝,極大部分的畫面只有功能性的雙語字幕出現,依然充滿美感。沒有明星的參與,沒有花哨的外殼,《講究》用短小的載體,簡明的節奏平衡了歷史的厚重感,讓匠人匠心得到純粹透徹的傳達。

每項技藝背後,是匠人獨特的故事

這一季的主題是“人自謙”,物隨心生,敬畏謙恭。節目在記錄每一種“講究”的工藝的同時,更是在記錄這些堅持講究的人。

除了幾十年如一日的老匠人,這一季也不乏以樂、左書僑這樣,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追求古老技藝的年輕人。對於這些手藝人來說,人的狀態跟作品品質密切相關。當關注的焦點回到人身上,考驗的還是導演組講故事的能力。

每一項技藝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展開敘事,有獨自一人的探索,也有兩代人的傳承。手工麵線藝人黃加,和習慣以機器處理的兒媳,用相對和平的方式進行麵線的銷售。

從業三十七年的廚師王政宏,力求在十分鐘內完成原本需要半小時的宋嫂魚羹,他認為“快”是一種創新,但師傅胡忠英認為這種改良,只會讓作品名存實亡。兩人最後通過傳統的方式,合作完成了菜品。

兩種不同的相處方式,反映出新老兩代人對於手藝的不同態度。被接納或是妥協著改變,也是傳統技藝在當前社會兩種主要的境遇。

整季節目看下來,最打動冷眼君的是《剪刻》的故事。剪紙藝人以樂嘗試完成一幅以鳳凰為主題的剪紙,卻陷入創作的瓶頸。好不容易找到靈感完成剪刻後,以樂卻認為這是一幅沒有重點的瑕疵品,不好的東西就不要,“鳳凰”最終在火焰中化成灰燼。

按照常規的敘事邏輯,這個故事有兩個可以預期的走向,一是以樂突破瓶頸之後創作出一幅滿意的作品,二是在焚燒第一幅作品後,以樂堅持不懈,最終創作出完美的作品。

而嘗試過後失敗、暫停的結局,其實是更接近大眾日常的“故事真實”。當我們透過螢幕來看,就成了少有的以失敗告終的例子,是讓人意外的結局。

這期節目更像是一個片段的解讀,用留白的處理方式留給觀眾更多遐想的空間,以樂還會不會繼續創作,他理想的“鳳凰”究竟是什麼模樣?這個懸念可以到此為止,也可以被帶到接下來的節目中揭曉。

《講究》前兩季各八期節目,第三季包括特別定制篇《酒傳》共九集,第四季節目將會在6月上線,主打非遺傳承人。我們極少會注意到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現代社會探索傳統工藝的生存法則,或自發或被動,努力地讓自己和技藝在這個時代“重生”。

作為一個長期的項目,《講究》自身的獨特屬性被不斷強化,影像記錄背後的意義更加彌足珍貴。觀眾能夠通過這樣一個視窗,關注瞭解到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是一次知識的擴充。讓更多人都能夠被匠人們精益求精的態度所打動,把這份執著和講究代入現實生活,是節目更深層和長久的作用。

作品的各個細枝末節,逐漸渲染出“講究”的氛圍和意境。

因為畫面本身已經有足夠的說服力,後期並沒有進行過多的包裝,極大部分的畫面只有功能性的雙語字幕出現,依然充滿美感。沒有明星的參與,沒有花哨的外殼,《講究》用短小的載體,簡明的節奏平衡了歷史的厚重感,讓匠人匠心得到純粹透徹的傳達。

每項技藝背後,是匠人獨特的故事

這一季的主題是“人自謙”,物隨心生,敬畏謙恭。節目在記錄每一種“講究”的工藝的同時,更是在記錄這些堅持講究的人。

除了幾十年如一日的老匠人,這一季也不乏以樂、左書僑這樣,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追求古老技藝的年輕人。對於這些手藝人來說,人的狀態跟作品品質密切相關。當關注的焦點回到人身上,考驗的還是導演組講故事的能力。

每一項技藝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展開敘事,有獨自一人的探索,也有兩代人的傳承。手工麵線藝人黃加,和習慣以機器處理的兒媳,用相對和平的方式進行麵線的銷售。

從業三十七年的廚師王政宏,力求在十分鐘內完成原本需要半小時的宋嫂魚羹,他認為“快”是一種創新,但師傅胡忠英認為這種改良,只會讓作品名存實亡。兩人最後通過傳統的方式,合作完成了菜品。

兩種不同的相處方式,反映出新老兩代人對於手藝的不同態度。被接納或是妥協著改變,也是傳統技藝在當前社會兩種主要的境遇。

整季節目看下來,最打動冷眼君的是《剪刻》的故事。剪紙藝人以樂嘗試完成一幅以鳳凰為主題的剪紙,卻陷入創作的瓶頸。好不容易找到靈感完成剪刻後,以樂卻認為這是一幅沒有重點的瑕疵品,不好的東西就不要,“鳳凰”最終在火焰中化成灰燼。

按照常規的敘事邏輯,這個故事有兩個可以預期的走向,一是以樂突破瓶頸之後創作出一幅滿意的作品,二是在焚燒第一幅作品後,以樂堅持不懈,最終創作出完美的作品。

而嘗試過後失敗、暫停的結局,其實是更接近大眾日常的“故事真實”。當我們透過螢幕來看,就成了少有的以失敗告終的例子,是讓人意外的結局。

這期節目更像是一個片段的解讀,用留白的處理方式留給觀眾更多遐想的空間,以樂還會不會繼續創作,他理想的“鳳凰”究竟是什麼模樣?這個懸念可以到此為止,也可以被帶到接下來的節目中揭曉。

《講究》前兩季各八期節目,第三季包括特別定制篇《酒傳》共九集,第四季節目將會在6月上線,主打非遺傳承人。我們極少會注意到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現代社會探索傳統工藝的生存法則,或自發或被動,努力地讓自己和技藝在這個時代“重生”。

作為一個長期的項目,《講究》自身的獨特屬性被不斷強化,影像記錄背後的意義更加彌足珍貴。觀眾能夠通過這樣一個視窗,關注瞭解到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是一次知識的擴充。讓更多人都能夠被匠人們精益求精的態度所打動,把這份執著和講究代入現實生活,是節目更深層和長久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