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風魏韻撲面來

銅雀台青石螭首

半人面瓦飾件

西門豹祠刻銘殘石

“史越千秋, 文承一脈;館藏萬象, 霞接三台。 ”這副鐫刻在河北省臨漳縣鄴城博物館照壁上的對聯, 講述的是鄴城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臨漳縣一帶古時稱“鄴”。 鄴城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鄴城博物館位於河北邯鄲臨漳縣城西南約20公里處, 占地65畝, 採用漢代建築風格, 雄偉壯麗, 處處彰顯著漢風魏韻。 鄴城博物館主館建築面積為5228平方米, 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 分成“序廳”“史前至秦漢時期的鄴地”“曹魏時期鄴城”“十六國時期鄴城”“東魏北齊鄴城”“六世紀鄴城佛教”等6個展廳。

銅雀台青石螭首

1986年出土於銅雀台遺址。

東漢末年, 曹操官渡之戰擊敗袁紹, 佔據鄴城, 營建鄴都, 修建了著名的臺式建築——銅雀台、金鳳台、冰井臺, 用作軍事防禦。 經考證, 出土的青石螭首是銅雀台建築裝飾件的一部分。

這件青石螭首通長192釐米、螭首長104釐米、高48釐米。 螭首微揚, 大口張開, 牙齒畢露, 口內尚殘存紅彩, 造型誇張華麗, 前段打磨光滑, 後段粗糙部分仍保留砌壘磚痕跡。 鄴城考古隊首任隊長徐光冀說:“螭首後段銜接處特徵顯示其應為角螭首, 這是用於高臺建築台基頂部、圍欄拐角望柱下突出台體的構件。 從這麼大的器形上, 可以想像當年銅雀台是多麼的雄偉高大。 ”

半人面瓦飾件

年代為後趙。

這些瓦飾件整體呈半圓形,

直徑31釐米, 高13釐米, 泥質灰陶, 模制。 正立面呈半圓形, 模印人面圖案, 雙目鼓突, 鼻樑高聳, 兩道弧形凸棱和六道縱向短凸棱勾勒出臉頰和牙齒, 造型栩栩如生。

半人面瓦飾件是宮殿建築遺址中最具標誌性的遺物, 其造型與燕下都等鮮卑族政權遺址發現的瓦飾大致相同。 印證了鄴城作為民族融合交匯點的地位, 也是建都於此的鮮卑族政權前燕、東魏、北齊逐漸被漢化的歷史印痕。

西門豹祠刻銘殘石

年代為後趙建武六年(西元340年)。 直徑37釐米、殘高42.3釐米。

專家推測原為圓柱, 現僅殘留柱頂部分。 石柱左右兩側浮雕人物, 右側人物頭部左側榜題“聖人”。 人物中間淺浮雕出一長方形區域, 其上鐫刻文字, 書體介於楷隸之間, 內容為“趙建武六年歲在庚子秋八月……上作迴頭殿屋三間……”該刻銘與《水經注》《金石錄》等文獻記載內容相吻合,

對於十六國鄴城遺址、古漳河方位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據史料記載, 戰國時期魏文侯任命西門豹為鄴令。 鄴為魏國要地, 臨漳水, 常有水災。 為防治水患, 西門豹取締了“河伯娶婦”等迷信活動, 並帶領民眾修鑿了著名的西門豹引漳十二渠, 這是在鄭國渠、都江堰之前,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極大地提高了鄴城農業產量, 鄴地因此富庶起來。

西門豹死後, 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 宋、明、清三朝還為他豎立了碑碣。 西門豹的故事被收入到全國小學語文課本, 成為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9日 07 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9日 07 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