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文化市場也需打假

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訊每年3月15日, 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各種打假活動。 作為消費者, 買到假商品可以投訴維權;但當看到“假電影或假電視”時, 我們怎麼辦?

近些年, 票房、收視率、點擊量等資料儼然成為影視界衡量作品品質的尺規, 每有熱劇大片開播, 片方也總以這些資料作為宣傳手段。 當然, 比起虛無縹緲的廣告詞, 用冷靜的數字來評判顯然更為靠譜。 但在大資料時代, 幾個簡單的數字就能決定一部劇的命運, 於是收視率、點擊率造假便成為一些不思提高作品水準, 反想獲取市場者投機取巧的法子。

當節目品質被異化為數字遊戲, 票房、收視率自然能帶來經濟效益。 比如高票房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買票入場, 高收視率的電視劇可以帶來高額廣告費。 有報導稱, 目前購買收視率的價格已攀升至每集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 一個衛視頻道全年需要支付40億元用以收視率造假。 購買虛假收視率已成為業內的潛規則, 資料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回過頭來看, 點擊量低的卻不一定不是好節目。 就拿最近火爆螢屏的文化類節目來說, 《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雖然沒有爆款的點擊量, 但檔檔節目都斬獲好口碑。 反觀《hello, 女神》《姐姐好餓》《黑白星球》, 雖然靠“刷量”贏得一時喧鬧, 但當“皇帝的新衣”被撕去, 觀眾自然會選擇用腳投票。

事實上, 在某衛視工作的楊小姐告訴記者, 那些天文數字一樣的點擊量, 無非是用來忽悠觀眾和炒熱市場的。 使用者的回饋和話題討論度, 更有助於製作人瞭解節目的好壞。 讀者王小姐也告訴記者, 現在她如果想知道一個劇好不好, 絕對不會參照收視率統計的好幾行資料, 相反, 不如問問身邊的同事朋友來得真實可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