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涅槃《風雨哈佛路》丨苦難照亮未來

大部分勵志電影都會給主角設置一個高難度的生存環境, 《風雨哈佛路》也不例外。 但是, 這部電影的難度已經達到了極限, 簡直是地獄級別的難度。 而更讓人驚歎的是, 電影的故事並非編劇的想像虛構, 而是由主人公莉茲·莫里(Liz Murray)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 在她早年的生活裡, 充滿著與命運抗爭的經驗。 生活的苦難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所幸最後莉茲掙脫的苦海——下面就讓小黑板帶大家看看, 莉茲是如何從狂風暴雨中走到哈佛。

《風雨哈佛路》電影同名圖書

莉茲·莫里

影片中的莉茲(左)與現實中的莉茲本人(右)

她是貫穿電影核心的主人公, 也是寫出《風雨哈佛路》一書的作者, 更是經受了常人無法想像苦難, 最終實現人生逆襲的女孩。 莉茲的身上有許多值得發掘的優秀品質, 莉茲比多數人經受了更多的苦難, 她非但沒有屈服, 反倒憑藉自身強大的心理素質邁入美國高等學府, 就這一點而言, 莉茲的品質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無法選擇的家庭背景

每一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 不管父母貧窮富有, 我們都應感激他們賦予自己生命。 莉茲出生於紐約的貧民窟, 與繁華的紐約中心形成鮮明的對比。

她的父母雙雙吸毒且感染了艾滋, 母親患有精神分裂, 父親則酗酒成性, 毫無責任感。 因此莉茲從小便流浪在外, 一度墜入看似毫無光明的未來——即便她知道黑暗的生活外還有一個光鮮的世界, 但她也明白那與自己相隔頗遠。 直到莉茲面對母親的死亡, 她幡然醒悟:無數情感交織其中, 讓莉茲意識到生活不該到此為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好的父母以身作則正確引導, 差的父母則成了孩子的反例。 莉茲不希望自己最終落得與母親一樣的結局, 因此開始發奮學習, 她懇求老師讓自己重回高中, 開始了艱難的求學生活。

遲到的學習動力

因為流浪街頭, 因為要處理家庭的繁瑣事務, 莉茲耽誤了上好的學習時間,

但她堅定自己的目標, 並由此產生不懈的學習動力:她用兩年的時間趕上別人四年的課程。 一次, 她終於獲得了少有的A-, 卻並不感到滿足。 莉茲找到同意自己入學的大衛老師, 反復詢問他究竟如何才能拿到A。 這種不因一時進步而衝昏頭腦的毅力支撐莉茲繼續朝前走, 並且在一次參觀哈佛校園後, 她便將目標定為要成為這所學校的學生。 也許有條件的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適當遊覽國內高校, 以校園的文化氛圍感染學生, 結下緣分, 從而立下長遠志願, 並為之努力。

平凡的堅持與努力

在骯髒的洗碗槽前, 人來人往的路上, 所有工作的閒暇時間, 莉茲全都是在學習。 因為教室不能太早進入, 麗絲會在車程四十分鐘的B號線往返坐上四趟(全程看書)。

影片中這樣非常態學霸的經歷似乎並不能夠複製, 麗茲異于常人的聰慧是影響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最終能讓一切成為現實的不光是她的天資秉異, 更多的是一種“沒有退路”的堅持。 大部分人的現實是與莉茲相反的, 這無可反駁, 畢竟心理素質和心態以及思考方式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很少人有莉茲的這樣強大的內在, 但是大部分人是父母健在, 不會吸毒沒有愛滋病的, 即便不是富翁, 起碼一日三餐, 日常生活是能維護的, 這些在外條件完全可以和莉茲的內在五五開, 縱使沒有莉茲那樣強大的內心, 生活環境也不會將自己壓迫死, 倘若像莉茲一樣對生活處處堅持自我, 充滿毅力,縱使獲得不了重大成功,也起碼超越了一般人。

其他角色帶來的啟示:

吉安·莫里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親

莉茲·莫里的母親,童年遭遇了親生父親的虐待,後來又與不求上進的丈夫一起墜入吸毒深淵。她是失敗的莉茲形象——未能像自己的女兒一樣完成人生逆襲,她與丈夫一樣,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無法引導孩子的生活走向正軌。但她完成了作為父母的最基本職責:教會了孩子“愛”。正因她對莉茲的愛,莉茲對她的愛,才促使莉茲幡然醒悟,向死而生。

大衛老師

“伯樂”老師

同意莉茲重返高中的老師,有一次他在作業本上給了Liz一個A-,莉茲找到他堅持要老師說明給A-的原因,老師耐心的給她講解,並最終幫助了她,為她以上能進入哈佛奠定了基礎,在影片中被稱為Liz的伯樂。生活中常常需要這樣的伯樂,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父母。成長的意義便是在於孩子一步一步跨越重重大山。善於發掘孩子的特長,找到他們正確的成長方向,能讓一個人的人生發生重大的變化。

皮特校長

哈佛大學校長

片中是哈佛大學校長,在莉茲的申請答辯會上,被其家庭環境和求學經歷打動,正是他把莉茲最終送進了哈佛大學。從影片中看,沒有這位校長似乎也不會有莉茲進入哈佛求學的結果。但皮特校長的存在恰恰是為了印證莉茲的努力——她沒有人脈,也沒有背景。一切都依靠著自己的拼命爭取。哪怕換一個人當校長,也會最終被莉茲的經歷與求學故事打動。她持之以恆的精神與源源不斷的求學動力,是通往哈佛的鑰匙。不管是誰成為哈佛掌門人,都會將大門向其打開。

黑板點評

這部電影除了老生常談的標準勵志故事,影片中女主在“在缺少愛的環境中選擇深愛”的善良也是她得以成功的關鍵。即便是生活在到處都是性虐待與底層垃圾思想的貧民窟,甚至有著酗酒吸毒精神分裂的母親以及雖然聰明卻因不求上進而終身落魄父親,甚至即便在6歲後沒得到過父母的關愛並目睹了爺爺侮辱了姐姐等不堪的生活,卻仍然對父母懷有親情。沒有一般人心中恨到一輩子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反而在結尾處坦言“願意用1萬美金和上學的機會來換一個完整的家”。但她都沒有選擇與生活妥協,只是朝母親的棲身之處看了最後一眼並帶著堅毅的眼神走向前去。

電影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從學渣變成學霸,也沒有那千篇一律的方法。但它卻點醒了我們:比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去改變那顆混吃等死的心。因為不甘心被生活的泥沼吞沒,所以會竭盡所能,看看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文| 挪窩的森林 編輯| 堂堂

充滿毅力,縱使獲得不了重大成功,也起碼超越了一般人。

其他角色帶來的啟示:

吉安·莫里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親

莉茲·莫里的母親,童年遭遇了親生父親的虐待,後來又與不求上進的丈夫一起墜入吸毒深淵。她是失敗的莉茲形象——未能像自己的女兒一樣完成人生逆襲,她與丈夫一樣,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無法引導孩子的生活走向正軌。但她完成了作為父母的最基本職責:教會了孩子“愛”。正因她對莉茲的愛,莉茲對她的愛,才促使莉茲幡然醒悟,向死而生。

大衛老師

“伯樂”老師

同意莉茲重返高中的老師,有一次他在作業本上給了Liz一個A-,莉茲找到他堅持要老師說明給A-的原因,老師耐心的給她講解,並最終幫助了她,為她以上能進入哈佛奠定了基礎,在影片中被稱為Liz的伯樂。生活中常常需要這樣的伯樂,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父母。成長的意義便是在於孩子一步一步跨越重重大山。善於發掘孩子的特長,找到他們正確的成長方向,能讓一個人的人生發生重大的變化。

皮特校長

哈佛大學校長

片中是哈佛大學校長,在莉茲的申請答辯會上,被其家庭環境和求學經歷打動,正是他把莉茲最終送進了哈佛大學。從影片中看,沒有這位校長似乎也不會有莉茲進入哈佛求學的結果。但皮特校長的存在恰恰是為了印證莉茲的努力——她沒有人脈,也沒有背景。一切都依靠著自己的拼命爭取。哪怕換一個人當校長,也會最終被莉茲的經歷與求學故事打動。她持之以恆的精神與源源不斷的求學動力,是通往哈佛的鑰匙。不管是誰成為哈佛掌門人,都會將大門向其打開。

黑板點評

這部電影除了老生常談的標準勵志故事,影片中女主在“在缺少愛的環境中選擇深愛”的善良也是她得以成功的關鍵。即便是生活在到處都是性虐待與底層垃圾思想的貧民窟,甚至有著酗酒吸毒精神分裂的母親以及雖然聰明卻因不求上進而終身落魄父親,甚至即便在6歲後沒得到過父母的關愛並目睹了爺爺侮辱了姐姐等不堪的生活,卻仍然對父母懷有親情。沒有一般人心中恨到一輩子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反而在結尾處坦言“願意用1萬美金和上學的機會來換一個完整的家”。但她都沒有選擇與生活妥協,只是朝母親的棲身之處看了最後一眼並帶著堅毅的眼神走向前去。

電影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從學渣變成學霸,也沒有那千篇一律的方法。但它卻點醒了我們:比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去改變那顆混吃等死的心。因為不甘心被生活的泥沼吞沒,所以會竭盡所能,看看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文| 挪窩的森林 編輯| 堂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