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平安好醫生登陸港股、微醫上市,虧損的“獨角獸”為何能成功上市

近日, 平安好醫生成功上市成為又一熱點, 作為互聯網醫療上市第一股, 5月4日, 它將打響赴港第一槍, 股票代碼1833.HK, 據悉本次擬募資規模81.3-87.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5-70億元)。

而不同機構對平安好醫生估值也有所差異, 綜合證券界預計, 平安好醫生估值最高達103億美元(約803億港元)。 保薦人之一的摩根大通發報告指, 預期該股潛在估值達79億至103億美元(約616億至803億港元);瑞銀則預計估值約為75億至95億美元(約585億至741億港元)。

“平安好醫生”是線上健康資訊諮詢服務平臺, 隸屬平安健康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產品, “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稱早已暴露會遲早上市,

可見其定位從一開始就很清晰。 招股說明書顯示, 2015 年、2016 年及2017 年前三季度, 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醫生)分別收入 2.79 億元、6.02 億元和 10.16 億元, 2017 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240.4%。

資料顯示, 平安好醫生業務主要分四大板塊, 線上醫療及健康服務(家庭醫生服務)、消費者醫療健康服務、健康商場、以及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計畫。

圍繞用戶健康醫療需求, 平安好醫生首先提供個性化家庭醫生服務, 用人工智慧輔助自有醫療團隊及外部醫生, 通過合作醫院網路提供家庭醫生服務, 主要包括線上諮詢、轉診及掛號、住院安排及二次診療;

在消費醫療領域, 提供多種整合醫療健康機構服務如健康檢查、基因檢測及醫美等專案,

以滿足用戶持續性、預防性及其他健康需求;此外是打造健康商城, 線上銷售醫療產品、健身用品及個護產品等, 還有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服務, 指標對個人推出各種健康計畫、工具及活動。

從公司毛利上能看出, 四大業務從高到底依次排序為, 消費型醫療、家庭醫生服務、健康商城及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 其中消費型醫療2017年前三季度毛利近2.53億, 比其他三塊業務總和還多, 可見成熟的線下診療模式仍是當前盈利主力。

實際上, 平安集團的互聯網醫療業務不局限于平安好醫生。 集團下屬的萬家醫療, 就通過建設系統資訊平臺和診所認證標準構建健康服務平臺, 但主要為醫療機構提供資訊化、運營管理及標準認證等2B醫療管理服務;平安集團還下設平安醫療健康管理公司, 通過與醫療健康服務各參與方連接協同, 打造精准、合理、便捷的健康管理生態體系, 該公司的目標客戶仍然為政府機構、商業保險公司及醫療服務機構, 旨在提供健康管理及行政服務,

所以平安好醫生與萬家醫療、平安醫療健康管理公司有明確的業務區分, 服務物件是廣大個人使用者的2C業務。 資料顯示, 2017 年底平安好醫生註冊用戶 1.92 億名, 平均月活數達到 3.209 億, 市占率位居國內領先。

雖然平安好醫生業務持續增長, 前景非常樂觀, 但不容忽視地是, 平安好醫生至今仍是虧損狀態, 身負“巨債”蹣跚前行。 2016年A輪融資30億元, 但過去三年虧損22億元, 如今將成功轉換融資模式, 上市募集70億元。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連年虧損卻能成功在港股上市呢?

首先, 從平安好醫生企業發展來看, 公司在放長線釣大魚。 上述提到平安集團的互聯網醫療業務不局限平安好醫生平臺, 萬家醫療、平安醫療健康管理公司都在齊心發力, 三者間可以長期相互協同, 互為流量, 同時在金融領域, 平安集團還有平安醫保科技業務, 主要為城市提供控費服務、精算服務、醫保帳戶服務、醫療資源管理、健康檔案應用等管理服務, 不難理解, 這些相互交叉又各有側重的子公司能相互扶持, 讓業務雪球越滾越大。不僅如此,背靠平安保險這艘航母,借助其海量用戶的天然優勢,未來實現盈利、徹底翻身並非難事,這從近三年的收入增長量、及盈利能力翻倍上也有所體現。

據報導,有業內人士表示,基於平安好醫生目前已經在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取得的領先地位、大資料累積、線上線下一站式醫療服務的獨特商業模式、自建醫療團隊及創新解決方案、全面的服務、快速增長及多元化的收入實現管道、一流管理團隊及強大的股東背景等,企業確實正駛入發展快車道。

其次,互聯網醫療雖盈利緩慢,但不能否認正走在正確航線上,是充滿未來與希望的。首先我國醫療環境長期高壓,面臨人口深度老齡化和醫療保障不足的歷來難題,互聯網必然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重要工具,能緩解醫療服務整體供不應求。

資料顯示,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近年來急速擴張,2016年市場規模達109億元,預測2016到2026年將繼續快速增長,2026年將達到19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預估33.6%,其實2012年到2016年被證實的年複合增長率已達38.7%。

當前,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主要包括線上諮詢、健康管理、藥品B2C藥物、線上廣告及行銷推廣、保險合作及病人導引導等業務。其中線上諮詢方面,國內線上諮詢量2016年為148.4百萬次,從2012年到2016年年複合增長率為49.4%,估計2026年為42億次、滲透率為29.2%。其次,線上藥品B2C業務,從2012年至2016年增長近10倍,複合年增長率為77.2%,2016年交易額為203億元,該版塊預計2026年達人民幣6723億元;而線上醫療廣告及行銷業務,市場規模呈意料之中的急速增長,2016年收益為12.03億元。可見,互聯網醫療行業內各細分領域都呈上升趨勢,10年內一定崛起爆發。

不僅是平安好醫生一枝獨秀,這兩天微醫集團也公開“叫板”,宣傳今年年底赴港上市,同時還要啟動A股上市計畫。據悉微醫剛完成5億美元融資,最新估值55億美元(約429億港元),投資者有騰訊、複星醫藥等大佬。此前微醫集團相關負責人曾媒體透露,2016年,微醫的總營收約為12億元,相比平安好醫生2016年6.02億元營收翻了一番。

微醫目前註冊用戶超過1.1億,截至2017年底平臺連接中國30個省份的2700多間醫院,平臺上醫生超過22萬名。據新浪財經報導,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透露,目前Pre-IPO進展順利,預計在近一兩周就可完成。完成本輪融資後,微醫將整理旗下微醫療、微醫雲、微醫藥、微醫險四大板塊,並最快在今年底推動分拆上市,其中微醫療板塊最快考慮年底在香港上市,而微醫雲則會在A股上市,具體時間不確定。

之前有傳聞微醫的業務與平安撞車,都發力家庭醫生服務及商業保險閉環,而保險是其變現的主要手段,但此次陳弘哲明確表明與平安好醫生不同,主營仍是互聯網加醫療服務。據悉,微醫核心的成熟業務是微醫療,打造2C的“線上+線下、全科+專科”醫療服務體系。雖然目前營利還無法彌補投資,但相信時間會證明。

實際上,互聯網醫療投資巨大,上市退出是最好的出路。2015年同為獨角獸的春雨醫生也傳出Pre-IPO融資完成,分拆上市的消息。據報導,春雨醫生上市多半是資本方需求,當時春雨醫生線上問診收入1.3億,目標是A股或新三板,並未涉及港股。現在來看,平安好醫生的順利上市,將重振行業信心,帶動更多獨角獸香港上市。

可見,互聯網醫療行業整體走在持續盈利的康莊大道上,雖然是緩慢爬坡,但至少曲線向上。不僅如此,國家政策近年來一直鼓勵互聯網加,近日《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醫療的實際落地與應用規範提出切實要求,還首次官方認可了協力廠商企業搭建的互聯網醫院平臺,表明政府將正式擁抱互聯網醫療新模式。所謂“喝水不忘挖井人”,在前仆後繼的先驅開闢道路下,中國的互聯網醫療事業終於走向正軌。

平安好醫生及微醫登陸港股的另外原因自然離不開港股開放性政策,自去年港股新政改革,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同股不同權架構也能上市後,香港一時成為資本方矚目焦點。實際上,香港新政改革前,上市門檻也比A股低。

2013年起,中國證監會發佈的《境外上市指引》正式實施,取消了“淨資產不少於人民幣4億元、籌資額不少於5000萬美元、過去一年稅後利潤不少於6000萬元人民幣”的財務指標,不僅為境內中小企業赴境外上市提供了更多便利,吸引相當數量的內地企業選擇H股上市,也有助於分流A股市場的壓力。

而香港方面,《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指出,上市申請人于香港上市時,有“市值/收益測試”門檻,提出市值不少於港幣40億元,經審計的最近1個會計年度的收益至少為港幣5億元,簡單說估值上了40億港幣,年收入過5億港幣,虧損也可以上,而平安好醫生、微醫不論從估值還是最近一年的年收入來看,都是符合條件的。

另外最新報導4月21日,新三板和港交所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港交所歡迎符合條件的掛牌公司赴港上市,全國股轉公司也歡迎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掛牌。這表明新三板已和港交所互聯互通了,主要幫助新三板企業赴港融資,拓寬國際視野。而眾所周知,新三板上市條件,也是較為寬鬆的,滿足成立滿兩年、主營業務清晰明確、掛牌前總股本不低於500萬股等條件即可,對盈利並無硬性要求。由此可見,互聯網醫療企業、生物醫療等盈利週期長的行業翹楚,都有望在港股上市融資,未來投融資環境也趨於向好。

總而言之,雖然平安好醫生等暫未盈利,但憑藉企業良好發展前景、行業穩步走高的趨勢,國家政策鼓勵扶持,以及更加寬鬆的上市管道,都幫助其捷足先登,率先成功上市。

讓業務雪球越滾越大。不僅如此,背靠平安保險這艘航母,借助其海量用戶的天然優勢,未來實現盈利、徹底翻身並非難事,這從近三年的收入增長量、及盈利能力翻倍上也有所體現。

據報導,有業內人士表示,基於平安好醫生目前已經在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取得的領先地位、大資料累積、線上線下一站式醫療服務的獨特商業模式、自建醫療團隊及創新解決方案、全面的服務、快速增長及多元化的收入實現管道、一流管理團隊及強大的股東背景等,企業確實正駛入發展快車道。

其次,互聯網醫療雖盈利緩慢,但不能否認正走在正確航線上,是充滿未來與希望的。首先我國醫療環境長期高壓,面臨人口深度老齡化和醫療保障不足的歷來難題,互聯網必然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重要工具,能緩解醫療服務整體供不應求。

資料顯示,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近年來急速擴張,2016年市場規模達109億元,預測2016到2026年將繼續快速增長,2026年將達到19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預估33.6%,其實2012年到2016年被證實的年複合增長率已達38.7%。

當前,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主要包括線上諮詢、健康管理、藥品B2C藥物、線上廣告及行銷推廣、保險合作及病人導引導等業務。其中線上諮詢方面,國內線上諮詢量2016年為148.4百萬次,從2012年到2016年年複合增長率為49.4%,估計2026年為42億次、滲透率為29.2%。其次,線上藥品B2C業務,從2012年至2016年增長近10倍,複合年增長率為77.2%,2016年交易額為203億元,該版塊預計2026年達人民幣6723億元;而線上醫療廣告及行銷業務,市場規模呈意料之中的急速增長,2016年收益為12.03億元。可見,互聯網醫療行業內各細分領域都呈上升趨勢,10年內一定崛起爆發。

不僅是平安好醫生一枝獨秀,這兩天微醫集團也公開“叫板”,宣傳今年年底赴港上市,同時還要啟動A股上市計畫。據悉微醫剛完成5億美元融資,最新估值55億美元(約429億港元),投資者有騰訊、複星醫藥等大佬。此前微醫集團相關負責人曾媒體透露,2016年,微醫的總營收約為12億元,相比平安好醫生2016年6.02億元營收翻了一番。

微醫目前註冊用戶超過1.1億,截至2017年底平臺連接中國30個省份的2700多間醫院,平臺上醫生超過22萬名。據新浪財經報導,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透露,目前Pre-IPO進展順利,預計在近一兩周就可完成。完成本輪融資後,微醫將整理旗下微醫療、微醫雲、微醫藥、微醫險四大板塊,並最快在今年底推動分拆上市,其中微醫療板塊最快考慮年底在香港上市,而微醫雲則會在A股上市,具體時間不確定。

之前有傳聞微醫的業務與平安撞車,都發力家庭醫生服務及商業保險閉環,而保險是其變現的主要手段,但此次陳弘哲明確表明與平安好醫生不同,主營仍是互聯網加醫療服務。據悉,微醫核心的成熟業務是微醫療,打造2C的“線上+線下、全科+專科”醫療服務體系。雖然目前營利還無法彌補投資,但相信時間會證明。

實際上,互聯網醫療投資巨大,上市退出是最好的出路。2015年同為獨角獸的春雨醫生也傳出Pre-IPO融資完成,分拆上市的消息。據報導,春雨醫生上市多半是資本方需求,當時春雨醫生線上問診收入1.3億,目標是A股或新三板,並未涉及港股。現在來看,平安好醫生的順利上市,將重振行業信心,帶動更多獨角獸香港上市。

可見,互聯網醫療行業整體走在持續盈利的康莊大道上,雖然是緩慢爬坡,但至少曲線向上。不僅如此,國家政策近年來一直鼓勵互聯網加,近日《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醫療的實際落地與應用規範提出切實要求,還首次官方認可了協力廠商企業搭建的互聯網醫院平臺,表明政府將正式擁抱互聯網醫療新模式。所謂“喝水不忘挖井人”,在前仆後繼的先驅開闢道路下,中國的互聯網醫療事業終於走向正軌。

平安好醫生及微醫登陸港股的另外原因自然離不開港股開放性政策,自去年港股新政改革,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同股不同權架構也能上市後,香港一時成為資本方矚目焦點。實際上,香港新政改革前,上市門檻也比A股低。

2013年起,中國證監會發佈的《境外上市指引》正式實施,取消了“淨資產不少於人民幣4億元、籌資額不少於5000萬美元、過去一年稅後利潤不少於6000萬元人民幣”的財務指標,不僅為境內中小企業赴境外上市提供了更多便利,吸引相當數量的內地企業選擇H股上市,也有助於分流A股市場的壓力。

而香港方面,《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指出,上市申請人于香港上市時,有“市值/收益測試”門檻,提出市值不少於港幣40億元,經審計的最近1個會計年度的收益至少為港幣5億元,簡單說估值上了40億港幣,年收入過5億港幣,虧損也可以上,而平安好醫生、微醫不論從估值還是最近一年的年收入來看,都是符合條件的。

另外最新報導4月21日,新三板和港交所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港交所歡迎符合條件的掛牌公司赴港上市,全國股轉公司也歡迎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掛牌。這表明新三板已和港交所互聯互通了,主要幫助新三板企業赴港融資,拓寬國際視野。而眾所周知,新三板上市條件,也是較為寬鬆的,滿足成立滿兩年、主營業務清晰明確、掛牌前總股本不低於500萬股等條件即可,對盈利並無硬性要求。由此可見,互聯網醫療企業、生物醫療等盈利週期長的行業翹楚,都有望在港股上市融資,未來投融資環境也趨於向好。

總而言之,雖然平安好醫生等暫未盈利,但憑藉企業良好發展前景、行業穩步走高的趨勢,國家政策鼓勵扶持,以及更加寬鬆的上市管道,都幫助其捷足先登,率先成功上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