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啥紙寫字最好,誰又知道多少

寫字的人都知道宣紙。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宣紙的, 反正古代貌似沒有, 比如王羲之和蘇東坡那會兒。

現在, 我們經常見到, 每個書法家家裡都有很多宣紙, 玩的狠的家裡會有專門一個屋子放宣紙, 據說宣紙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 是這樣的, 新的宣紙有火氣, 不好用。 所謂放的時間長了, 就是讓宣紙鬆軟一些, 類似發酵。

不過用什麼樣的宣紙寫字好, 這個對於書法家來說挺重要的, 就跟你買了一台法拉利跑車, 到底這車是該在山上跑, 還是在農村溜達還是在北京的街上飆一下車, 這是有點名堂的。

這麼說吧, 宣紙基本分成三大類:

1、生宣(紙), 很洇墨。

2、熟宣(紙), 不洇墨。

3、半生熟(紙), 不太洇墨。

曾經見過很多人, 臨摹蘭亭序用生宣, 費了牛勁兒也弄不好。 為啥?因為蘭亭序的字也就硬幣大小, 生宣很洇墨。 為了寫好筆劃的精度, 只能:墨汁少兌水, 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難寫, 跟油漆似的拉不開筆;或者加快行筆速度, 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實, 對於小行草書這類的字, 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 不過這種人地球上罕見)。 對於這一點, 我們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傳世的那些作品。 很多人幾乎沒有看過古人的真跡(連博物館都沒進過, 整天就對著本黑白的破字帖臨摹), 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搞書法的不研究材料,

你就比別人略遜一籌, 我這麼說, 誰還別不服。

《蘭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紙寫的, 大家可以這麼想, 東漢蔡倫造紙, 東漢完蛋之後就是三國, 三國歸了晉, 王羲之就是晉朝的, 所以那時候的科學技術水準, 哪能造的出來宣紙啊?對不對?咱用腳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來。 再說了, 那時候造宣紙有嘛用啊?又沒有中國書協, 也沒有國展。

連蘇東坡、米芾他們大宋朝都沒有生宣紙, 否則當時的中國美協主席宋徽宗早就幹上大寫意水墨畫了, 還整天畫那些費勁的工筆花鳥, 還不把眼睛弄花了。

說到生宣紙, 曾經看過一個理論家的學術文章, 說明清時候開始使用生宣紙寫書法了, 理由是明代後期徐渭他們(書法家+畫家)畫大寫意畫就用生宣了。

前幾年用紅星生宣臨摹徐渭的大寫意, 感覺很不對。 立馬就請教了國畫家, 人家告訴我----徐渭那種大寫意畫根本不能用生宣。 當再見到當代大寫意畫某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的時候, 我也發覺----他用的也不是生宣啊。 看來, 明代後期開始使用生宣紙寫字, 是扯淡。 難怪女人們都說“寧可信世上有鬼, 也不信理論家那張破嘴!”

曾經有個學王鐸的人讓我他的作品, 我說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紙寫王鐸。 他說, 別逗了, 王鐸用的生宣啊。 我笑了, 啥時候王鐸用過生宣啊?我們之所以認為王鐸用生宣, 都是看的黑白字帖, 丈二條幅被濃縮成手掌那麼大。

為什麼要說王鐸沒用過呢?

看過很多王鐸手卷真跡, 那種材料基本類似牛皮紙(起碼是熟紙或者類似現在的傳真紙),

這一點大家找點全彩色高清字帖, 就會發現其中的筆劃不是生宣的效果。 至於個別漲墨線條, 那都是在熟紙上墨堆積滲透的結果, 絕不是生宣紙迅速滲化的痕跡。

有人說, 字帖上他的大條幅都是生宣寫的, 不然咋會有漲墨啊?還是請大家有機會去看原作乃至高清複製品, 這樣你就會發現, 人家王大爺一般都是寫在絹或者綾子上面的, 哪裡是什麼生宣紙啊?去年我在故宮看到一件王鐸條幅, 就是白綾子上面寫的。 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 編輯再不注明, 你又以為是生宣了。 我們可以這麼想:王鐸很多時候那種丈二條幅, 就是一筆一行, 或者一筆寫好多個字, 生宣那麼吸墨, 他能一下子寫那麼多字?除非他用失傳很久的“迅雷”手法寫的。

曾經有高手說過一句話很經典----遠離生宣!

當然, 並不是生宣絕對不能用, 在當代, 生宣作為書法創作最為重要的書寫載體, 已經不可逆轉的成為大家常用的材料, 而且很多當代所謂一些名家也用生宣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 這也是當代書法的創舉和巨大“開拓”。

隨著書法的繁榮發展, 尤其是國展的拉動, 幾乎帶動了造筆、造紙、造墨、裝裱行業乃至航空業的迅速發展, 這應該稱之為國展經濟模式。 其實國家發改委應該給予中國書協“拉動內需特別獎”才是。

那麼, 但就宣紙而言, 因為二王書風的氾濫, 導致大量的“書法家”開始尋求一種適合寫精緻筆劃和小行草的載體。 於是,我們就得以見到很多高手經常用的紙張了。

泥金、泥銀宣紙,這種紙大概清代有點,好像民國的時候使用稍微多一些。當代很多書家卻開始廣泛運用。這種材質,類似熟紙,不洇墨,而且書寫有一點摩擦力,比較好寫。只是現在的粗製濫造(當代人的特點),導致很多泥金、泥銀宣紙品質不佳,時間長了表面塗層會氧化變黑。而且這種宣紙比較“脆”,折疊幾次容易斷裂。

金卡紙,好像是當代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材質,是裝裱在硬紙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種顏色、材質、質地的金卡。國產的金卡貌似沒有很好的。

粉箋紙,這個民國的時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過。比如,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清代和民國的老作品,對聯啥的,都有皴裂,感覺紙張很厚,墨色濃黑,基本就是這種紙張,是表面有“粉狀”圖層的一種宣紙,和傳真熱敏紙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些書法家在書寫前,都是用幹毛巾在表面蹭幾下,讓粉狀物更加密實一些,這樣才好寫,不然很難著墨。

元熟紙、毛邊紙,這基本屬於練習紙,成本和售價都很低廉,因為具有特殊的書寫效果,往往被眾多書家所青睞。

枸樹皮紙,這種宣紙近幾年才被大家逐漸重視起來。這是一種採用陝西、甘肅等地特有枸樹皮做成的紙張,有傳聞說魏晉時期的書法就是寫在這種宣紙上的,因為沒有可靠的依據,我不敢這麼說。但是這種宣紙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紙張的製作工藝和紙張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這種紙近似半生不熟,書寫的時候既能有漲墨,又能“見筆”(筆劃的細節),書寫感很不錯,去年各類國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

對於書寫紙張,大家應該關注。你都不知道別人用什麼宣紙,怎麼能寫好字呢?不南轅北轍就阿彌陀佛了。那麼,怎麼才能追蹤當代書法創作的宣紙材料呢?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看國展展覽,去展廳,別買本作品集緣木求魚。

二是跟中國書法超市或者書畫市場網的收藏家們多討教,因為他們手裡有很多當代高手的真跡藏品。

對於書法家而言,對古代墨蹟本書法中紙張的研究,是一個經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環節,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我敢說,你的字恐怕永遠也寫不太好。

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樣的動作,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需要你根據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麼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

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於是,我們就得以見到很多高手經常用的紙張了。

泥金、泥銀宣紙,這種紙大概清代有點,好像民國的時候使用稍微多一些。當代很多書家卻開始廣泛運用。這種材質,類似熟紙,不洇墨,而且書寫有一點摩擦力,比較好寫。只是現在的粗製濫造(當代人的特點),導致很多泥金、泥銀宣紙品質不佳,時間長了表面塗層會氧化變黑。而且這種宣紙比較“脆”,折疊幾次容易斷裂。

金卡紙,好像是當代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材質,是裝裱在硬紙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種顏色、材質、質地的金卡。國產的金卡貌似沒有很好的。

粉箋紙,這個民國的時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過。比如,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清代和民國的老作品,對聯啥的,都有皴裂,感覺紙張很厚,墨色濃黑,基本就是這種紙張,是表面有“粉狀”圖層的一種宣紙,和傳真熱敏紙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些書法家在書寫前,都是用幹毛巾在表面蹭幾下,讓粉狀物更加密實一些,這樣才好寫,不然很難著墨。

元熟紙、毛邊紙,這基本屬於練習紙,成本和售價都很低廉,因為具有特殊的書寫效果,往往被眾多書家所青睞。

枸樹皮紙,這種宣紙近幾年才被大家逐漸重視起來。這是一種採用陝西、甘肅等地特有枸樹皮做成的紙張,有傳聞說魏晉時期的書法就是寫在這種宣紙上的,因為沒有可靠的依據,我不敢這麼說。但是這種宣紙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紙張的製作工藝和紙張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這種紙近似半生不熟,書寫的時候既能有漲墨,又能“見筆”(筆劃的細節),書寫感很不錯,去年各類國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

對於書寫紙張,大家應該關注。你都不知道別人用什麼宣紙,怎麼能寫好字呢?不南轅北轍就阿彌陀佛了。那麼,怎麼才能追蹤當代書法創作的宣紙材料呢?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看國展展覽,去展廳,別買本作品集緣木求魚。

二是跟中國書法超市或者書畫市場網的收藏家們多討教,因為他們手裡有很多當代高手的真跡藏品。

對於書法家而言,對古代墨蹟本書法中紙張的研究,是一個經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環節,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我敢說,你的字恐怕永遠也寫不太好。

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樣的動作,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需要你根據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麼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

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