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教小學四年級孩子學好高二的古文:過秦論

第一步:點贊, 沒關注的可右上角先關注

請君莫言工作忙, 請君莫說接送難。 年少愛學直需學, 莫待年長空息歎。 大家好, 我就是文科與理科並重, 擅長英語啟蒙但卻說著一口塑膠普通話的思源爸爸。

如何教小學四年級孩子學好高二的古文《過秦論》

前段時間, 思源爸爸用了一個小時時間, 帶著小思源學了一遍賈誼的《過秦論》, 這是一篇高二的文言文, 但寫得非常的氣勢磅礴, 讀起來朗朗上口。 學這麼長的古文, 思源一開始是拒絕的, 但在我的鼓勵下, 還是同意了。 我們用了整整一個小時才學完。 結果第二天思源主動找我,

要求再學習一篇類似于《過秦論》一樣的文章。 我又開心又難過, 開心的是成功地引誘孩子對文言文感興趣, 難過的是很難再找到這樣一篇類似的古文。

那麼問題來了, 如何使一個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讀懂並且喜歡這篇高二的文言文?下面是必須要做的準備。

小學生學習古文的基本要求
1、基礎與興趣

思源爸爸一直喜歡古詩和文言文, 當然自己的水準沒有大師高, 不過無所謂, 教小孩子足夠了(這裡諷刺網路上一群自己不做, 就知道到處找茬的人)。 於是思源在幼稚園的時候就開學朗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一些唐詩。 到了小學低年級, 開始背誦古詩150篇——當然思源爸爸同時也在網上開講座講古詩——學習論語、聲律啟蒙, 聽我講解《山海經》等等。 四年級開始, 我們正式學習小古文, 目前已經學完了《小古文100篇》, 孩子能夠自行對小古文進行斷句, 這說明他已經看懂了文章的基本意思, 只是對於個別文字有些不理解, 需要閱讀注解。 (關於如何學習小古文的文章,

請點擊這裡查詢)

前面說了一大通, 無外乎要說明一個道理, 就是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古文基礎, 所以才能夠學習《過秦論》, 如果你的孩子古文基礎比較薄弱, 不妨先學習《小古文100》。

2、為什麼選擇《過秦論》

學習古文, 必須循序漸進, 文章不能一下子太難。

同時文章也要內容有趣, 吸引讀者。 《過秦論》中大量的使用了排比句, 使得文章雖長, 但結構一致, 易於理解, 並且氣勢磅礴, 朗朗上口, 使人熱血沸騰。 同時孩子對東周列國一段歷史本來就比較熟悉, 很容易理解《過秦論》中的事件與名詞。

3、學習的基本方法

(1)興趣為主。

小學四年級學習古文, 畢竟是玩玩而已, 理解基本意思, 能夠斷句, 會朗讀就可以了。 千萬不要以中學生的標準來對待小學生, 諸如默寫古漢字, 列舉古漢字的若干意思等等。

(2)側重朗讀

比起比現代文, 古文更適合朗讀。 所以別介意普通話不標準, 自己和孩子一起朗讀起來吧!

(3)聯想擴展

學習是件很枯燥的事情, 學古文更是如此!為了能夠提高孩子的興趣, 家長們切記把眼光從文中跳到文外,

多聯想些故事、音樂、小品等內容, 激起學習興趣。

具體的講解過程如下:一、第一段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擁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有席捲天下, 包舉宇內, 囊(náng)括四海之意, 併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 商君佐(zuǒ)之, 內立法度, 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

秦孝公據崤(xiáo)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kuī)周室

講解重點:

(1)很多古代的地理名詞與現代含義不一致。比如“秦孝公據崤函之固”的“崤函”指的是崤山和函谷關,這兩個連在一起的地方。“擁雍州之地”的“雍州”是古代的九州之一,大禹治水後劃分天下為九州,雍州就是其中之一,大約在現代的陝西、寧夏、青海、甘肅等一帶。

【備註】古文的地理名詞與現代文有不同,一定要記得想孩子解釋。

(2)“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的“窺”,就偷“窺”的“窺”,就是英語中的“Peeping Tom“的”peep“,表示秦國推翻周天子,自己當天子的心。

【備註】這裡用了“Peeping Tom”來聯想,這是一個外國的典故,以前給孩子講過。

2、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講解重點:

(1)天下、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席捲、包舉、囊括、併吞也都是一個意思。比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面用四海八荒表示天下,《天龍八部》裡面的“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八荒和六合都是指天下。

【備註】除了以上幾種說法,還有哪些表示中國的詞語: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中原

3、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講解重點:

(1)商君就是商鞅。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對內發展生產,對外採用連橫的策略。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孩子如果不清楚,可以講解,如果已經很清楚了,一筆帶過。

【備註】連橫的張儀不是商鞅,家長知道就行,孩子如果不問就不用特別指出。

4、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講解重點:

(1)什麼叫做拱手,(家長們做一個拱手的姿勢),代表非常地輕鬆。秦國簡簡單單地就獲取了河西的地盤。《千字文》裡面有句話叫做:“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意思是拱拱手就把天下治理好,形容堯舜禹等明君由於實施仁政,所以輕輕鬆松地就治理好國家了。當然這裡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其實秦國取得河西之地還是費了很大的功夫的。

(2)河西之地。瞭解秦國歷史的都會知道河西之地,這塊地方在現在的陝西東部黃河以西。秦魏有五次河西之戰,具體內容可以看《了不起的秦國》,或者電視劇《大秦帝國》。

二、第二段

孝公既沒(mò),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shào)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ní)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shǐ)遺鏃(zú)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lù)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l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1、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講解重點:

(1)秦王世系表

例句: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例句: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例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解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是秦國的世系表。其中秦孝公變法。秦惠文王就是羋月的老公。秦武王舉鼎被砸傷。秦昭襄王是羋月的兒子。秦孝文王據說只當了三天皇帝,然後吃呂不韋送的肉被毒死了(野史)。秦莊襄王就是奇貨可居的那位,被呂不韋用金錢美女消磨意志,整天吃喝玩樂,只當了三年皇帝,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及至始皇的“始皇”,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其實不叫秦始皇,叫做始皇帝,秦始皇是後人對始皇帝的稱呼(有的繞,就當繞口令吧)。

(2)“東南西北”句形容秦國東征西討,四面擴張。比如《羋月傳》裡面搞定義渠就是一種領土擴張。但是如果有心的話,可以查一查秦國擴張的具體時序圖。

2、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講解重點:

(1)會盟而謀弱秦的"弱"是使動用法,表示謀劃使秦國變弱的方法,這種使動用法在古文中十分常用。

(2)以致天下之士,以找來天下有才能的人,“致”是招致,引來的意思。

(3)合從締交的“從”是通假字,通“合縱連橫”的“縱”。

3、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講解重點:

(1)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孟嘗君曾經到秦國做丞相,留下了雞鳴狗盜的傳說。平原君則在毛遂自薦的故事成就了毛遂。信陵君是真正的不得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直接撲滅了秦滅趙的希望,另外信陵君也曾作為五國聯軍名義統帥而攻秦,破秦軍於河外。秦國不得不用對付廉頗、李牧的方法對付信陵君,那就是用之從無失算的離間之計——魏王聽信讒言,疏遠了信陵君。信陵君閉門託病,耽酒而亡。

【備註】孩子會問,不是先合縱再連橫嗎?怎麼這裡面先連橫再合縱了,家長們考慮下如何這個回答。

(2)戰國七雄

現在所說的戰國七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地圖上的位置,東南西北到中央,這是口訣,記住哦!),但並不代表著當時只有這7個諸侯國,諸如宋、衛、中山之類的小諸侯國也是有的。秦始皇滅六國後,單單留了一個衛國,直到秦二世才滅衛國。

【備註】:講講衛國對秦國的人才貢獻。(商鞅,呂不韋)。

4、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講解重點:

(1)“為之謀”是謀士,“通其意”是外交官,“制其兵”是將軍。當然也沒有必要太糾結,比如說樂毅帶領六國軍隊攻齊。

【備註】這裡面的人名,瞭解瞭解就足夠了,不必過於糾結。裡面很多人不是同一個時代的,而且說不定還相互功伐過,當然也還有很多名士沒有寫出來。必須賈誼寫的是文學不是歷史。

5、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講解重點:

(1)九國之師的前後矛盾。前面氣勢洶洶,叩關而攻秦,結果秦人打開大門,”延“就是引進,迎接。別人來攻打,秦國打開大門迎戰,結果九國軍隊逡(退讓)巡(徘徊)不敢進。一個“叩”一個“延”,體現了秦的霸氣和九國的懦弱。

(2)矢是箭,鏃是箭頭,秦國不費一兵一卒一根箭頭,就打的九國之師落花流水,望風而逃。當然這裡的描寫相當地誇張,”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哪有這麼簡簡單單就打敗九國的。賈誼這麼寫的目的只是通過矮化九國而奉托秦國的強大。

(3)矢是箭的意思,有個成語叫做“無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無的放矢就是沒有靶子亂放箭,沒有目的亂幹事。秦國在範雎(jū)就有的無的放矢,今天打打這個,明天打打那個。範雎提出,遠交近攻,專打近的,這才逐漸統一全國。

6、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lù)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l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講解重點:

(1)有個成語叫做血流成河,表示流血很多,體現了戰爭的殘酷。今天學習一個成語叫做流血漂櫓,流出來的血都可以讓船櫓浮起來,說明流血之多。類似這樣的成語還有幾個,比如投鞭斷流,張袂成陰,揮汗成雨等。

(2)櫓是用手划船的工具,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對聯:“兩舟競渡,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噲));百管爭鳴,笛清(狄青)難比簫和(蕭何)”,家長可以講給孩子聽聽。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一些大的國家請求臣服,一些小的國家過來朝貢。

【備註】如果孩子提問:不是過秦論嗎?怎麼前面一直都是讚揚秦國的?那麼恭喜你!孩子問此問題,說明他看懂了。不要著急,讓孩子帶著疑問把書讀完,因為過秦在最後。

三、第三段: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lǚ)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zhù)長城而守藩(fān)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xiāo)鋒鏑(dí),鑄(zhù)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jiàn)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1、

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講解重點:

(1)二周是指東周國和西周國,但不是大家平常說的東周和西周(故意繞暈你們)。我們平時說的東周和西周,是相對于整個周朝而言,是後人對周朝的稱呼。就好像李世民不會自稱唐太宗,唐太宗是李世民死後的稱呼一樣,東周天子不會自稱東周,而是仍然以周自居。但就在這個現在人稱之為東周,古人稱之為周朝的某個時候,周王室內亂,王子們互不相讓,都想當天子,於是就分成了兩家,都自稱周天子,一個在東邊一個在西邊,為了有區別,姑且稱之為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吧。

2、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講解重點:

(1)“以為桂林、象郡”,“以之為桂林、象郡”,“之”代表前面的百越之地,把他們稱為桂林和象郡。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英雄蜂擁而起,但是秦國軍隊卻突然消失了。於是就有野史稱,秦始皇雄才大略,派兵50萬掃平嶺南,並命令軍隊曰:以守住南嶺為己任,即便中原大亂也不要輕舉妄動。所以秦末諸侯並起,逐鹿中原。但50萬秦軍按兵不動,固守嶺南,雖然坐看秦王朝毀於一旦,但卻使得嶺南一帶牢牢地納入中國版圖,永不分裂。思源爸爸曰,野史而已,信不信由你。

3、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講解重點:

(1)蒙恬將軍,據說是毛筆的發明者,當然其實應該是改造了毛筆。

(2)北築長城而守藩籬,藩籬就是籬笆,用籬笆來比喻長城,比喻國家的邊疆,一種磅礴之氣勢頓時滾滾而來。

(3)卻匈奴七百餘裡,“卻”就是退,打退。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有這種氣勢的還有一首詩,叫做《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4、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講解重點:

(1)“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這裡指的是焚書坑儒。黔首就是老百姓。“以愚黔首”是使動句,使老百姓愚蠢。

(2)隳名城,把六國的城牆都給拆了,讓六國無險可守。

(3)收天下之兵,這裡的兵是指兵器,不是士兵。鋒鏑,鋒是刀鋒,鏑是箭頭。當然這裡又是借代,用鋒鏑代表了兵器,古文寫文章特別喜歡借代。現在也一樣,比如我們特別喜歡用紅領巾來代表做好事不留名的小學生。秦始皇收集全天下的兵器,鑄造了12個巨大的金屬雕像,立在咸陽。

(4)鏑是鳴鏑,就是那種射出去響的箭,冒頓(mò dú)單于就用鳴鏑弑父,成為匈奴的首領,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給漢朝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5)鑄以為金人十二,其實是:“以之鑄為十二個金人”。古文的語法與英語的語法很像,都喜歡修辭後置。比如這裡的金人十二,其實是“十二金人”。用英語表達類似於:use its to 鑄金人 that 有12個。其實不讓老百姓用刀器的朝代,還有一個,就是元朝。與暴秦一樣,短短幾十年,元朝國祚廢。

5、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講解重點:

(1)“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踩著華山作為城池,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著實大氣誇張。如此大氣的句子在古文中十分常見,比如對聯:“千年老樹為衣架,萬里長江作浴盆”,又比如對聯:“天當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寫作大氣,通常被稱為豪放派詩(詞)人。思源爸爸最喜歡豪放派的詩詞了,因為心情低落時讀讀豪放派的詩詞,頓時氣勢磅礴,仿佛充電一般,心情好了許多。但豪放有種,一種是懷才不遇只能說話豪放,比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空喊兩句而已。另一種是言行一致的真豪放,比如毛主席:“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2)秦始皇以前的天子都不是皇帝,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古時候的三皇和五帝,所以就合體,自稱皇帝。然後秦始皇自己不叫秦始皇,他自稱為始皇帝。他的孩子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此類推。

【備註】直到這裡,才逐漸講了秦始皇的一些過錯,過秦論才真的有一點點過秦,前面都是強秦論。

四、第四段

秦王既沒(mò),餘威震於殊俗(shū sú)。然陳涉甕(wèng)牖(yǒu)繩樞(shū)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yī dùn)之富;躡(niè)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qiān mò)之中,率疲弊之卒,將(jiàng)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jiē)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yíng)糧而景(yǐng)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1、

秦王既沒(mò),餘威震於殊俗(shū sú)。

講解重點:

(1)“沒”是通假字,通“歿”,死亡的意思。古人關於死,有多少種說法:天子死為“崩”、“殯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一般官員死稱“逝”,士死為“不祿”,庶人死為“死”。 幼年人死為“夭”,不滿20歲死曰“殤”,老年死謂之“壽終”。其他諸如英年早逝、夙殞、天服之殤、登仙、百年、謝世、長逝、長往、長辭、歸室、歸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等等不勝其數。

(2)“殊俗”字面意義就是特殊的習俗,表示特殊的習俗的地方。那麼什麼地方習俗特殊呢?一般就是國家邊界的少數民族之地。秦始皇雖然死了,但是餘威還是震懾了國家周邊地區。所以“殊俗”也是一個借代,代指全天下。就如同《千字文》有言:“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連戎羌都臣服了,中原怎麼會不臣服呢。

2、

然陳涉甕牖(yǒu)繩樞(shū)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yī dùn)之富;

講解重點:

(1)陳涉就是陳勝。《史記》記載:“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所以陳涉就是傳說中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陳勝。

(2)甕,就是平時的甕,請君入甕的甕。牖(yǒu)是窗戶。這裡的甕是名詞動用,以破甕作窗戶。繩樞,繩就是平時的繩子,樞是戶樞,是門的轉軸,一般應該是木頭做的,如果用繩系戶樞,那麼就是非常貧窮。“甕牖繩樞”形容家裡貧窮之極,比如家徒四壁。類似的通過描寫家裡裝修來描述貧窮的成語很多,比如衣弊履穿,一貧如洗,桑戶蓬樞,繩床瓦灶等。家長們不也要太過於糾結,別太區分每個字的含義,直接把它們當成成語,強行記下來就行了。

(3)氓隸,是指勞動人民。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在服勞役的途中,天降大雨,不能按時到達。在路途中起義,所以稱之為遷徙之徒也。當然劉邦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造反的。只不過陳勝吳廣是服勞役者,因為不能按時到達勞役地點而造反;劉邦則是押送者,由於不能按時押送勞役者到達地點而造反。

(4)仲尼是孔子,墨翟是墨子。陶朱就是範蠡,他在越王勾踐復仇成功後,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於是改名換姓,帶著西施去了楚國,成了一位大富翁。

3、

躡(niè)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qiān mò)之中,率疲弊之卒,將(jiàng)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jiē)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yíng)糧而景(yǐng)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講解重點:

(1)行伍指陳勝等人是服勞役者,阡陌是指鄉村的小路。一般來講,古風歌曲裡面帶個陌字都能讓你莫名其妙的感動,比如電影《閃光少女》裡面唱古風歌曲“陌上寸草”那一段。“將數百之眾”的“將”是第四聲,帶領的意思。總而言之,賈誼在這裡不斷的壓抑描寫陳勝吳廣等人,說他們出生低微,缺兵少卒,沒有兵器。但是就這麼一個低微貧賤不足稱道的人,卻推翻了強大的不可一世的秦王朝,這就是巨大的反襯描寫。

(2)贏糧而景從,贏是秦始皇的姓,但贏在這裡表達挑著帶著的意思。“景”是通假字,通“影”。帶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從。

五、第五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chú yōu)棘矜(jíqín),非銛(xiān)於鉤戟長鎩(gou ji cháng shā)也;謫(zhé)戍(shù)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duó)長絜(xié)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shèng)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huī),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講解重點:

(1)既然陳勝吳廣可以幹掉秦朝,那麼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秦王朝很弱小,另一個是陳勝吳廣很強大。下麵賈誼將一一的駁斥。首先是秦朝依舊,不但沒有變弱小,反而更加強大了。

2、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講解重點:

(1)秦朝沒有變弱,那麼他的敵人太強大了嗎?非也非也!賈誼在這裡就瘋狂地描述陳勝吳廣是多麼的弱小,各方面不如以前的九國。比如地位不如,兵器不如,能力不如。總之九國如皓月當空而陳勝只是螢火蟲一隻,不可同日而語。

(2)這一段有很多不認識的字。比如鋤懮棘矜,鉤戟長鎩。這裡面有幾個通假字,每個字代表了一直現在不常見的器物。不管了,不管了,小孩子能夠堅持到這裡,已經很不容易了,就不需要具體知道每個字的含義!總之,前者表示了農具,後者表示兵器,說明陳勝的軍隊使用的是農具,而九國的軍隊用的是兵器,從武器戰鬥力而言,陳勝不如九國。

(3)度(duó)長絜(xié)大,成語,度是比較大小,絜也是衡量大小。用繩子量物體周圍的長度,比量長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非常搞笑的是,如果真要比較大小,還得感謝秦始皇,因為秦始皇使得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使比較大小成為了可能。

3、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shèng)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huī),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講解重點:

(1)乘是四匹馬拉的車。在古時候戰車的數量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萬乘之國,泛指很大的國家了。致萬乘之勢,可以理解為東周權力最大的國家。

(2)序八州而朝同列,典型的使動用法,使八州(九州減去秦的雍州,即其他的諸侯國)的諸侯排序,使本來是同為周天子手下的諸侯國來朝拜。

(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隳是毀壞,七廟是指四親(父、祖、曾祖、高祖)廟、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七廟”是王朝的象徵,沒有王霸(八)之氣承受不住的,大家千萬別往自己身上套用。這個地方非常的誇張,典型的誇張,好像陳勝一個人造反而秦朝就垮了似的。其實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陳勝一個人翻不了天。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點睛之筆,絕對的點睛之筆。此文名為“過秦論”,可是前面一直在讚揚秦國,把讀者的心高高吊起,直到這裡,才說了一句過錯:“不施仁義”。大家幡然大悟。金庸有部小說叫做《鴛鴦刀》也是這樣,說一對鴛鴦刀中藏有無敵於天下的秘密,然後引來清朝鷹犬的搶奪。前面做了一大堆的鋪墊,大家始終不知道天下無敵的秘密,直到最後全書一句才知道:仁者無敵。《鴛鴦刀》與《過秦論》在吊人胃口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記:

本來就準備來個“每天10分鐘,國學歷史通”,寫短短一千來字就結束。但結果寫著寫著,才發現如股票跳水般一瀉千里,東拼西湊了近萬字。思源爸爸知道,在網路文章中,超過兩千字就只有收藏也不會真實閱讀了。對不對,你們是不是有很多是直接從上面拖下來點收藏的。好吧,收藏就收藏吧,麻煩也轉發轉發。最關鍵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去教孩子,這樣可以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才聽你的。

思源爸爸,一個專注於少兒原版英語和素質教育的頭條號,想看更多內容,別忘了點贊、收藏和關注!

當然也可以關注思源爸爸的微信公眾號:zyxhpzsy(長按可複製)。或者直接在今日頭條中私信思源爸爸,一起討論孩子的英語學習!

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

秦孝公據崤(xiáo)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kuī)周室

講解重點:

(1)很多古代的地理名詞與現代含義不一致。比如“秦孝公據崤函之固”的“崤函”指的是崤山和函谷關,這兩個連在一起的地方。“擁雍州之地”的“雍州”是古代的九州之一,大禹治水後劃分天下為九州,雍州就是其中之一,大約在現代的陝西、寧夏、青海、甘肅等一帶。

【備註】古文的地理名詞與現代文有不同,一定要記得想孩子解釋。

(2)“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的“窺”,就偷“窺”的“窺”,就是英語中的“Peeping Tom“的”peep“,表示秦國推翻周天子,自己當天子的心。

【備註】這裡用了“Peeping Tom”來聯想,這是一個外國的典故,以前給孩子講過。

2、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講解重點:

(1)天下、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席捲、包舉、囊括、併吞也都是一個意思。比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面用四海八荒表示天下,《天龍八部》裡面的“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八荒和六合都是指天下。

【備註】除了以上幾種說法,還有哪些表示中國的詞語: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中原

3、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講解重點:

(1)商君就是商鞅。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對內發展生產,對外採用連橫的策略。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孩子如果不清楚,可以講解,如果已經很清楚了,一筆帶過。

【備註】連橫的張儀不是商鞅,家長知道就行,孩子如果不問就不用特別指出。

4、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講解重點:

(1)什麼叫做拱手,(家長們做一個拱手的姿勢),代表非常地輕鬆。秦國簡簡單單地就獲取了河西的地盤。《千字文》裡面有句話叫做:“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意思是拱拱手就把天下治理好,形容堯舜禹等明君由於實施仁政,所以輕輕鬆松地就治理好國家了。當然這裡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其實秦國取得河西之地還是費了很大的功夫的。

(2)河西之地。瞭解秦國歷史的都會知道河西之地,這塊地方在現在的陝西東部黃河以西。秦魏有五次河西之戰,具體內容可以看《了不起的秦國》,或者電視劇《大秦帝國》。

二、第二段

孝公既沒(mò),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shào)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ní)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shǐ)遺鏃(zú)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lù)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l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1、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講解重點:

(1)秦王世系表

例句: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例句: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例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解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是秦國的世系表。其中秦孝公變法。秦惠文王就是羋月的老公。秦武王舉鼎被砸傷。秦昭襄王是羋月的兒子。秦孝文王據說只當了三天皇帝,然後吃呂不韋送的肉被毒死了(野史)。秦莊襄王就是奇貨可居的那位,被呂不韋用金錢美女消磨意志,整天吃喝玩樂,只當了三年皇帝,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及至始皇的“始皇”,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其實不叫秦始皇,叫做始皇帝,秦始皇是後人對始皇帝的稱呼(有的繞,就當繞口令吧)。

(2)“東南西北”句形容秦國東征西討,四面擴張。比如《羋月傳》裡面搞定義渠就是一種領土擴張。但是如果有心的話,可以查一查秦國擴張的具體時序圖。

2、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講解重點:

(1)會盟而謀弱秦的"弱"是使動用法,表示謀劃使秦國變弱的方法,這種使動用法在古文中十分常用。

(2)以致天下之士,以找來天下有才能的人,“致”是招致,引來的意思。

(3)合從締交的“從”是通假字,通“合縱連橫”的“縱”。

3、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講解重點:

(1)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孟嘗君曾經到秦國做丞相,留下了雞鳴狗盜的傳說。平原君則在毛遂自薦的故事成就了毛遂。信陵君是真正的不得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直接撲滅了秦滅趙的希望,另外信陵君也曾作為五國聯軍名義統帥而攻秦,破秦軍於河外。秦國不得不用對付廉頗、李牧的方法對付信陵君,那就是用之從無失算的離間之計——魏王聽信讒言,疏遠了信陵君。信陵君閉門託病,耽酒而亡。

【備註】孩子會問,不是先合縱再連橫嗎?怎麼這裡面先連橫再合縱了,家長們考慮下如何這個回答。

(2)戰國七雄

現在所說的戰國七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地圖上的位置,東南西北到中央,這是口訣,記住哦!),但並不代表著當時只有這7個諸侯國,諸如宋、衛、中山之類的小諸侯國也是有的。秦始皇滅六國後,單單留了一個衛國,直到秦二世才滅衛國。

【備註】:講講衛國對秦國的人才貢獻。(商鞅,呂不韋)。

4、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講解重點:

(1)“為之謀”是謀士,“通其意”是外交官,“制其兵”是將軍。當然也沒有必要太糾結,比如說樂毅帶領六國軍隊攻齊。

【備註】這裡面的人名,瞭解瞭解就足夠了,不必過於糾結。裡面很多人不是同一個時代的,而且說不定還相互功伐過,當然也還有很多名士沒有寫出來。必須賈誼寫的是文學不是歷史。

5、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講解重點:

(1)九國之師的前後矛盾。前面氣勢洶洶,叩關而攻秦,結果秦人打開大門,”延“就是引進,迎接。別人來攻打,秦國打開大門迎戰,結果九國軍隊逡(退讓)巡(徘徊)不敢進。一個“叩”一個“延”,體現了秦的霸氣和九國的懦弱。

(2)矢是箭,鏃是箭頭,秦國不費一兵一卒一根箭頭,就打的九國之師落花流水,望風而逃。當然這裡的描寫相當地誇張,”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哪有這麼簡簡單單就打敗九國的。賈誼這麼寫的目的只是通過矮化九國而奉托秦國的強大。

(3)矢是箭的意思,有個成語叫做“無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無的放矢就是沒有靶子亂放箭,沒有目的亂幹事。秦國在範雎(jū)就有的無的放矢,今天打打這個,明天打打那個。範雎提出,遠交近攻,專打近的,這才逐漸統一全國。

6、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lù)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l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講解重點:

(1)有個成語叫做血流成河,表示流血很多,體現了戰爭的殘酷。今天學習一個成語叫做流血漂櫓,流出來的血都可以讓船櫓浮起來,說明流血之多。類似這樣的成語還有幾個,比如投鞭斷流,張袂成陰,揮汗成雨等。

(2)櫓是用手划船的工具,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對聯:“兩舟競渡,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噲));百管爭鳴,笛清(狄青)難比簫和(蕭何)”,家長可以講給孩子聽聽。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一些大的國家請求臣服,一些小的國家過來朝貢。

【備註】如果孩子提問:不是過秦論嗎?怎麼前面一直都是讚揚秦國的?那麼恭喜你!孩子問此問題,說明他看懂了。不要著急,讓孩子帶著疑問把書讀完,因為過秦在最後。

三、第三段: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lǚ)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zhù)長城而守藩(fān)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xiāo)鋒鏑(dí),鑄(zhù)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jiàn)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1、

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講解重點:

(1)二周是指東周國和西周國,但不是大家平常說的東周和西周(故意繞暈你們)。我們平時說的東周和西周,是相對于整個周朝而言,是後人對周朝的稱呼。就好像李世民不會自稱唐太宗,唐太宗是李世民死後的稱呼一樣,東周天子不會自稱東周,而是仍然以周自居。但就在這個現在人稱之為東周,古人稱之為周朝的某個時候,周王室內亂,王子們互不相讓,都想當天子,於是就分成了兩家,都自稱周天子,一個在東邊一個在西邊,為了有區別,姑且稱之為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吧。

2、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講解重點:

(1)“以為桂林、象郡”,“以之為桂林、象郡”,“之”代表前面的百越之地,把他們稱為桂林和象郡。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英雄蜂擁而起,但是秦國軍隊卻突然消失了。於是就有野史稱,秦始皇雄才大略,派兵50萬掃平嶺南,並命令軍隊曰:以守住南嶺為己任,即便中原大亂也不要輕舉妄動。所以秦末諸侯並起,逐鹿中原。但50萬秦軍按兵不動,固守嶺南,雖然坐看秦王朝毀於一旦,但卻使得嶺南一帶牢牢地納入中國版圖,永不分裂。思源爸爸曰,野史而已,信不信由你。

3、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講解重點:

(1)蒙恬將軍,據說是毛筆的發明者,當然其實應該是改造了毛筆。

(2)北築長城而守藩籬,藩籬就是籬笆,用籬笆來比喻長城,比喻國家的邊疆,一種磅礴之氣勢頓時滾滾而來。

(3)卻匈奴七百餘裡,“卻”就是退,打退。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有這種氣勢的還有一首詩,叫做《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4、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講解重點:

(1)“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這裡指的是焚書坑儒。黔首就是老百姓。“以愚黔首”是使動句,使老百姓愚蠢。

(2)隳名城,把六國的城牆都給拆了,讓六國無險可守。

(3)收天下之兵,這裡的兵是指兵器,不是士兵。鋒鏑,鋒是刀鋒,鏑是箭頭。當然這裡又是借代,用鋒鏑代表了兵器,古文寫文章特別喜歡借代。現在也一樣,比如我們特別喜歡用紅領巾來代表做好事不留名的小學生。秦始皇收集全天下的兵器,鑄造了12個巨大的金屬雕像,立在咸陽。

(4)鏑是鳴鏑,就是那種射出去響的箭,冒頓(mò dú)單于就用鳴鏑弑父,成為匈奴的首領,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給漢朝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5)鑄以為金人十二,其實是:“以之鑄為十二個金人”。古文的語法與英語的語法很像,都喜歡修辭後置。比如這裡的金人十二,其實是“十二金人”。用英語表達類似於:use its to 鑄金人 that 有12個。其實不讓老百姓用刀器的朝代,還有一個,就是元朝。與暴秦一樣,短短幾十年,元朝國祚廢。

5、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講解重點:

(1)“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踩著華山作為城池,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著實大氣誇張。如此大氣的句子在古文中十分常見,比如對聯:“千年老樹為衣架,萬里長江作浴盆”,又比如對聯:“天當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寫作大氣,通常被稱為豪放派詩(詞)人。思源爸爸最喜歡豪放派的詩詞了,因為心情低落時讀讀豪放派的詩詞,頓時氣勢磅礴,仿佛充電一般,心情好了許多。但豪放有種,一種是懷才不遇只能說話豪放,比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空喊兩句而已。另一種是言行一致的真豪放,比如毛主席:“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2)秦始皇以前的天子都不是皇帝,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古時候的三皇和五帝,所以就合體,自稱皇帝。然後秦始皇自己不叫秦始皇,他自稱為始皇帝。他的孩子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此類推。

【備註】直到這裡,才逐漸講了秦始皇的一些過錯,過秦論才真的有一點點過秦,前面都是強秦論。

四、第四段

秦王既沒(mò),餘威震於殊俗(shū sú)。然陳涉甕(wèng)牖(yǒu)繩樞(shū)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yī dùn)之富;躡(niè)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qiān mò)之中,率疲弊之卒,將(jiàng)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jiē)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yíng)糧而景(yǐng)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1、

秦王既沒(mò),餘威震於殊俗(shū sú)。

講解重點:

(1)“沒”是通假字,通“歿”,死亡的意思。古人關於死,有多少種說法:天子死為“崩”、“殯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一般官員死稱“逝”,士死為“不祿”,庶人死為“死”。 幼年人死為“夭”,不滿20歲死曰“殤”,老年死謂之“壽終”。其他諸如英年早逝、夙殞、天服之殤、登仙、百年、謝世、長逝、長往、長辭、歸室、歸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等等不勝其數。

(2)“殊俗”字面意義就是特殊的習俗,表示特殊的習俗的地方。那麼什麼地方習俗特殊呢?一般就是國家邊界的少數民族之地。秦始皇雖然死了,但是餘威還是震懾了國家周邊地區。所以“殊俗”也是一個借代,代指全天下。就如同《千字文》有言:“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連戎羌都臣服了,中原怎麼會不臣服呢。

2、

然陳涉甕牖(yǒu)繩樞(shū)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yī dùn)之富;

講解重點:

(1)陳涉就是陳勝。《史記》記載:“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所以陳涉就是傳說中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陳勝。

(2)甕,就是平時的甕,請君入甕的甕。牖(yǒu)是窗戶。這裡的甕是名詞動用,以破甕作窗戶。繩樞,繩就是平時的繩子,樞是戶樞,是門的轉軸,一般應該是木頭做的,如果用繩系戶樞,那麼就是非常貧窮。“甕牖繩樞”形容家裡貧窮之極,比如家徒四壁。類似的通過描寫家裡裝修來描述貧窮的成語很多,比如衣弊履穿,一貧如洗,桑戶蓬樞,繩床瓦灶等。家長們不也要太過於糾結,別太區分每個字的含義,直接把它們當成成語,強行記下來就行了。

(3)氓隸,是指勞動人民。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在服勞役的途中,天降大雨,不能按時到達。在路途中起義,所以稱之為遷徙之徒也。當然劉邦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造反的。只不過陳勝吳廣是服勞役者,因為不能按時到達勞役地點而造反;劉邦則是押送者,由於不能按時押送勞役者到達地點而造反。

(4)仲尼是孔子,墨翟是墨子。陶朱就是範蠡,他在越王勾踐復仇成功後,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於是改名換姓,帶著西施去了楚國,成了一位大富翁。

3、

躡(niè)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qiān mò)之中,率疲弊之卒,將(jiàng)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jiē)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yíng)糧而景(yǐng)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講解重點:

(1)行伍指陳勝等人是服勞役者,阡陌是指鄉村的小路。一般來講,古風歌曲裡面帶個陌字都能讓你莫名其妙的感動,比如電影《閃光少女》裡面唱古風歌曲“陌上寸草”那一段。“將數百之眾”的“將”是第四聲,帶領的意思。總而言之,賈誼在這裡不斷的壓抑描寫陳勝吳廣等人,說他們出生低微,缺兵少卒,沒有兵器。但是就這麼一個低微貧賤不足稱道的人,卻推翻了強大的不可一世的秦王朝,這就是巨大的反襯描寫。

(2)贏糧而景從,贏是秦始皇的姓,但贏在這裡表達挑著帶著的意思。“景”是通假字,通“影”。帶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從。

五、第五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chú yōu)棘矜(jíqín),非銛(xiān)於鉤戟長鎩(gou ji cháng shā)也;謫(zhé)戍(shù)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duó)長絜(xié)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shèng)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huī),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講解重點:

(1)既然陳勝吳廣可以幹掉秦朝,那麼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秦王朝很弱小,另一個是陳勝吳廣很強大。下麵賈誼將一一的駁斥。首先是秦朝依舊,不但沒有變弱小,反而更加強大了。

2、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講解重點:

(1)秦朝沒有變弱,那麼他的敵人太強大了嗎?非也非也!賈誼在這裡就瘋狂地描述陳勝吳廣是多麼的弱小,各方面不如以前的九國。比如地位不如,兵器不如,能力不如。總之九國如皓月當空而陳勝只是螢火蟲一隻,不可同日而語。

(2)這一段有很多不認識的字。比如鋤懮棘矜,鉤戟長鎩。這裡面有幾個通假字,每個字代表了一直現在不常見的器物。不管了,不管了,小孩子能夠堅持到這裡,已經很不容易了,就不需要具體知道每個字的含義!總之,前者表示了農具,後者表示兵器,說明陳勝的軍隊使用的是農具,而九國的軍隊用的是兵器,從武器戰鬥力而言,陳勝不如九國。

(3)度(duó)長絜(xié)大,成語,度是比較大小,絜也是衡量大小。用繩子量物體周圍的長度,比量長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非常搞笑的是,如果真要比較大小,還得感謝秦始皇,因為秦始皇使得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使比較大小成為了可能。

3、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shèng)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huī),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講解重點:

(1)乘是四匹馬拉的車。在古時候戰車的數量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萬乘之國,泛指很大的國家了。致萬乘之勢,可以理解為東周權力最大的國家。

(2)序八州而朝同列,典型的使動用法,使八州(九州減去秦的雍州,即其他的諸侯國)的諸侯排序,使本來是同為周天子手下的諸侯國來朝拜。

(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隳是毀壞,七廟是指四親(父、祖、曾祖、高祖)廟、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七廟”是王朝的象徵,沒有王霸(八)之氣承受不住的,大家千萬別往自己身上套用。這個地方非常的誇張,典型的誇張,好像陳勝一個人造反而秦朝就垮了似的。其實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陳勝一個人翻不了天。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點睛之筆,絕對的點睛之筆。此文名為“過秦論”,可是前面一直在讚揚秦國,把讀者的心高高吊起,直到這裡,才說了一句過錯:“不施仁義”。大家幡然大悟。金庸有部小說叫做《鴛鴦刀》也是這樣,說一對鴛鴦刀中藏有無敵於天下的秘密,然後引來清朝鷹犬的搶奪。前面做了一大堆的鋪墊,大家始終不知道天下無敵的秘密,直到最後全書一句才知道:仁者無敵。《鴛鴦刀》與《過秦論》在吊人胃口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記:

本來就準備來個“每天10分鐘,國學歷史通”,寫短短一千來字就結束。但結果寫著寫著,才發現如股票跳水般一瀉千里,東拼西湊了近萬字。思源爸爸知道,在網路文章中,超過兩千字就只有收藏也不會真實閱讀了。對不對,你們是不是有很多是直接從上面拖下來點收藏的。好吧,收藏就收藏吧,麻煩也轉發轉發。最關鍵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去教孩子,這樣可以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才聽你的。

思源爸爸,一個專注於少兒原版英語和素質教育的頭條號,想看更多內容,別忘了點贊、收藏和關注!

當然也可以關注思源爸爸的微信公眾號:zyxhpzsy(長按可複製)。或者直接在今日頭條中私信思源爸爸,一起討論孩子的英語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