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演義之關羽孤軍守荊州

上文說到滿寵忽悠孫權和曹操一起攻打荊州, 然後滿寵就去了樊城給曹仁當參謀。 孫權雖然有意攻打荊州, 但是為了安全起見, 孫權要求曹仁先出兵。 曹仁和滿寵多聰明, 絕對不先打第一槍, 就是不出兵。 本來是可以僵持的, 這時候, 諸葛亮勸劉備派遣關羽出戰, 也就是說, 在這場勾心鬥角的智力競賽中, 關羽第一個出來使用武力。

與此同時, 東吳接替魯肅的大都督呂蒙也把部隊駐紮在和關羽的交界處。 當時的荊襄九郡, 曹操佔據一郡, 孫權佔據三郡, 劉備佔據五郡, 這三方勢力的大將曹仁、呂蒙、關羽也在這一帶集結部隊。 荊州形勢之複雜, 直逼現在的中東地區。 這三位將軍中, 曹仁是懼怕關羽的。 沒別的, 畢竟當年關羽上馬斬顏良誅文醜, 下馬讀《春秋》看《左傳》, 這種人在當時是少有的文武雙全。 曹仁經過自我審視, 覺得各方面都不如這位昔日的同事,

因此東吳想讓曹仁先出兵, 門也沒有, 曹仁大戰略上採取守勢。 關羽呢, 對曹仁基本是不屑一顧。 曹營諸將, 能被二爺看上眼的就是張遼。 因此二爺對曹仁採取攻勢。

再看東吳這邊, 東吳這邊的梯隊建設做的非常的好。 就說這連續四代大都督, 那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魯肅在處理和劉備、曹操的關係比周瑜做得好, 呂蒙各方面實力又超越了魯肅, 即將登場的大都督陸遜能力又全面蓋過前三代大都督。 呂蒙對關羽是不懼怕的, 因為關羽在明, 呂蒙在暗。 關羽要防衛呂蒙, 而呂蒙不需要防衛關羽。 所以呂蒙對關羽, 一直採取攻勢。 關羽能看得起的人很少, 哪怕是戰功赫赫的黃忠, 關羽都不屑與之並列。 在關羽的對手中, 能讓關羽看得上的就倆人,

一個是張遼, 另一個就是呂蒙。 很難想像傲如關羽對呂蒙居然十分忌憚, 為了防守呂蒙, 關羽在邊界廣建烽火臺, 生怕讓呂蒙鑽了空子。

關羽對這一戰十分的渴望, 作為劉備集團的NO.one, 二爺除了資歷, 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戰績。 早些年跟著劉備屢敗屢戰就不提了, 就說赤壁之戰, 人家張飛、趙雲都立功了, 就咱二爺被忽悠到華容道, 成了個loser。 別管這事裡面有多少內涵, 從二爺的角度講, 這事憋著一肚子火。 有了荊州之後, 趙雲破貴陽, 張飛克零陵都幹的很漂亮。 輪到關羽了, 打個長沙吧, 愣沒幹過黃忠, 還是魏延把長沙拿下的, 二爺又憋一肚子火。 再後來入川之戰, 人家黃忠、魏延、趙雲甚至劉封都混的風生水起,

戰功赫赫。 再後來漢中之戰, 張飛威震瓦口, 黃忠名垂寰宇, 趙雲揚威漢水。 連低調的馬超都大破曹彰, 魏延箭射曹操。 甚至連小字輩劉封和戰鬥力低下的孟達都屢屢立功。 你說咱二爺心裡怎麼想?是二爺能力不行嗎?不是, 只能說二爺命不好。 諸葛亮偏偏派他去守華容道, 攻三郡就他碰見了黃忠, 二爺的命運就是這麼多舛。 可就是這樣, 人家的功勞越來越大, 可關羽的官位越來越高。 關羽那是紅臉的漢子, 哪受得了這個, 要不是心裡太鬱悶, 二爺至於寫信要去益州單挑馬超嗎?二爺就要向全世界證明, 自己的官位和能力是成正比的。

就這樣, 關羽秣馬厲兵, 準備進攻曹仁。 諸葛亮給關羽留下的這票人, 那真是奇葩薈萃。

關羽千挑萬選, 發現能當先鋒的就倆人, 一個是糜芳, 一個是傅士仁。 這倆人能力怎麼樣呢?肯定不怎麼樣啊, 二爺選他倆也是矮子裡面拔將軍。 這不, 二爺讓這哥倆領先頭部隊去樊城一代駐紮, 隨時準備進攻。 這哥倆出了城不好好準備, 反而喝酒誤事, 點著了軍營的大炮, 大炮一響可就熱鬧了。 除了本部軍人被打死外, 這支先頭部隊的輜重營被燒著了, 軍器糧草統統地被烈火焚燒。 關羽在城裡聽見炮響, 還以為是敵人打來了, 於是披掛上馬, 拎著大刀就沖了出來。 結果出城看見了這景象, 來不及生氣, 先救火, 這一救就是四個小時。 救完了火, 盤點了損失, 關羽勃然大怒!太不像話了, 單燒這麼多軍糧就是死罪, 殺了他倆絕對無可厚非。 但是問題來了,本來關羽手下就沒多少能人,殺掉他倆更沒有幹活的了。於是在大家的勸解下,關羽沒殺他們,打完軍棍之後就派到大後方搞後勤。先重罰後重用是兵家大忌,但是關羽能怎麼辦?手下就這幾塊料。去掉他倆,怎麼都找不出兩個能當先鋒的人了。關羽挑了又挑,只能找到一個廖化做先鋒。就這樣,咱二爺帶著這票人就出征了。

當時二爺自己都年近六旬,隊伍裡能打就是他和關平這爺倆。然而就是在這麼明顯的劣勢下,關羽一戰克襄陽,斬夏侯存,嚇得曹仁退往樊城。二爺率得勝之師,進駐襄陽。行軍司馬王甫居安思危,發現了兩處隱患。首先是提醒關羽當心呂蒙玩陰的。二爺其實也擔心,所以他提前做了準備,廣建烽火臺,呂蒙敢來二爺就去削他。第二個隱患是糜芳和傅士仁。這哥倆剛被重罰,如今掌握著後勤運輸的命脈,萬一消極怠工怎麼辦?關羽也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派潘濬節制糜芳和傅士仁。王甫認為潘濬不行,應該讓趙累擔當辭職。關羽沒有採納這條意見,很多人都介詞說關羽不納忠言,導致日後功敗垂成。其實不是這樣的,首先來說趙累現在是軍前都督糧料官,相當於後勤軍需總長,位置重要。讓他去節制那倆貨,先不說能不能控制得住,就說如果趙累去了之後,誰能來搞後勤。趙累這個位置至關重要,相當於楚漢之爭時期的蕭何。再一個,傅士仁和糜芳幹活盡力嗎?不說非常盡力吧,總的來說任務完成的還不錯,沒讓關羽的大軍餓肚子,軍糧是可以安全押運到軍前的。日後這倆人叛變,完全不是潘濬的問題,而是當時荊州已失,這哥倆實在沒辦法把運糧送到前線,這才投降了,那種情況下,無論是潘濬還是趙累,亦或是關羽本人都未必能攔得住。看後來關羽敗退的路上,士兵也是大批量的叛變。形勢比人強,總的來說當時關羽帳下的人才儲備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了,如果說諸葛亮能分給他一個魏延,哪怕是劉封、孟達派過去,也不至於讓這支隊伍如此艱辛。

就這麼一支艱難的隊伍,關羽帶著他們克襄陽、圍樊城,曹仁是真沒轍了,告急文書一封一封的往曹操那裡發。曹操想了想,直接點將于禁去戰關羽,這個事件就得聯繫前文了。在曹操的眼中,於禁這個人深通兵法,做人耿直,是諸將的表率。曹操本來是個任人為親的人,徐晃都能給曹洪當副將,其餘非曹氏、夏侯氏的將領很少有獨立領兵的機會。現在不行了,曹仁幹不過關羽,夏侯惇歲數大了,曹洪還是歇了吧,只好派個靠譜的非宗親將領去。在曹操看來,於禁是他壓箱底的神將。首先說於禁這人資歷老,在曹操當鎮東將軍的時候就來相投,那應該很忠誠。第二點呢得說于禁耿直,約束青州兵被誣告,不急著辯解,先破敵再去解釋。第三點得說他曉暢軍事,在博望坡之戰曾提醒夏侯惇小心火攻。這樣的人這麼多年來不當大將,實在屈才。

可是曹操對於禁的這三點判斷全都是錯的,我們知道於禁這人不忠誠,龐德都能寧死不降,他不能。而且這人不耿直,明明能打敗張繡他不打,還一路剿殺青州兵,等發現人家大部隊來了,再回頭輕鬆打敗張繡。他懂兵法嗎?不能說不懂,但是博望坡那次是李典看出了問題,他讓人家李典壓住後軍,然後他竊取了李典的智慧,去找夏侯惇邀功。後來曹操問起這事來,於禁提都沒提李典,愣說是自己看出來有問題的。而且日後戰關羽的時候,我們能明顯的看到他嫉賢妒能,自己沒本事破敵,還怕龐德立功。節操都碎才長江裡沖走了。

當時關羽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就是這樣,曹仁死守樊城,於禁整裝待發,呂蒙隱而未發,荊州兵人才凋敝,成都城歌舞昇平。所以關羽是要以一人搏天下,令人唏噓。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關雲長一戰達到了人生巔峰,威震華夏。下節再聊。

但是問題來了,本來關羽手下就沒多少能人,殺掉他倆更沒有幹活的了。於是在大家的勸解下,關羽沒殺他們,打完軍棍之後就派到大後方搞後勤。先重罰後重用是兵家大忌,但是關羽能怎麼辦?手下就這幾塊料。去掉他倆,怎麼都找不出兩個能當先鋒的人了。關羽挑了又挑,只能找到一個廖化做先鋒。就這樣,咱二爺帶著這票人就出征了。

當時二爺自己都年近六旬,隊伍裡能打就是他和關平這爺倆。然而就是在這麼明顯的劣勢下,關羽一戰克襄陽,斬夏侯存,嚇得曹仁退往樊城。二爺率得勝之師,進駐襄陽。行軍司馬王甫居安思危,發現了兩處隱患。首先是提醒關羽當心呂蒙玩陰的。二爺其實也擔心,所以他提前做了準備,廣建烽火臺,呂蒙敢來二爺就去削他。第二個隱患是糜芳和傅士仁。這哥倆剛被重罰,如今掌握著後勤運輸的命脈,萬一消極怠工怎麼辦?關羽也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派潘濬節制糜芳和傅士仁。王甫認為潘濬不行,應該讓趙累擔當辭職。關羽沒有採納這條意見,很多人都介詞說關羽不納忠言,導致日後功敗垂成。其實不是這樣的,首先來說趙累現在是軍前都督糧料官,相當於後勤軍需總長,位置重要。讓他去節制那倆貨,先不說能不能控制得住,就說如果趙累去了之後,誰能來搞後勤。趙累這個位置至關重要,相當於楚漢之爭時期的蕭何。再一個,傅士仁和糜芳幹活盡力嗎?不說非常盡力吧,總的來說任務完成的還不錯,沒讓關羽的大軍餓肚子,軍糧是可以安全押運到軍前的。日後這倆人叛變,完全不是潘濬的問題,而是當時荊州已失,這哥倆實在沒辦法把運糧送到前線,這才投降了,那種情況下,無論是潘濬還是趙累,亦或是關羽本人都未必能攔得住。看後來關羽敗退的路上,士兵也是大批量的叛變。形勢比人強,總的來說當時關羽帳下的人才儲備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了,如果說諸葛亮能分給他一個魏延,哪怕是劉封、孟達派過去,也不至於讓這支隊伍如此艱辛。

就這麼一支艱難的隊伍,關羽帶著他們克襄陽、圍樊城,曹仁是真沒轍了,告急文書一封一封的往曹操那裡發。曹操想了想,直接點將于禁去戰關羽,這個事件就得聯繫前文了。在曹操的眼中,於禁這個人深通兵法,做人耿直,是諸將的表率。曹操本來是個任人為親的人,徐晃都能給曹洪當副將,其餘非曹氏、夏侯氏的將領很少有獨立領兵的機會。現在不行了,曹仁幹不過關羽,夏侯惇歲數大了,曹洪還是歇了吧,只好派個靠譜的非宗親將領去。在曹操看來,於禁是他壓箱底的神將。首先說於禁這人資歷老,在曹操當鎮東將軍的時候就來相投,那應該很忠誠。第二點呢得說于禁耿直,約束青州兵被誣告,不急著辯解,先破敵再去解釋。第三點得說他曉暢軍事,在博望坡之戰曾提醒夏侯惇小心火攻。這樣的人這麼多年來不當大將,實在屈才。

可是曹操對於禁的這三點判斷全都是錯的,我們知道於禁這人不忠誠,龐德都能寧死不降,他不能。而且這人不耿直,明明能打敗張繡他不打,還一路剿殺青州兵,等發現人家大部隊來了,再回頭輕鬆打敗張繡。他懂兵法嗎?不能說不懂,但是博望坡那次是李典看出了問題,他讓人家李典壓住後軍,然後他竊取了李典的智慧,去找夏侯惇邀功。後來曹操問起這事來,於禁提都沒提李典,愣說是自己看出來有問題的。而且日後戰關羽的時候,我們能明顯的看到他嫉賢妒能,自己沒本事破敵,還怕龐德立功。節操都碎才長江裡沖走了。

當時關羽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就是這樣,曹仁死守樊城,於禁整裝待發,呂蒙隱而未發,荊州兵人才凋敝,成都城歌舞昇平。所以關羽是要以一人搏天下,令人唏噓。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關雲長一戰達到了人生巔峰,威震華夏。下節再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