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死後,諸葛亮真的無心取代?李嚴曾相勸,亮的一番話道出原因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 杜甫的一首《蜀相》道盡這位千古丞相的一生。 少時不懂, 長大後每每讀及《出師表》, 方能體會到丞相的赤誠之心。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白帝托孤之時, 劉備握住丞相的手言道, “君才十倍于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

“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 繼之以死!”這是諸葛亮對劉備的承諾。 劉備死後, 身為相父的諸葛亮, 盡心盡力的輔助阿斗, 數出祁山, 想收復漢室天下。

歷史上對於劉備托孤時的這番話, 有著眾多的解讀, “陰謀論”“試探論”, 皆言劉備並非出自真心。 但這樣的說法, 私不敢苟同, 原因有二

一是兩人相處十餘年, 隨聚少離多, 但是劉備識人心, 自知諸葛亮叛亂之心, 以諸葛亮的才某和智慧, 真想自立為王, 何必等到自己死後, 且知曉作為文人出身的諸葛亮, 對於漢室, 也有著很強的執念, “取而代之”這種行為已經觸及了他心中的道德底線

二, 此時正值東征大敗, 元氣大傷, 蜀中荊州益州勢力失衡, 阿斗非大智慧人, 還需諸葛亮, 這位能夠力挽狂瀾的大臣, 試探是毫無意義的。

那麼劉備為何這般講話,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信任諸葛亮, 說出這樣的話, 是為了給朝中人聽, 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式微, 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派勢強, 這番話, 確定了諸葛亮相父的地位, 也堵住了後面人的嘴舌。 其目的只是當著群臣為丞相立威, 這對於日後政治局勢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且劉備的這般話是後玄機的, 阿斗不才, 君可自取。 但是歷史上的阿斗並非不才, 在某些方面其實是有著過人的天賦, 例如在水利方面。 劉禪的智力其實是在中上水準, 並非演義中的愚蠢之人。 所以說, 阿斗不才的言論, 其實也是句空話。

在建興年間, 益州派李嚴曾有心找茬, 勸諸葛亮“受九錫, 進爵稱王”。

對此諸葛亮並沒惱火,反而寫了一段話回復李嚴“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是用漢隸書寫的。

“知己”二字,寫出他與劉備名為君臣,實為知己好友的關係。“十命可受”則表明自己的無權力之心,九錫是古代君王給臣子最高的獎勵,諸葛亮坦言何止九錫,十個我都懶得要,把諸葛亮骨子裡的感性與霸氣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一番話,頂的李嚴無地自容。不過話歸原點,也正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兩人的惺惺相惜,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全力奮鬥,讓諸葛亮成為三國乃至中國歷史星空上最璀璨的星。

對此諸葛亮並沒惱火,反而寫了一段話回復李嚴“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是用漢隸書寫的。

“知己”二字,寫出他與劉備名為君臣,實為知己好友的關係。“十命可受”則表明自己的無權力之心,九錫是古代君王給臣子最高的獎勵,諸葛亮坦言何止九錫,十個我都懶得要,把諸葛亮骨子裡的感性與霸氣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一番話,頂的李嚴無地自容。不過話歸原點,也正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兩人的惺惺相惜,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全力奮鬥,讓諸葛亮成為三國乃至中國歷史星空上最璀璨的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