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陛下、殿下和閣下,稱呼中的歷史文化密碼

“陛下”的陛, 古時是指帝王宮殿的君王座前的臺階。 “殿下”的殿, 指宮殿。 “閣下”的閣, 意思是閣樓, 都是古時候的建築物, 古人卻化意為稱呼, 這有什麼樣的秘密呢?

西元前227年, 大名鼎鼎的荊軻向秦王進獻燕國督亢之地的地圖, 到了大殿, “秦武陽奉地圖匣, 以此進至陛下。 ”(《荊軻刺秦王》), 意思是秦國近侍武陽奉君王命去取地圖匣, 然後緩緩行至“陛下”——君王的階下, 在陛下兩側還站著帝王的衛士呢。 春秋戰國, 文化武功俱興時, 當臣子與帝王談話, 不能過於接近天子, 而是由臺階下的侍者或近臣傳語相告。 後世逢皇帝喊“陛下”就由此禮節演化而來。

東漢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說:“謂之陛下者, 群臣與天子言, 不敢指斥天子, 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 因卑達尊之意也。 ”所以“陛下”的意思是, 向君王進言時處在陛下, 即是通過在你臺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 以顯示卑者向尊者進言的禮節。

時代漸進, 漢朝制禮儀, 天子尚親民。 但是禮節的實質還在, 於是對皇帝以陛下相稱, 就是表達了自己的謙卑之意。 後來陛下一詞就成為了對皇帝的專稱。

同理, 所謂殿下、閣下, 都是古人為向對方表達尊意的意思, 按照對方所住的環境,

表示一種敬稱。 殿下最初也是對天子的敬稱。 漢代以後, 演變為對太子、親王或者皇太后、皇后的尊稱, 因為他們大多都住在宮殿裡, 去覲見他們都要門衛傳話呢。

“閣下”一詞據說流行於唐朝, 因為那時的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為閣, 如東閣、文淵閣、龍圖閣等。

在同僚的日常來往中, 去其家園不便直呼其名, 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 而將侍從稱“閣下”;換而言之, “我”也如是你的閣下, “我在您的‘閣樓(亭台)’之下”, 以作為書信中的禮節。 後來, 這種稱呼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到今天依然用於各種外交場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