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張公清村:“吃”秸稈長大的草莓真棒!

去年7月, 農高區通過招商引資在張公清村流轉土地, 建起了生物科技示範園, 草莓作為示範園裡的主要作物,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卻長得個大味美

“你來得有點晚了, 我們園裡的這茬草莓已經到了生長晚期, 不能產生經濟效益了, 但剩餘的果實還是很好吃的。 現在我們正在陸續清理草莓稞子, 就剩這一個大棚了, 清理出來後我們會進行秸稈還田和蘑菇菌渣還田, 好充分利用時間栽培黃瓜、番茄等其它農作物。 ”

4月13日, 在農高區方下鎮張公清村生物科技示範園的3號草莓大棚內, 遠洋果蔬方下示範園負責人王立民正在指點著工人師傅們緊張忙碌著。

只見滿地裡綠油油的草莓苗上還點綴著為數不多的紅彤彤的果實, 記者隨手摘了一個草莓嘗了一下, 確實有一種小時候才能嘗到的香甜。 “我們的顧客都和你說的一樣, 吃到了難得的小時候的味道。 經過專業檢測, 它們的農藥化肥殘留為零, 氨基酸、果膠、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檢測值都超于正常值, 糖分達到16%, 個個品相好, 還香甜, 就是這麼棒!”王立民內心滿是自豪地說。

那問題來了, 許多農民的眼裡都有著這樣的概念, 就是“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不施肥不打藥能把草莓種好?

許成貴就是其中一人, 這個土生土長的莊稼人怎麼也不相信, 草莓光“吃”秸稈就能長大,

還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 許成貴幾個月前主動申請參加了基地的新技術培訓班, 這次培訓不僅讓他大開眼界, 而且還瞭解了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 讓他更沒想到的是, 平時丟棄焚燒的秸稈居然有這麼大的能量。 如今, 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 許成貴已成了示範園裡的技術能手, 分管3個大棚的技術管理和設施維護, 成了一名新型的職業農民, 每個月都能按時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 和許成貴一樣在家門口就能掙工資的還有近20人。 51歲的耿正妹以前種蒜的地自從土地流轉後, 就加入了科技示範園, 如今是生產組組長的她每天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她說:“比起以前種蒜靠天吃飯和不定的行情來說,
現在總算是穩定了, 而且我們學到了新的科學種植技術, 改變了我們這些人的死腦筋。 ”

另一大棚內門口處堆著的秸稈正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棚內綠油油的黃瓜苗正在茁壯成長, 一個透明的傳送帶發出微小的轟鳴聲。 就在這個大棚內, 王立民掰著手指頭和記者算了一筆賬。 示範園裡15個棚種植了草莓, 面積約13畝左右, 普通模式種植產量高的也就畝產3000多斤, 而這種模式在第一年的摸索種植中就超出了預想, 達到畝產5000多斤。 根據個頭大小, 價格在30-100元/斤, 按照平均價格50元/斤算, 每畝地能有25萬元收入。 每畝需要消耗大家認為是廢物的秸稈30多噸、蘑菇菌渣5噸多, 現在秸稈收購價約100元/噸, 加上澆淋使用的菌種和專用蔬果疫苗等,

每畝地原料費用也就3400元左右。 王立民說:“最重要的是能變廢為寶, 既不污染空氣還能換錢。 我們初步換算了一下, 一畝玉米能產生10噸的秸稈, 那換成錢就是1000元的收入。 ”“秸稈真是個寶啊, 相比其它的, 發酵腐熟作用時間長, 而且能改良土壤品質。 去年8月份, 我們基地買的5000多噸秸稈都用完了, 現在花錢買都買不著了!現在我們可以說是成功的,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這裡的工人工資還會繼續上調。 目前, 寨裡鎮、楊莊鎮的農業示範基地也投入使用了, 惠及了周邊15個村莊, 有2000餘人參與現代化農業生產, 產業扶貧近100戶。 下一步, 我們要以點帶面把技術更多地推廣出去, 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有機放心蔬果, 讓更多的農民相信科學種田並從中受益。
”王立民說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