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舞馬銜杯紋銀壺:重現大唐王朝的盛世挽歌

據《明皇雜錄》記載, 每年八月初, 玄宗生日時, 都會給他心愛的舞馬披上錦繡衣服, 按著《傾杯樂》的節拍, 跳舞祝壽。 高潮時, 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 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 讓馬在床上表演, 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 垂頭棹尾醉如泥。 ”

今天小編要講的文物就與這舞馬有關, 它就是舞馬銜杯紋銀壺, 在這件銀壺上, 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 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也為我國64件不允許出境展出的國寶級文物之一。

壺身呈扁圓形, 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 唐朝初期政權統一, 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 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 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

這件銀壺, 不僅是少數民族與中原文化融合的產物, 還是大唐興衰的見證者。 每逢“千秋節”唐玄宗的生日, 他都會在興慶宮前, 舉行盛大的宴會, 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朝賀, 這舞馬當然就成為了每次宴會上必不可少的項目。 這時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 伴隨著《傾杯樂》曲的節拍,

躍然起舞, 奮首鼓尾, 舞姿翩翩。 而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 而這盛大的宮廷祝壽活動在天寶十四載, 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安史之亂爆發後, 唐玄宗棄城而逃, 根本無暇顧及這些舞馬。 安祿山入長安後, 聽說這些馬能跳舞所以非常喜歡它們,

於是將數匹置之范陽, 之後它們又輾轉歸於田承嗣所有, 田承嗣不知其技而視作一般戰馬。 一日軍中宴飲奏樂, 馬聞樂起舞, 軍士以為妖異, 用掃帚責打, 馬以為是自己舞得不好, 更加賣力, 田承嗣更令痛打, 這些技藝超群的舞馬就這樣斃於櫪下。 此後, 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的形式在歷史的變革中永遠的銷聲匿跡了。

安史之亂壁畫

或許我們再也無法領略“髬髵奮鬣時蹲踏, 鼓怒驤身忽上躋”的場面。 但我們可以通過這尊精美的舞馬銜杯紋銀壺去想像舞馬曼妙的舞姿、飄浮的鬃毛、飛揚的綬帶以及奮首鼓尾的姿態。 這件銀壺也因此成為了大唐王朝興衰最好的見證。

縱使手藝再精湛、外觀再精美也無法掩蓋歲月在它上面留下的印記。事過境遷,繁華的盛唐早已成為過眼雲煙,舞馬也在大唐的宮苑中消失了,只留下片段的詩文,和倉促埋藏地下的銀壺。但它們的舞姿卻永遠定格在了這件銀壺上,成為唐王朝的盛世挽歌……

如今,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感慨這件文物的精美,而應當有更多的思考: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再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盡是彰顯盛世氣象,只可惜光陰荏苒、世事難料,一場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逐漸分崩離析、輝煌不再。現在再回過頭去觀賞這件銀壺,大家看到的又是什麼?

文物不只是溝通過去的道路,也是連接未來的橋樑,文物的作用不僅是展示古代人們的生活,而是提醒現代的人們稽古論今……

縱使手藝再精湛、外觀再精美也無法掩蓋歲月在它上面留下的印記。事過境遷,繁華的盛唐早已成為過眼雲煙,舞馬也在大唐的宮苑中消失了,只留下片段的詩文,和倉促埋藏地下的銀壺。但它們的舞姿卻永遠定格在了這件銀壺上,成為唐王朝的盛世挽歌……

如今,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感慨這件文物的精美,而應當有更多的思考: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再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盡是彰顯盛世氣象,只可惜光陰荏苒、世事難料,一場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逐漸分崩離析、輝煌不再。現在再回過頭去觀賞這件銀壺,大家看到的又是什麼?

文物不只是溝通過去的道路,也是連接未來的橋樑,文物的作用不僅是展示古代人們的生活,而是提醒現代的人們稽古論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