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物」夏伯渝:山在那裡

姓名

夏伯渝

北京人

出生年份

1949年

職業

殘疾人登山運動員

簡介

1975年, 他作為國家登山隊隊員攀登珠峰, 下撤途中, 在嚴寒中為了幫助藏族隊員,

凍傷雙腳後截肢。 2011年, 夏伯渝作為中國登協派出的唯一一名殘疾人選手, 參加了義大利攀岩世錦賽殘疾人比賽, 奪得雙腿截肢項目男子組難度賽和速度賽兩項世界冠軍, 入選2011年“CCTV體壇風雲人物”。

人格偉大和剛強的程度

只有借矛盾對立面的偉大和剛強

才能衡量出來

2015年8月

一位被稱為“真正的老鮮肉”的人物走紅螢屏

成為央視大型勵志節目

《挑戰不可能》的首推人物

《挑戰不可能》的宗旨是

發現那些挑戰生命極限

不斷超越自我的最強者

它從人類最原始的“勇敢”出發

展現人們挑戰自我的勇氣和精神

跟著小編一起

走進夏伯渝的世界

他一身運動裝打扮, 藍色T恤, 洗得發白的衝鋒褲, 跑步鞋。 他身材高挑, 面色紅潤, 胳膊上肌肉發達。

當他介紹自己已經66歲時, 全場一片驚歎, 想不到一個66歲的人竟顯得如此年輕。

主持人宣佈, 夏伯渝要挑戰的專案是7米攀岩。

坐在椅子上的夏伯渝拉開褲管, 人們看到他的鞋子竟然套在一雙假肢上。

原來, 他是一個沒有雙腳的人。

《挑戰不可能》的評委李昌鈺說, 那一瞬間我就覺得這是個真正的挑戰。

挑戰開始, 夏伯渝的那7米攀爬看得人心驚肉跳。 他踩踏岩點的時候, 因為假肢對岩點沒有觸覺, 他要仔細看一眼是否踩實。 儘管這樣, 當他用力向上攀登的時候, 還是不停地打滑。 這是最危險的, 他必須儘快找回失去的平衡, 否則就會滑墜失敗。 當夏伯渝攀到岩頂時, 在場的所有人都長出了一口氣。

與其說這是挑戰的難度在吸引人, 不如說是挑戰者的精神更牽動人。

與其說是希望他能成功, 不如說是害怕他不成功。

夏伯渝曾經是一個健全人, 他的人生經歷極富傳奇色彩。

1975年,夏伯渝(左)在珠峰6500米營地與政委王富洲在一起。

夏伯渝說:“ 1975年的時候,我26歲,隨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 。當時離頂峰只差200米了,我想就剩這麼高了,我肯定可以登上去。正在我高興的時候,突然刮起了強勁的高空風,吹得人站起來都很困難,根本就別想登頂。我們被迫下撤到7600米的地方宿營,有一個藏族隊員丟失了睡袋,在7600米的高度沒有睡袋,又體力透支,後果可想而知了,當時我也沒有多想,就把我的睡袋讓給了他,就這樣我被凍傷,永遠失去了雙腳。”

那次與夏伯渝一同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隊員有9個人成功登頂。

夏伯渝是躺在病床上,從收音機裡聽見這個消息的。“當時我特別高興,因為付出終歸有了回報,同時我也很失落,因為那9個人中沒有我。40年來,再次攀登珠峰,是我的奮鬥目標,我永不放棄”。

海明威寫過一篇小說,叫《老人與海》,那是一個永不放棄的故事,“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夏伯渝是一個現實版的老人與山。

通常來說,小腿截肢應該在膝關節以下2/3處進行,這樣更便於戴假肢,但夏伯渝不同意這樣處理。他一時難以接受殘酷的現實,對醫生說:“踝關節還是我自己的,為什麼要鋸掉呢?我想盡可能保留自己雙腿的長度。”於是醫生給他做了個簡單的截肢手術,只切除了壞死的部分。術後夏伯渝小腿末端的骨頭裸露在外,因為沒有皮肉包裹,傷口無法癒合。夏伯渝說:“要想讓骨頭上長肉,必須進行刮骨治療,還要在骨頭上打眼。因為只有讓骨頭流血,才能長出皮肉。刮骨要打腰麻,每次腰麻之後我一天都躺著不能動,後來我就和醫生說乾脆別打麻藥了吧,反正也就幾分鐘的事。醫生說‘那可疼啊’,我說‘沒事,試試吧’。結果真疼。刮骨的時候那骨頭嘎巴嘎巴響,我的腿被綁在床上,還疼得直抖,像觸電似的。後來醫生給我在骨頭表面拍一點麻藥,能稍好點,但還是難受。我那時因為年輕吧,也能忍。”

刮骨長肉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夏伯渝為此在醫院裡住了3年。

當他在醫院住到半年時,有個德國假肢專家來講學,順便為他會了診,對他說:“你戴假肢之後不光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並且還能再去爬山。”

這句話給了夏伯渝莫大的鼓舞。他說:“在我情緒最低落的時候,我非常高興聽到這樣的聲音,它重新點燃我的希望,讓我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信心。”

夏伯渝萌生了一個新的人生目標,就是再登珠峰。他說:“珠峰無情地奪去了我的雙腳,因此我恨珠峰;但是經過登珠峰之後,讓我也愛上了珠峰。因為登山運動充滿了刺激、冒險與挑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些都很投我的性格。登山對體能、耐力以及高寒地區適應力的要求,也都符合我的運動特點。”

夏伯渝在病床上就恢復訓練了,他在腿上綁上沙袋做空中蹬車的動作,也做俯臥撐和仰臥起坐。

因為堅持力量訓練,3年後夏伯渝出院時,他第一次穿上假肢就能穩穩地站起來,還可以走兩步。夏伯渝說:“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又長高了。”

那時國內的假肢技術還非常落後,它下面是一塊做成腳形狀的木頭板,中間挖出一個凹槽,墊一層羊絨氈,雙腿的殘端就直接壓在這層氊子上。木板兩側各連接一根鐵條,鐵條上端用一塊皮子與腿連接。夏伯渝說:“我的雙腿殘端只長了很薄的一層肉芽,外面覆了一層疤痕樣的皮,很容易被磨破。每次磨破之後傷口很難癒合,我就又得去住院。”

在一次住院期間,夏伯渝結識了一位長相靈秀的姑娘,她叫馬怡,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很快兩個人便有了感情,一年之後他們結婚了。再過一年,他們的兒子出生。夏伯渝給兒子起名夏登平,小名登登。

他說:“我希望兒子能記住,他父親是一個懷抱登山夢想的人。”

因為國內假肢技術條件的落後,夏伯渝登山的夢想並非一開始就能實現。1987年,國家体委建議夏伯渝從事殘疾人運動,從此他一干就是13年。

從國家隊運動員到殘疾人運動員的身份轉變,最初讓夏伯渝難以適應。他的自尊心非常強,不願自己被當作殘疾人看待。他說:“我記得有一次在公車上我踩了別人腳,但我不知道啊,就聽那人說:‘哥們兒,不硌嗎?’我還以為被他看出來是假肢,就趕緊說:‘不硌呀。’我再一低頭,才知道是怎麼回事,連忙說了好幾聲‘對不起’。這以後,我就不再坐公車了,我去哪兒都騎自行車。而且那時,有人對殘疾人還抱有歧視,所以我參加殘疾人運動時,只要不是在賽場上,都不願使用輪椅。在入場式上,我就推著其他運動員的輪椅走。有一次輪椅被志願者接過去,我就往後退,退出運動員方陣,到後面的工作人員隊伍裡走,有人見了還誤以為我是教練。”

13年裡,夏伯渝參加過輪椅乒乓球、舉重、輪椅投擲等多項殘疾人運動,打過諸多國際、國內比賽,而且每次都能拿到獎牌。他說:“作為運動員,只要你有成績,就會有信心。所以參加殘疾人運動增強了我的信心。”然而成績的背後卻有著巨大的傷痛。他的殘端經常被磨破,甚至感染,自己給自己換藥成了家常便飯。每次外出比賽,他總要帶上酒精、藥棉、繃帶等一大堆東西。後來為了不再這麼麻煩,他從膝蓋以下2/3處進行了第二次截肢手術。

1996年,夏伯渝發現自己左腿腹股溝那裡有一個疙瘩,經檢查發現是轉移到淋巴上的癌。夏伯渝說:“手術之後醫生怎麼也找不到原發病灶,後來他聽我說起二次截肢以前殘端傷口總也不癒合的事,恍然大悟,判斷是這個導致殘端發生了癌變,而腹股溝位置的癌症是從下肢轉移上來的。”

術後沒多久,夏伯渝在手術的位置又摸到一個腫塊,竟是上次沒做乾淨漏掉的,他只好接受第二次手術。再後來,他在腿的殘端和胸口處又各發現一個腫塊,又連續做了兩次手術。4次手術加一次放療,令夏伯渝受盡折磨,但他最怕的不是死,理想來不及實現才是讓他悶悶不樂之事。他說:“我在珠峰上就和死神打過交道,所以我是不怕死的。但一想到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20年來的努力都要白費了,我就很消沉。

後來是妻子馬怡不斷的鼓舞讓我重新振作起來的,她說我應該為了理想活下去。我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只要我活著一天,就要為理想去奮鬥一天、拼搏一天。所以放療期還沒結束,我就恢復了訓練。”

2000年上海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之後,夏伯渝退役了。

直到2003年,夏伯渝才有了第一副像樣的假肢,隨著假肢的升級,他的登山夢終於可以付諸實踐了。為了這個夢,夏伯渝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苦練。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為的是在上班之前先做完一個半小時的力量訓練,內容包括:負重10公斤沙袋下蹲,10組,每組150個;負重5公斤啞鈴仰臥起坐, 6組,每組30個;俯臥撐, 6組,每組60個;負重5公斤背飛,6組,每組保持靜止不動50秒。

夏伯渝並不喜歡枯燥的運動,他說:“小時候不喜歡是因為還沒有訂下人生目標,一旦理想確定之後,喜不喜歡我都會去做。對我來說,最難堅持的,就是每天大強度的訓練,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感到越來越吃力,為了保持和以前一樣的體能,我反而要加大訓練量。”

2010年年底,體委請他重新出山,參加第二年在義大利舉辦的首屆世界殘疾人攀岩錦標賽。此時,夏伯渝已經60歲了,馬上就要退休,而且他從來沒接觸過攀岩。他知道那是年輕人流行的運動,“讓我去參加,就是看中了我過硬的體能”。

夏伯渝接受了兩個月的攀岩訓練,為增強臂力,他在每天早上的力量訓練中又增加了兩項:引體向上,10組,每組10個;攥握力圈,10組,每組100次。那次比賽中,夏伯渝是年齡最大的參賽選手,卻在11個國家的33名選手當中,取得了男子雙小腿截肢難度和速度兩枚金牌。

憑此殊榮,他獲得了“2011年度CCTV體壇風雲人物中國殘疾人體育精神獎”。

退了休的夏伯渝,每天除進行常規的力量訓練,還堅持每週爬三次香山。

2008年,夏伯渝作為奧運聖火傳遞的助威人員之一,再度來到珠峰大本營。他說:“33年之後又見珠峰,我的心情就像第一次見它時一樣激動,激動之餘,我感覺還多了一層親切。”那年,夏伯渝首次嘗試以假肢攀登高山,他攀登了海拔6200米的玉珠峰。2012年又攀登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這些嘗試為他檢驗了假肢的性能,也為他積累了穿假肢登碎石坡和雪坡的經驗。

2014年4月,夏伯渝朝著理想挺進。

他去了尼泊爾,準備從珠峰南坡登頂。沒想到,到達珠峰大本營之後沒幾天,這裡發生了尼泊爾登山史上最嚴重的雪崩,16名優秀的夏爾巴嚮導在這次雪崩中遇難,致使尼泊爾政府臨時取消了全部登珠峰的活動。

2015年春天,夏伯渝又一次來到尼泊爾的珠峰大本營,就在計畫登珠峰的前兩天,他又遇到了8.1級地震和罕見大雪崩,尼泊爾政府再次取消了活動。

幸乎?不幸乎?夏伯渝兩次躲過災難,卻兩度被擋在理想的大門之外。

夏伯渝不會放棄理想,他計畫在2016年再次踏上攀登珠峰的征程。妻子和兒子不希望他這麼高齡再去冒險了。夏伯渝說:“我知道,我家人不想讓我再去登珠峰了,但他們也知道反對我沒用,這是我一生的奮鬥目標。我一定要去實現我的理想,實現到哪一步不好說,但只要努力過了,我就不會後悔。”

當夏伯渝和別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他身上總是會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氣質,這種獨特是一種專注,一種被理想浸潤的崇高。

有人問他:“理想在您的生活中占幾成?”

“該有九成吧。”夏伯渝說。

他為理想而活。他的理想不是來自外在的要求與壓力,而是一種內在的自如與平衡。

1924年6月8日,英國探險家喬治·赫伯特·雷·馬婁裡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途中,失蹤於珠峰北坡。登山之前,《時代週刊》的記者問道,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馬婁裡說:“因為山在那裡。”

2008年,夏伯渝攀登青海玉珠峰

山在那裡

夏伯渝要去那裡找他的理想

理想是一種光芒

不論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都註定會去尋找這束亙古長青的光芒

因為它照亮著我們的來路

也指引著我們的前程

本文摘編自《厄運是我深不可測的寶藏》,現代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975年,夏伯渝(左)在珠峰6500米營地與政委王富洲在一起。

夏伯渝說:“ 1975年的時候,我26歲,隨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 。當時離頂峰只差200米了,我想就剩這麼高了,我肯定可以登上去。正在我高興的時候,突然刮起了強勁的高空風,吹得人站起來都很困難,根本就別想登頂。我們被迫下撤到7600米的地方宿營,有一個藏族隊員丟失了睡袋,在7600米的高度沒有睡袋,又體力透支,後果可想而知了,當時我也沒有多想,就把我的睡袋讓給了他,就這樣我被凍傷,永遠失去了雙腳。”

那次與夏伯渝一同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隊員有9個人成功登頂。

夏伯渝是躺在病床上,從收音機裡聽見這個消息的。“當時我特別高興,因為付出終歸有了回報,同時我也很失落,因為那9個人中沒有我。40年來,再次攀登珠峰,是我的奮鬥目標,我永不放棄”。

海明威寫過一篇小說,叫《老人與海》,那是一個永不放棄的故事,“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夏伯渝是一個現實版的老人與山。

通常來說,小腿截肢應該在膝關節以下2/3處進行,這樣更便於戴假肢,但夏伯渝不同意這樣處理。他一時難以接受殘酷的現實,對醫生說:“踝關節還是我自己的,為什麼要鋸掉呢?我想盡可能保留自己雙腿的長度。”於是醫生給他做了個簡單的截肢手術,只切除了壞死的部分。術後夏伯渝小腿末端的骨頭裸露在外,因為沒有皮肉包裹,傷口無法癒合。夏伯渝說:“要想讓骨頭上長肉,必須進行刮骨治療,還要在骨頭上打眼。因為只有讓骨頭流血,才能長出皮肉。刮骨要打腰麻,每次腰麻之後我一天都躺著不能動,後來我就和醫生說乾脆別打麻藥了吧,反正也就幾分鐘的事。醫生說‘那可疼啊’,我說‘沒事,試試吧’。結果真疼。刮骨的時候那骨頭嘎巴嘎巴響,我的腿被綁在床上,還疼得直抖,像觸電似的。後來醫生給我在骨頭表面拍一點麻藥,能稍好點,但還是難受。我那時因為年輕吧,也能忍。”

刮骨長肉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夏伯渝為此在醫院裡住了3年。

當他在醫院住到半年時,有個德國假肢專家來講學,順便為他會了診,對他說:“你戴假肢之後不光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並且還能再去爬山。”

這句話給了夏伯渝莫大的鼓舞。他說:“在我情緒最低落的時候,我非常高興聽到這樣的聲音,它重新點燃我的希望,讓我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信心。”

夏伯渝萌生了一個新的人生目標,就是再登珠峰。他說:“珠峰無情地奪去了我的雙腳,因此我恨珠峰;但是經過登珠峰之後,讓我也愛上了珠峰。因為登山運動充滿了刺激、冒險與挑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些都很投我的性格。登山對體能、耐力以及高寒地區適應力的要求,也都符合我的運動特點。”

夏伯渝在病床上就恢復訓練了,他在腿上綁上沙袋做空中蹬車的動作,也做俯臥撐和仰臥起坐。

因為堅持力量訓練,3年後夏伯渝出院時,他第一次穿上假肢就能穩穩地站起來,還可以走兩步。夏伯渝說:“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又長高了。”

那時國內的假肢技術還非常落後,它下面是一塊做成腳形狀的木頭板,中間挖出一個凹槽,墊一層羊絨氈,雙腿的殘端就直接壓在這層氊子上。木板兩側各連接一根鐵條,鐵條上端用一塊皮子與腿連接。夏伯渝說:“我的雙腿殘端只長了很薄的一層肉芽,外面覆了一層疤痕樣的皮,很容易被磨破。每次磨破之後傷口很難癒合,我就又得去住院。”

在一次住院期間,夏伯渝結識了一位長相靈秀的姑娘,她叫馬怡,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很快兩個人便有了感情,一年之後他們結婚了。再過一年,他們的兒子出生。夏伯渝給兒子起名夏登平,小名登登。

他說:“我希望兒子能記住,他父親是一個懷抱登山夢想的人。”

因為國內假肢技術條件的落後,夏伯渝登山的夢想並非一開始就能實現。1987年,國家体委建議夏伯渝從事殘疾人運動,從此他一干就是13年。

從國家隊運動員到殘疾人運動員的身份轉變,最初讓夏伯渝難以適應。他的自尊心非常強,不願自己被當作殘疾人看待。他說:“我記得有一次在公車上我踩了別人腳,但我不知道啊,就聽那人說:‘哥們兒,不硌嗎?’我還以為被他看出來是假肢,就趕緊說:‘不硌呀。’我再一低頭,才知道是怎麼回事,連忙說了好幾聲‘對不起’。這以後,我就不再坐公車了,我去哪兒都騎自行車。而且那時,有人對殘疾人還抱有歧視,所以我參加殘疾人運動時,只要不是在賽場上,都不願使用輪椅。在入場式上,我就推著其他運動員的輪椅走。有一次輪椅被志願者接過去,我就往後退,退出運動員方陣,到後面的工作人員隊伍裡走,有人見了還誤以為我是教練。”

13年裡,夏伯渝參加過輪椅乒乓球、舉重、輪椅投擲等多項殘疾人運動,打過諸多國際、國內比賽,而且每次都能拿到獎牌。他說:“作為運動員,只要你有成績,就會有信心。所以參加殘疾人運動增強了我的信心。”然而成績的背後卻有著巨大的傷痛。他的殘端經常被磨破,甚至感染,自己給自己換藥成了家常便飯。每次外出比賽,他總要帶上酒精、藥棉、繃帶等一大堆東西。後來為了不再這麼麻煩,他從膝蓋以下2/3處進行了第二次截肢手術。

1996年,夏伯渝發現自己左腿腹股溝那裡有一個疙瘩,經檢查發現是轉移到淋巴上的癌。夏伯渝說:“手術之後醫生怎麼也找不到原發病灶,後來他聽我說起二次截肢以前殘端傷口總也不癒合的事,恍然大悟,判斷是這個導致殘端發生了癌變,而腹股溝位置的癌症是從下肢轉移上來的。”

術後沒多久,夏伯渝在手術的位置又摸到一個腫塊,竟是上次沒做乾淨漏掉的,他只好接受第二次手術。再後來,他在腿的殘端和胸口處又各發現一個腫塊,又連續做了兩次手術。4次手術加一次放療,令夏伯渝受盡折磨,但他最怕的不是死,理想來不及實現才是讓他悶悶不樂之事。他說:“我在珠峰上就和死神打過交道,所以我是不怕死的。但一想到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20年來的努力都要白費了,我就很消沉。

後來是妻子馬怡不斷的鼓舞讓我重新振作起來的,她說我應該為了理想活下去。我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只要我活著一天,就要為理想去奮鬥一天、拼搏一天。所以放療期還沒結束,我就恢復了訓練。”

2000年上海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之後,夏伯渝退役了。

直到2003年,夏伯渝才有了第一副像樣的假肢,隨著假肢的升級,他的登山夢終於可以付諸實踐了。為了這個夢,夏伯渝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苦練。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為的是在上班之前先做完一個半小時的力量訓練,內容包括:負重10公斤沙袋下蹲,10組,每組150個;負重5公斤啞鈴仰臥起坐, 6組,每組30個;俯臥撐, 6組,每組60個;負重5公斤背飛,6組,每組保持靜止不動50秒。

夏伯渝並不喜歡枯燥的運動,他說:“小時候不喜歡是因為還沒有訂下人生目標,一旦理想確定之後,喜不喜歡我都會去做。對我來說,最難堅持的,就是每天大強度的訓練,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感到越來越吃力,為了保持和以前一樣的體能,我反而要加大訓練量。”

2010年年底,體委請他重新出山,參加第二年在義大利舉辦的首屆世界殘疾人攀岩錦標賽。此時,夏伯渝已經60歲了,馬上就要退休,而且他從來沒接觸過攀岩。他知道那是年輕人流行的運動,“讓我去參加,就是看中了我過硬的體能”。

夏伯渝接受了兩個月的攀岩訓練,為增強臂力,他在每天早上的力量訓練中又增加了兩項:引體向上,10組,每組10個;攥握力圈,10組,每組100次。那次比賽中,夏伯渝是年齡最大的參賽選手,卻在11個國家的33名選手當中,取得了男子雙小腿截肢難度和速度兩枚金牌。

憑此殊榮,他獲得了“2011年度CCTV體壇風雲人物中國殘疾人體育精神獎”。

退了休的夏伯渝,每天除進行常規的力量訓練,還堅持每週爬三次香山。

2008年,夏伯渝作為奧運聖火傳遞的助威人員之一,再度來到珠峰大本營。他說:“33年之後又見珠峰,我的心情就像第一次見它時一樣激動,激動之餘,我感覺還多了一層親切。”那年,夏伯渝首次嘗試以假肢攀登高山,他攀登了海拔6200米的玉珠峰。2012年又攀登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這些嘗試為他檢驗了假肢的性能,也為他積累了穿假肢登碎石坡和雪坡的經驗。

2014年4月,夏伯渝朝著理想挺進。

他去了尼泊爾,準備從珠峰南坡登頂。沒想到,到達珠峰大本營之後沒幾天,這裡發生了尼泊爾登山史上最嚴重的雪崩,16名優秀的夏爾巴嚮導在這次雪崩中遇難,致使尼泊爾政府臨時取消了全部登珠峰的活動。

2015年春天,夏伯渝又一次來到尼泊爾的珠峰大本營,就在計畫登珠峰的前兩天,他又遇到了8.1級地震和罕見大雪崩,尼泊爾政府再次取消了活動。

幸乎?不幸乎?夏伯渝兩次躲過災難,卻兩度被擋在理想的大門之外。

夏伯渝不會放棄理想,他計畫在2016年再次踏上攀登珠峰的征程。妻子和兒子不希望他這麼高齡再去冒險了。夏伯渝說:“我知道,我家人不想讓我再去登珠峰了,但他們也知道反對我沒用,這是我一生的奮鬥目標。我一定要去實現我的理想,實現到哪一步不好說,但只要努力過了,我就不會後悔。”

當夏伯渝和別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他身上總是會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氣質,這種獨特是一種專注,一種被理想浸潤的崇高。

有人問他:“理想在您的生活中占幾成?”

“該有九成吧。”夏伯渝說。

他為理想而活。他的理想不是來自外在的要求與壓力,而是一種內在的自如與平衡。

1924年6月8日,英國探險家喬治·赫伯特·雷·馬婁裡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途中,失蹤於珠峰北坡。登山之前,《時代週刊》的記者問道,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馬婁裡說:“因為山在那裡。”

2008年,夏伯渝攀登青海玉珠峰

山在那裡

夏伯渝要去那裡找他的理想

理想是一種光芒

不論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都註定會去尋找這束亙古長青的光芒

因為它照亮著我們的來路

也指引著我們的前程

本文摘編自《厄運是我深不可測的寶藏》,現代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