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州吳江竹絲牆門裡走出的俊傑:沈同

吳江老鄉、著名的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 曾在《憶小學鄉土教育》一文裡提到了家鄉松陵的一對父子。 費老在文中深情懷念使他終生感到親切和溫馨的沈校長, 也記得當年一起坐前排的好友沈同。 昔日嬉戲玩耍的同學曾于1933年在清華園裡又相聚言歡, 鄉音未改, 性情未變。 此後, 兩位吳江同鄉幾次成為同事, 直到老年。

這對父子就是本文要提到的松陵玉帶河畔尚書巷內的主人公沈叔明、沈同。

▲沈同(照片由雲巛提供)

沈宅, 位於著名的三角井吳尚書府邸隔壁, 原建築始建于明朝, 畫棟雕樑, 古樸雅致。 清朝中後期, 盛澤絲商沈永清相中此地段南臨碧水、北倚鬧市的上好風水, 遂購下古宅, 精心修繕後, 舉家遷入, 定居松陵。 沈家院落的正門表面由大小一致的竹篾片釘成斜方塊組合, 四扇長長的黑漆竹絲大門獨特又低調, 精巧花格裡隱隱透出主人鬧中取靜的逸士風格。

由此, 在松陵城, 竹絲牆門也成了沈宅的代稱。 我們的主人公沈同(1911-1992)即成長於此。

沈同的父親沈叔明(又名沈天民), 是竹絲牆門的第二代, 熱心教育, 與吳江的進步知識份子費攬澄一起創辦了雷尊殿小學(吳江縣立第一初等小學堂, 現稱吳江實驗小學), 為首任校長。 沈叔明酷愛書籍, 每次去蘇州、無錫等地, 必購置經史子集和博物學、教育學叢書。

▲少年沈同

沈同從小看著父親燈下埋頭讀書寫作, 耳濡目染, 他也跟著學習寫字, 用柳公權的玄秘塔字帖臨摹。 四歲時, 他進了江一小學(雷尊殿小學), 成為該校最年幼的學童。 六歲那年, 他在學校家長會上表演寫字, 當場磨墨揮筆,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八個大字贏得來賓們的贊許。 沈同七歲時, 沈叔明病故, 但父親樂教、勤研、重道、篤行的榜樣精神在沈同幼小的心靈中紮下了根, 並伴其一生。

▲沈同與母親葉壽琴合影

失去父親支柱的家庭異常拮据, 沈同的母親葉壽琴日夜為“衣裝店”縫衣掙錢, 還採桑育蠶, 精打細算維持生計。 沈宅裡, 叔伯同院落, 伯父們也節衣縮食, 盡力資助。 懂事的沈同身為長子, 深受勤儉、堅毅的母親感染, 他自幼勤奮好學, 孝順長輩, 愛護弟妹, 努力分擔母親的勞累。 他每日起早煮粥, 清掃庭院, 讀書習字, 晚間陪同母親一起做針線。

他喜歡寫毛筆字, 練字用紙不是價錢最便宜的就是反復使用過的舊紙。 有一次, 學校舉辦作文展覽, 要求學生購買統一規格的作文本, 沈同不忍開口向母親要錢去買, 就請母親按規定的大小自訂了一本。 第二天, 高高興興交上去的本子被老師生氣扔地上, 沈同難過得流淚不止, 他忍住內心的痛苦, 說明原因, 拾起本子遞給老師。 放學回家, 他怕刺傷母親的心, 沒有勇氣將發生的事告訴。 然而無情的現實更激勵了稚童奮發進取的決心, 他更刻苦地學習, 十二歲那年考入吳江中學, 後又順利考入蘇州高中, 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

為了支持沈同的求學路, 含辛茹苦的葉壽琴與親朋好友一次次籌措學費。 親人的恩情, 沈同看在眼裡,記在心頭,當奮發圖強以回報。一雙黑皮鞋磨穿了鞋底,剪塊厚紙板襯墊在裡面繼續穿,艱苦的生活下不氣餒,更堅強勤勉。二十一歲那年,他在自己的一幀小照上寫下:“孤兒阿同,父喪十有二載,一藝無成,卻還煉得一身傲骨,願今後:拓吾心胸,健吾體魄。庶幾學術素志得所伸”。1936年,他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習,主修動物營養學及生理學,後獲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2年在西南聯大期間于昆明西山龍王廟前合影。前排左起:李繼侗、沈同、王蒂澂、周如雁、王憲鈞、邵循正。後排左起:周培源、陳岱孫、陳福田、陳省身、徐毓枬

▲1944年10月,沈同在西南聯大南區生物系實驗室(照片由雲巛提供)

1939年8月,時值抗戰軍興,學成歸來的沈同滿懷抱負,輾轉奔赴昆明西南聯大。是年冬天,他被中國植物生理學奠基人之稱的湯佩松教授推薦到貴陽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擔任營養指導員,跋山涉水,冒著戰火深入湘贛山區考察前線士兵的膳食狀況,提出改進營養的建議。1940年起,任西南聯大生物系副教授、教授。1946年,任清華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同時在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農學院兼職講授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等課程。

▲1947-1948年沈同(左一)在清華園與梅貽琦(左二)、葉企孫(左三)合影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沈同來到北京大學生物系,歷任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1956年訪問蘇聯,同時赴比利時參加國際生理學會。1961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62年赴廣州中山大學、蘭州大學講學。1964年與劉培楠、梁植權共同主編出版了《核酸的結構及其生物活性》。1965年赴斯里蘭卡訪問。1978年12月起,參加《英漢詞典》的編譯出版工作。1979年12月,隨中國科技代表團訪美……他曾先後兼任中國生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生物學哲學委員會主任等職,也長期擔任《營養學報》《生物學通報》《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和《中國生物化學雜誌》等權威報刊的編委。

▲1980年1月,中國科技代表團訪美參加AAAS年會時合影。前排左二為沈同(照片由雲巛提供)

沈同研究領域涉及面廣,均為工作所需,具前瞻性。他帶領同事率先在北大創建了生物化學專門組,早在1953年就開展生物化學的教學和研究,1956年他主持組建了我國綜合性大學首個生物化學專業和教研室,成為中國高校理科培養生物化學高級人才的最早和最大的基地之一。他曾擔任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生物學專業小組副組長,教育部高校理科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1980年由他領銜主編的《生物化學》上下冊教材,第一版榮獲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列入《中國優秀科技圖書要覽》。1992年,他又同王鏡岩主編出版了第二版,被各校廣泛使用。

▲1984年,沈同與北京大學生物化學教研室部分同事合影

1992年11月7日,沈同逝世,終年81歲。一代俊傑以其敬業求實、淡泊寧靜的一生印證了他曾說過的那段話:“在生命的宇宙中,個人只不過是那麼一點兒,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但是,一個人應該尊重自己,應該力爭在生命的宇宙中有自己的一份貢獻,留下自己的痕跡。”他以一生致力於生命科學的研究,是中國綜合大學第一個生物化學專業奠基人,為中國生物化學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沒有辜負他“要像父親那樣做人民的好老師”的畢生追求。

作者:雲巛

(照片除注明出處均摘自加拿大沈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nadashenjing

沈同看在眼裡,記在心頭,當奮發圖強以回報。一雙黑皮鞋磨穿了鞋底,剪塊厚紙板襯墊在裡面繼續穿,艱苦的生活下不氣餒,更堅強勤勉。二十一歲那年,他在自己的一幀小照上寫下:“孤兒阿同,父喪十有二載,一藝無成,卻還煉得一身傲骨,願今後:拓吾心胸,健吾體魄。庶幾學術素志得所伸”。1936年,他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習,主修動物營養學及生理學,後獲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2年在西南聯大期間于昆明西山龍王廟前合影。前排左起:李繼侗、沈同、王蒂澂、周如雁、王憲鈞、邵循正。後排左起:周培源、陳岱孫、陳福田、陳省身、徐毓枬

▲1944年10月,沈同在西南聯大南區生物系實驗室(照片由雲巛提供)

1939年8月,時值抗戰軍興,學成歸來的沈同滿懷抱負,輾轉奔赴昆明西南聯大。是年冬天,他被中國植物生理學奠基人之稱的湯佩松教授推薦到貴陽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擔任營養指導員,跋山涉水,冒著戰火深入湘贛山區考察前線士兵的膳食狀況,提出改進營養的建議。1940年起,任西南聯大生物系副教授、教授。1946年,任清華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同時在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農學院兼職講授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等課程。

▲1947-1948年沈同(左一)在清華園與梅貽琦(左二)、葉企孫(左三)合影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沈同來到北京大學生物系,歷任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1956年訪問蘇聯,同時赴比利時參加國際生理學會。1961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62年赴廣州中山大學、蘭州大學講學。1964年與劉培楠、梁植權共同主編出版了《核酸的結構及其生物活性》。1965年赴斯里蘭卡訪問。1978年12月起,參加《英漢詞典》的編譯出版工作。1979年12月,隨中國科技代表團訪美……他曾先後兼任中國生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生物學哲學委員會主任等職,也長期擔任《營養學報》《生物學通報》《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和《中國生物化學雜誌》等權威報刊的編委。

▲1980年1月,中國科技代表團訪美參加AAAS年會時合影。前排左二為沈同(照片由雲巛提供)

沈同研究領域涉及面廣,均為工作所需,具前瞻性。他帶領同事率先在北大創建了生物化學專門組,早在1953年就開展生物化學的教學和研究,1956年他主持組建了我國綜合性大學首個生物化學專業和教研室,成為中國高校理科培養生物化學高級人才的最早和最大的基地之一。他曾擔任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生物學專業小組副組長,教育部高校理科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1980年由他領銜主編的《生物化學》上下冊教材,第一版榮獲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列入《中國優秀科技圖書要覽》。1992年,他又同王鏡岩主編出版了第二版,被各校廣泛使用。

▲1984年,沈同與北京大學生物化學教研室部分同事合影

1992年11月7日,沈同逝世,終年81歲。一代俊傑以其敬業求實、淡泊寧靜的一生印證了他曾說過的那段話:“在生命的宇宙中,個人只不過是那麼一點兒,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但是,一個人應該尊重自己,應該力爭在生命的宇宙中有自己的一份貢獻,留下自己的痕跡。”他以一生致力於生命科學的研究,是中國綜合大學第一個生物化學專業奠基人,為中國生物化學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沒有辜負他“要像父親那樣做人民的好老師”的畢生追求。

作者:雲巛

(照片除注明出處均摘自加拿大沈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nadashenji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