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演義:蜀國被滅的根源在此,諸葛亮雖觀天象卻也無能為力

說到三國時期的蜀國, 很多人為之惋惜。 蜀國滅亡的原因也被大家一直熱議, 有人說實力不濟, 有人說君臣不能齊心合力, 也有人說連年征戰勞民傷財, 內部矛盾重重等, 其實這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古代, 後勤補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為何不走子午谷奇襲長安, 其實諸葛亮最大的顧慮也是補給問題。

東漢末年, 天下大亂, 群雄並起, 但為何曹操可以統一北方, 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率先推廣了“屯田制”。 當時軍閥混戰, 戰亂紛爭, 其實在戰術層面是互有勝負, 但是曹操在戰略方面深謀遠慮, 遠遠領先其他人。

當時由於連年的戰亂, 大部分的農田都開始荒廢, 種地的人非常少, 當時各諸侯的軍隊常常因為缺糧而捉襟見肘, 河北袁紹、淮南袁術、徐州呂布、關中馬超等, 都曾因缺糧而導致本來能勝利的戰役最終失敗。 曹操在佔據了許昌後,

就開始讓部分士兵去開墾種植, 因為中原土地非常肥沃, 所以當年便囤積了上百萬斛糧食。 從此曹操的軍隊再也不必擔心糧食問題, 軍心穩定, 曹操也僅用了十年時間就統一了北方。

到了三國鼎立的時候, 曹操和司馬懿又繼續擴大屯田規模,

尤其是在和蜀國, 吳國接壤的邊境線上, 開始大力開墾農田, 僅在關隴地區, 就設有長安、槐裡、等多個墾殖基地, 這些邊境線上的“建設兵團”, 通過五到十年的發展, 凝聚成了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事實證明, 曹魏的屯田措施, 在後來抵抗蜀軍北伐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將士們不再輪流戍邊, 而是紮根在此, “有恆產者有恒心”, 防禦外敵的士氣普遍高漲。

反觀蜀國, 後勤補給方面就差了很多, 蜀國大軍每次兵出祁山, 交通十分不便利。 雖然諸葛亮足智多謀, 用木牛、流馬, 運送糧食, 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三國演義》中“六出祁山”, 就是多次因為糧草問題, 而丟失了大好戰機, 最後扼腕長歎。

地理位置決定了蜀國必定失敗, 因為南方丘陵眾多, 而蜀國又是處於盆地, 糧食很難保證。 大家都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軍從400米的四川盆地出發, 爬到海拔 3000米左右的甘肅青海境內, 再往東進攻關中地區, 是否有高原反應暫且不說, 光是累就已經夠嗆了。 所以說運糧不僅路途遙遠,

而且成本很高。 而魏軍在黃土高原上嚴陣以待, 屯田已有數十年之久, 糧草補給非常充足, 人家吃飽喝足坐在家門口等著你來。

聰明過頂的諸葛亮自然知道自己的劣勢, 所以只有速戰速決, 不斷閃電突擊, 才能可能取得勝利。 於是在諸葛亮在自己在世之時, 大權在握, 還有一絲希望的時候不顧勞民傷財, 六出祁山, 為的就是儘早解決蜀國的困境。 而司馬懿也清楚, 自己只需要以逸待勞, 依靠著自己強大的屯田基地, 與蜀軍打持久戰, 打消耗戰就可以了, 所以多次按兵不動, 最後逼得蜀軍糧草耗盡, 退回四川盆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