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失明50多年的人複明,他還能用眼睛感受世界嗎?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看到和看見", 講述的是有一本書叫做《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非常有意思, 作者是一位腦神經外科醫生,

講了他所遇到過的很多病例, 其中有一個給作者的印象特別深。 看了作者寫的這個案例, 因為學習過感覺統合知識,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案例。

這個病例是一位一歲左右就失明的盲人, 幾乎相當於先天失明了。 這位盲人遇到這個醫生的時候, 已經五十來歲了, 一輩子都是這麼過來的, 早就適應了依靠觸覺和聽覺的生活方式。

結果, 醫生給他檢查了一下, 發現他的眼睛事實上各方面都挺好, 就是有一個小問題導致失明, 用一個簡單的小手術就能夠讓他再看見。 之後的手術很成功, 這位盲人果然複明瞭, 但是後續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他能“看到”, 但卻無法“看見”。 這話聽起來很奇怪,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 外部世界的各種色彩都能進到他的眼睛裡了,

但是他卻無法辨認出任何東西。

我們正常人看世界, 實際上看的是進入到眼中的各種光線、色彩, 然後我們的大腦懂得如何去把這些混雜、交織在一起的光線和色彩整理出秩序, 區分出前景和背景, 於是我們就能辯認出來外部世界的各種東西, 這就算我們能夠“看見”了。

但是對這位複明的人來說, 進到他眼睛裡的, 只是混雜在一塊的各種雜亂無章的色彩而已。 從中無法感到任何秩序、任何意義, 他的大腦不知道該如何整理這些湧入眼中的色彩。

於是, 他就能“看到”, 卻無法“看見”。

曾經有人把他領到一個車床前面, 告訴他這是一個車床, 都是幹嘛用的。 說了半天, 他瞪大了眼睛, 還是啥也看不見。 直到他閉著眼睛, 上前把整個車床摸了一遍, 再退後回來, 說, “嗯, 這回我能看見車床了。 ”

因為他摸了一遍之後, 腦子裡就已經把各種觸覺整合出一個完整的形狀了。 也就是, 有了個藍圖了, 然後再用這個藍圖來對應著整合進入到眼睛裡的各種色彩。

雖然很可能不大順暢, 但好歹也算有整合的辦法了, 這之後他才能夠理解這些視覺刺激, 才能“看見”。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見感覺統合發展的四個層次以及視覺發展的過程。

人類的感覺統合發展分為四層。

第一層是生存能力的統合。 從胎兒時期開始, 隨著胎兒身體的成長逐步被發展岀來。 生存能力的統合包括生命中樞的各項功能發展與統合, 例如:體溫、呼吸、脈搏、體液濃度等的調節與控制, 吸吮能力的發展, 感覺接收架構的建立。

第二層是視覺、聽覺和語言能力的統合, 大概出現在一歲左右。

第三層是肢體協調能力和運動計畫能力的統合, 大約出現在孩子兩歲的時候, 會持續到6歲。

第四層是性格、情操、感情、價值觀等的統合。

感覺統合發展就像蓋樓房一樣, 基礎不穩, 樓就蓋不高。 在人類視覺系統和聽覺系統發展過程中, 孩子通過"看見"來標示各人事物的外觀, 通過"聽見"來認識各人事物的特質與名稱(說法), 通過"感覺"(觸覺)來確認各人事物的物質屬性。

這位一歲左右失明的盲人, 在感覺統合發展的第二層視、聽、語言能力統合中出現了問題, 他失明了, 他無法通過"看見"來標示各人事物的外觀, 那麼他的視覺就沒有辦法發展。

因為人們的視覺發展過程是從看見亮光到看清顏色、看懂輪廓、可以看遠看近、追視、有了空間感,視聽統合之後概念建立,再通過視覺與前庭覺的統合之後可以專注看,然後是層次分明、看過不忘,最後通過視覺、前庭覺與本體覺統合形成空間活動能力。

因此這位一歲左右失明的盲人,失明之後視覺刺激是沒有的,沒辦法收集各種關於明暗、顏色、形狀、大小等外界資訊,無法看見各人事物的外觀,留存在身體裡的感覺經驗幾乎沒有。

因此複明之後即使看到了,因為身體裡沒有可對照的感覺經驗,也就無法看見。

後來複明之後,眼睛能看到機床的外觀,也聽到了別人說機床的用途,大腦神經網路還是無法整合出機床是什麼東西。

直到他閉上眼睛把車床摸了一遍,通過觸覺細胞建立了眼睛的感覺通路,有了具體的感覺經驗之後,經過視覺、聽覺、觸覺三方資訊整合才真正"看見"車床。

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充足的具體的感覺經驗才能夠產生抽象思維。身體是學習工具,具體的感覺經驗形成自我認知,6歲前打造好身體這個學習工具,認知能力才能真正產生。

現在很多的父母在6歲前不斷地給孩子灌輸靜態知識,卻沒有讓孩子的身體動起來去儲存各種感覺經驗。

孩子雖然記憶力很好,身體的各項能力卻沒有發展起來。孩子聽了,記住了,背會了,然而記憶力不是能力,他不具備處理資訊的能力,就不會轉化。

例如:在學習科學原理和知識時,如果沒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沒有豐富的感覺經驗。

當課堂上這些知識和原理通過視覺和聽覺進入到大腦時,孩子的大腦就抓取不到可以對照的材料(之前沒有儲存到相關的感覺經驗),當下就很難理解和吸收,學習就會慢了好幾拍,甚至始終無法真正明白,只能死記硬背。死記硬背的東西,將來是無法成為可以應用的能力的。

不僅是科學方面的學習是如此,在語文、社會方面的學習也是如此的。

如果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儲存足夠的感覺經驗,例如:喜悅、憂傷、滿足、缺憾、著急、如釋重負⋯⋯,那麼在語文的理解和應用上,能力也會差一大截,因為孩子們"沒感覺",不能真正明白這些文字的意義和細微差別,當然也無法感受這些文字所代表的感覺(情)。

當某個特殊感情的情景出現時,孩子會很難理解他人的情緒,也很難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就會成為他人眼中"奇怪的人"。

我自己曾經就是"奇怪的人"中的一員。

三年前學習愛與幸福"智慧家長"課程之後,堅持寫內觀滋長表時發現每次寫這件事你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我都是寫"不知道",那時候才發現我原來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受?傷心、害怕、失望、憤怒、快樂、開心、幸福等等是什麼樣的感覺?但自己為什麼會沒有感受呢?

我一直不知道。直到我學習感覺統合知識,上了測評師課程之後我才明白,沒感覺就沒感情,當然也就沒感受。腦海裡浮現了許多的往事,突然間明白了自己很多不解的反應。

與朋友看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一路上朋友聊自己的感受,自己完全看不懂講什麼。

即使朋友講得很投入,自己沒有任何感覺;

同事講笑話,大家都笑起來了,自己沒感覺,想不通為什麼好笑;

有時候看著弟弟妹妹和父母聊天,聊得那麼開心,自己在邊上老覺得不知道該說什麼,似乎有一層薄薄的布隔著,卻不知道為什麼;

養育女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沒有過多的情感,很理性,曾經女兒說過"媽媽是冷血動物"⋯⋯

雖然很多的事情當時自己並沒有表現出來,內心卻是知道自己有不一樣的。幸運的是有了感覺刺激之後讓我慢慢開始有了感覺,有了感受,慢慢地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雖然有些時候後知後覺。

曾經的經歷讓我瞭解感覺統合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希望通過分享讓大家知道在孩子感覺統合發展時期內(0-6歲是重要發展期,7-12歲是調整關鍵期),一定要盡可能地主動提供孩子安全、豐富的環境刺激,給予愛與尊重的滿足,幫助孩子發展出一個精密又豐富的大腦與身體,讓他們在未來可以創造自己的生活環境,主導自己的生命發展。

這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因為人們的視覺發展過程是從看見亮光到看清顏色、看懂輪廓、可以看遠看近、追視、有了空間感,視聽統合之後概念建立,再通過視覺與前庭覺的統合之後可以專注看,然後是層次分明、看過不忘,最後通過視覺、前庭覺與本體覺統合形成空間活動能力。

因此這位一歲左右失明的盲人,失明之後視覺刺激是沒有的,沒辦法收集各種關於明暗、顏色、形狀、大小等外界資訊,無法看見各人事物的外觀,留存在身體裡的感覺經驗幾乎沒有。

因此複明之後即使看到了,因為身體裡沒有可對照的感覺經驗,也就無法看見。

後來複明之後,眼睛能看到機床的外觀,也聽到了別人說機床的用途,大腦神經網路還是無法整合出機床是什麼東西。

直到他閉上眼睛把車床摸了一遍,通過觸覺細胞建立了眼睛的感覺通路,有了具體的感覺經驗之後,經過視覺、聽覺、觸覺三方資訊整合才真正"看見"車床。

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充足的具體的感覺經驗才能夠產生抽象思維。身體是學習工具,具體的感覺經驗形成自我認知,6歲前打造好身體這個學習工具,認知能力才能真正產生。

現在很多的父母在6歲前不斷地給孩子灌輸靜態知識,卻沒有讓孩子的身體動起來去儲存各種感覺經驗。

孩子雖然記憶力很好,身體的各項能力卻沒有發展起來。孩子聽了,記住了,背會了,然而記憶力不是能力,他不具備處理資訊的能力,就不會轉化。

例如:在學習科學原理和知識時,如果沒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沒有豐富的感覺經驗。

當課堂上這些知識和原理通過視覺和聽覺進入到大腦時,孩子的大腦就抓取不到可以對照的材料(之前沒有儲存到相關的感覺經驗),當下就很難理解和吸收,學習就會慢了好幾拍,甚至始終無法真正明白,只能死記硬背。死記硬背的東西,將來是無法成為可以應用的能力的。

不僅是科學方面的學習是如此,在語文、社會方面的學習也是如此的。

如果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儲存足夠的感覺經驗,例如:喜悅、憂傷、滿足、缺憾、著急、如釋重負⋯⋯,那麼在語文的理解和應用上,能力也會差一大截,因為孩子們"沒感覺",不能真正明白這些文字的意義和細微差別,當然也無法感受這些文字所代表的感覺(情)。

當某個特殊感情的情景出現時,孩子會很難理解他人的情緒,也很難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就會成為他人眼中"奇怪的人"。

我自己曾經就是"奇怪的人"中的一員。

三年前學習愛與幸福"智慧家長"課程之後,堅持寫內觀滋長表時發現每次寫這件事你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我都是寫"不知道",那時候才發現我原來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受?傷心、害怕、失望、憤怒、快樂、開心、幸福等等是什麼樣的感覺?但自己為什麼會沒有感受呢?

我一直不知道。直到我學習感覺統合知識,上了測評師課程之後我才明白,沒感覺就沒感情,當然也就沒感受。腦海裡浮現了許多的往事,突然間明白了自己很多不解的反應。

與朋友看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一路上朋友聊自己的感受,自己完全看不懂講什麼。

即使朋友講得很投入,自己沒有任何感覺;

同事講笑話,大家都笑起來了,自己沒感覺,想不通為什麼好笑;

有時候看著弟弟妹妹和父母聊天,聊得那麼開心,自己在邊上老覺得不知道該說什麼,似乎有一層薄薄的布隔著,卻不知道為什麼;

養育女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沒有過多的情感,很理性,曾經女兒說過"媽媽是冷血動物"⋯⋯

雖然很多的事情當時自己並沒有表現出來,內心卻是知道自己有不一樣的。幸運的是有了感覺刺激之後讓我慢慢開始有了感覺,有了感受,慢慢地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雖然有些時候後知後覺。

曾經的經歷讓我瞭解感覺統合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希望通過分享讓大家知道在孩子感覺統合發展時期內(0-6歲是重要發展期,7-12歲是調整關鍵期),一定要盡可能地主動提供孩子安全、豐富的環境刺激,給予愛與尊重的滿足,幫助孩子發展出一個精密又豐富的大腦與身體,讓他們在未來可以創造自己的生活環境,主導自己的生命發展。

這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