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能黃袍加身,全靠豬一樣的隊友

“黃袍加身”這個詞, 很多人以為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創造, 其實真正的版權所有者應是他的前輩學長, 後周太祖郭威。 與影帝趙匡胤欺負少東家孤兒寡母, 靠演技上位不同, 郭威的“黃袍加身”則是拜豬一樣的隊友所賜, 被少東家逼得走投無路, 純屬趕鴨子上架。

郭威的東家是五代倒數第二個朝代後漢, 也是史上最短命的正統王朝, 一共兩帝四年。 老東家劉知遠雖然無福消受花團錦簇的若大家業, 卻為幼子劉承祐留下一套強有力的輔佐班子:宰相蘇逢吉統百官, 右僕射楊邠抓機要, 侍中郭威管打仗,

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衛, 三司使王章理財賦。

看上去很憨厚的郭威畫像

這個團隊論個人專業能力, 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楊邠以“公忠”著稱, 從不拉山頭搞團夥, 基層官員送的禮, 他留夠自家的, 也沒忘記國家的(“雖不卻四方饋遺, 有餘輒獻之”), 屢次壓制皇親國戚干預朝政;史弘肇把京城治安搞得有聲有色,

“道不拾遺”(《資治通鑒》評語), 皇太后一個熟人弄虛作假謀差事, 被他一刀砍成二截;王章精打細算, 府庫充實, 國家連年用兵卻“供饋不乏”。

但論德行情商, 郭威的這些隊友們卻有嚴重的缺陷。

蘇逢吉以殘暴聞名, 劉知遠曾讓他“靜獄”(釋放囚犯清空監獄)以祈福, 他卻把“靜”字改成“淨”, 把所有囚犯統統處決, 當宰相後更要修訂法律, 主張將盜竊犯的本家、鄰里、保人全族處斬。

王章理財一是靠省, 二是靠刮。 原先田稅每斛另外增加二升的損耗, 名為“雀鼠耗”, 就是彌補麻雀老鼠吃掉的損耗, 王章把損耗額提高到二鬥, 增了十倍;原先每八十文錢為一陌, 王章命令收稅時照舊, 發餉時七十七文為一陌,

明擺著就是坑人。

史弘肇則深信“槍桿子裡出政權”, 看不起“筆桿子”, 曾公然嘲弄蘇逢吉和楊邠說:“安定國家, 在長槍大劍, 安用毛錐(毛筆和刻字用的鐵錐, 代指文化)!”

文臣們根本瞧不上這個老粗, 玩算盤出身的王章當場回敬道:“無毛錐, 財賦何從可出?”

將相離心, 已然顯露出嚴重的政治危機, 而這幫豬一樣的隊友卻不知修補感情, 兀自逞強使氣, 把關係處得如水火一般, 甚至連句玩笑也開不起。

一次王章請客, 喝酒行酒令, 史弘肇玩不了這高雅遊戲, 總是輸酒, 旁邊一位閻姓官員於是熱心地幫忙提示。 蘇逢吉隨口笑著說:有個姓閻的在身邊, 還怕罰酒?

不料這句話卻觸犯了老史一樁心病, 他老婆是勸酒女郎(酒家倡)出身,

恰恰姓閻。 史弘肇越琢磨越生氣, 跳著腳罵蘇逢吉。 蘇逢吉意識到失口, 光棍不吃眼前虧, 拔腿就走, 史弘肇抽出劍就要追殺, 楊邠連勸帶哭才勉強把二人拉開。

蘇宰相害怕史老粗報復, 向皇帝打報告申請到地方任職躲避, 但轉念一想只要離開中樞位置, 史弘肇弄死自己如同捏死螞蟻一般容易, 於是趕緊撤回調動申請, 開始動起壞心眼。

這時候的郭威因為防範契丹入侵, 率兵鎮守鄴城, 遠離了這些是是非非。 他沒想到的是, 契丹人這次入侵不但救了他的命, 還無意中送給他一份天大的禮物。

白描版的劉承祐畫像

因為生活在權臣鐵腕陰影裡的小皇帝劉承祐一天天長大, 越來越想刷刷存在感。 這幫囂張的老傢伙不僅胳膊粗壯, 而且滿嘴大道理, 屢屢讓他顏面掃地。

劉承祐熬過他爹的三年守孝期後, 找了個歌舞團娛樂一番, 一高興就賜給演員們錦袍玉帶, 史弘肇知道後立即將東西沒收, 並怒斥道:將士們在前方流血賣命, 也沒見得到什麼賞賜, 你們這幫戲子露露大腿就能得這些?!

讓小皇帝更窩心的是,他想立寵愛的耿夫人為皇后,被楊邠否決;耿夫人死後,他想以皇后的禮節來安葬,又被楊邠否決。有一天他剛就某事提意見:“再慎重考慮考慮,別讓下邊有意見。”楊邠立即懟了回來:“您閉嘴,有我們呢。”(“陛下但噤聲,有臣等在。”)

劉承祐氣得咬牙切齒,又不敢發作。蘇逢吉感覺機會終於來了,在他的激勵和調唆下,劉承祐與李業、文進、劉銖等幾個親信開始謀劃除掉這幫顧命大臣。小皇帝堅信,他能靠一次突襲完成人生的華麗轉身。

西元950年十一月,正當群臣排隊上朝時,廣政殿內突然沖出數十名甲士,照著領頭的楊邠、史弘肇、王章就是一頓亂砍,將他們殺死在東廊下。

面對呆若木雞的群臣,劉承祐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莊嚴宣告:我直到今天才真正成為你們的主子,大家歡呼吧!(“朕今始得為汝主,汝輩免橫憂矣!”)

劉承祐受壓抑已久,堅信這幫顧命之臣沒一個好東西,他決定斬盡殺絕,將幾名顧命大臣全部滅族,並派使臣帶密詔到鄴城除掉漏網之魚郭威。

但這封密詔卻落到了郭威手裡。與那班豬一樣的隊友不同,郭威素來謙恭,人緣挺好,再加上軍權在握,豈能坐以待斃。拿到密詔,他乾脆將眾將召集起來,先搞了次火力偵察,一臉誠懇地建議:

我向來忠心為國,現在一同托孤的兄弟們都死了,我活著也沒意思,不如你們按詔書執行,用我腦袋換取各位富貴前程如何?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用腳都能想明白。跟他預料中一樣,眾將一聽這話,情緒激憤,紛紛表態要緊跟領導殺回都城,清君側、討說法。於是郭威留下養子郭榮(後周世宗柴榮)鎮守鄴城,自己率大軍直奔都城汴梁而來。

郭威統率的是後漢最精銳的野戰軍,再加上朝野都知道他冤枉,沿途幾乎兵不血刃。朝堂之上,人情忷懼,劉承祐本想據城堅守,但將軍慕容彥超、劉重進等人自恃驍勇,力主出城堂堂正正地幹一架。劉承祐激動得熱血沸騰,不顧太后勸阻,親自出城當啦啦隊員。

郭威繼續把自己擺在“哀兵”的位置上,取得道義上的制高點:我是來誅殺小人的,不敢跟天子對抗,不准先動手!

而對面的慕容彥超卻急於表現,搶先率輕騎兵衝鋒。這些京城的衛戍部隊平日舒服慣了,欺負老百姓還行,哪是野戰軍的對手?剛一交手慕容彥超就馬失前蹄,差點被活捉,百餘騎兵被殺得乾乾淨淨。

五代十國時期的將領有個普遍特點,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見勢頭不對,劉承祐這邊的將領們都出工不出力,甚至悄悄派人跟郭威接洽,商討“後劉承祐時代”的利益分配問題。到了晚上,劉承祐在城外七裡寨宿營,一覺醒來,士兵全部潰散,身邊只剩下政治覺悟相對較高的三個宰相和數十名官員。

當他帶著這群人回城時,玄化門守將劉銖卻閉門不納,一邊往下射箭,一邊嘲笑皇帝:您那些兵馬都跑哪兒了?(“兵馬何在?”)

劉承祐有家難回,只得調頭,卻迎面碰到追兵,被亂兵殺害於民舍,宰相蘇逢吉走投無路,也自殺身亡。

劉銖是個不可理喻的傢伙,他積極參與了誅殺顧命大臣的行動,並親自帶人殺光了郭威在京城的家眷,最後又背叛了劉承祐。郭威當然不會饒恕他,將他梟首,但赦免了他全家。郭威給出的理由是:劉誅屠了我全家,如果我再屠他全家,“怨仇反覆,庸有極乎!”

皇帝死了,郭威為難了。自己本來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而來,現在“君”也被清了,如果自己直接上位,總覺得臉上掛不住。他想過渡一下,就給太后寫了封信,請求再從劉家找個人當皇帝。

但這個消息一傳開,他手下那幫人不樂意了,一群將士大早晨就將他澶州的館舍圍住吵吵嚷嚷。郭威讓人關緊大門,將士們就跳牆頭爬房頂進來喊叫:

這個皇帝必須你來做,我們已經跟劉氏結了仇,不能再立他家的人!

有幾人乾脆撕裂一面黃旗,將旗披在郭威身上當“黃袍”,然後大家山呼萬歲,硬是把生米做成了熟飯。

陳橋兵變場面

西元951年,郭威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改元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稍感諷刺的是,僅僅九年之後,趙匡胤有樣學樣,在離澶州不遠的陳橋驛也搞了次“黃袍加身”,從他年僅七歲的孫子柴宗訓手裡奪走了政權。

當然,那領黃袍是事先做好的,比郭威身上這面破旗要精緻得多。

讓小皇帝更窩心的是,他想立寵愛的耿夫人為皇后,被楊邠否決;耿夫人死後,他想以皇后的禮節來安葬,又被楊邠否決。有一天他剛就某事提意見:“再慎重考慮考慮,別讓下邊有意見。”楊邠立即懟了回來:“您閉嘴,有我們呢。”(“陛下但噤聲,有臣等在。”)

劉承祐氣得咬牙切齒,又不敢發作。蘇逢吉感覺機會終於來了,在他的激勵和調唆下,劉承祐與李業、文進、劉銖等幾個親信開始謀劃除掉這幫顧命大臣。小皇帝堅信,他能靠一次突襲完成人生的華麗轉身。

西元950年十一月,正當群臣排隊上朝時,廣政殿內突然沖出數十名甲士,照著領頭的楊邠、史弘肇、王章就是一頓亂砍,將他們殺死在東廊下。

面對呆若木雞的群臣,劉承祐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莊嚴宣告:我直到今天才真正成為你們的主子,大家歡呼吧!(“朕今始得為汝主,汝輩免橫憂矣!”)

劉承祐受壓抑已久,堅信這幫顧命之臣沒一個好東西,他決定斬盡殺絕,將幾名顧命大臣全部滅族,並派使臣帶密詔到鄴城除掉漏網之魚郭威。

但這封密詔卻落到了郭威手裡。與那班豬一樣的隊友不同,郭威素來謙恭,人緣挺好,再加上軍權在握,豈能坐以待斃。拿到密詔,他乾脆將眾將召集起來,先搞了次火力偵察,一臉誠懇地建議:

我向來忠心為國,現在一同托孤的兄弟們都死了,我活著也沒意思,不如你們按詔書執行,用我腦袋換取各位富貴前程如何?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用腳都能想明白。跟他預料中一樣,眾將一聽這話,情緒激憤,紛紛表態要緊跟領導殺回都城,清君側、討說法。於是郭威留下養子郭榮(後周世宗柴榮)鎮守鄴城,自己率大軍直奔都城汴梁而來。

郭威統率的是後漢最精銳的野戰軍,再加上朝野都知道他冤枉,沿途幾乎兵不血刃。朝堂之上,人情忷懼,劉承祐本想據城堅守,但將軍慕容彥超、劉重進等人自恃驍勇,力主出城堂堂正正地幹一架。劉承祐激動得熱血沸騰,不顧太后勸阻,親自出城當啦啦隊員。

郭威繼續把自己擺在“哀兵”的位置上,取得道義上的制高點:我是來誅殺小人的,不敢跟天子對抗,不准先動手!

而對面的慕容彥超卻急於表現,搶先率輕騎兵衝鋒。這些京城的衛戍部隊平日舒服慣了,欺負老百姓還行,哪是野戰軍的對手?剛一交手慕容彥超就馬失前蹄,差點被活捉,百餘騎兵被殺得乾乾淨淨。

五代十國時期的將領有個普遍特點,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見勢頭不對,劉承祐這邊的將領們都出工不出力,甚至悄悄派人跟郭威接洽,商討“後劉承祐時代”的利益分配問題。到了晚上,劉承祐在城外七裡寨宿營,一覺醒來,士兵全部潰散,身邊只剩下政治覺悟相對較高的三個宰相和數十名官員。

當他帶著這群人回城時,玄化門守將劉銖卻閉門不納,一邊往下射箭,一邊嘲笑皇帝:您那些兵馬都跑哪兒了?(“兵馬何在?”)

劉承祐有家難回,只得調頭,卻迎面碰到追兵,被亂兵殺害於民舍,宰相蘇逢吉走投無路,也自殺身亡。

劉銖是個不可理喻的傢伙,他積極參與了誅殺顧命大臣的行動,並親自帶人殺光了郭威在京城的家眷,最後又背叛了劉承祐。郭威當然不會饒恕他,將他梟首,但赦免了他全家。郭威給出的理由是:劉誅屠了我全家,如果我再屠他全家,“怨仇反覆,庸有極乎!”

皇帝死了,郭威為難了。自己本來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而來,現在“君”也被清了,如果自己直接上位,總覺得臉上掛不住。他想過渡一下,就給太后寫了封信,請求再從劉家找個人當皇帝。

但這個消息一傳開,他手下那幫人不樂意了,一群將士大早晨就將他澶州的館舍圍住吵吵嚷嚷。郭威讓人關緊大門,將士們就跳牆頭爬房頂進來喊叫:

這個皇帝必須你來做,我們已經跟劉氏結了仇,不能再立他家的人!

有幾人乾脆撕裂一面黃旗,將旗披在郭威身上當“黃袍”,然後大家山呼萬歲,硬是把生米做成了熟飯。

陳橋兵變場面

西元951年,郭威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改元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稍感諷刺的是,僅僅九年之後,趙匡胤有樣學樣,在離澶州不遠的陳橋驛也搞了次“黃袍加身”,從他年僅七歲的孫子柴宗訓手裡奪走了政權。

當然,那領黃袍是事先做好的,比郭威身上這面破旗要精緻得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