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傳統電商的三大無解難題

對於傳統的電商來說, 儘管在模式上已經發展成熟, 但在實際的交易過程中仍然出現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比如售賣假貨、虛假賠付、虛假信用等,

這些難題的出現困擾著電子商務的發展, 它們成為生長在電商機體上的毒瘤。 然而對於電商平臺而言, 想要完全杜絕這些現象從操作角度來看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也就是我們本節要談到的傳統電商的無解難題。

誠信缺失, 售假屢禁不止

平臺店鋪售賣假貨是當前協力廠商電商平臺所面臨的一大困局。 在2014年, 國家工商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經兩次對電商平臺上銷售的商品進行了品質檢測, 結果在抽查的9個電商平臺中有7個在賣假冒或品質不合格的商品, 問題率超過為75%。

在電商平臺上, 從服裝、化妝品這些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 到化肥、潤滑油等其他用品, 儘管大多商家都宣稱自己銷售的知名品牌是合格產品,

來自官方正規管道, 但事實卻是其中有很多是假貨。

曾經有消費者稱在唯品會店慶促銷活動中買到的名酒疑似為假冒產品。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反映, 唯品會隨後作出了官方聲明, 稱公司已經聯繫購買此商品的將近千名消費者進行退貨退款, 對已退回的商品進行封存並移交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和鑒定。 在這一事件中唯品會對消費者進行了商品價值10倍補償, 除此之外還永久停止與售假店鋪的合作, 並主動向警方報案。

唯品會的案例僅僅是電商平臺的一個縮影, 如果搜索各大電商網站就可以發現, 經常會有大量用戶在抱怨平臺售假, 這其中尤其與協力廠商商家之間產生的爭議最多。

為了保證利潤, 電商平臺往往會採用全開放模式, 然而由於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 使電商平臺在管理上的難度非常大。 相比于大型商超的成熟供應鏈, 電商平臺的商品供應管道大多是由小型供應商提供, 這些為店鋪提供商品支援的供應商無論是從資質上還是生產水準上水準可以說參差不齊, 因此這種魚龍混雜的商品供應局面為造假售假提供了渾水摸魚的機會。

另外, 在電商平臺上售假的違法成本很低。 不同于傳統零售業的實體開店, 線上網店不會面臨線下門店那樣嚴格的監管, 也不需要付出高昂的開店成本。 資質對於電商平臺商家而言並無太強的約束力, 入駐電商平臺開店只需滿足不同平臺的審核規則即可上線,

並不需要嚴格的資質審核, 同時開店的成本極低, 只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即可。 而線下門店則面臨工商、稅務等不同部門的監管, 以及選址、裝修、人工等重多成本的壓力。

電商平臺開店的這種模式就使活躍在電商平臺上的店鋪背後更多的是中小型貿易公司的形態, 甚至是個人。 這些店鋪售假被發現後即便被電商平臺查處, 也可以通過更名或換個平臺繼續售假。

電商平臺採用開放平臺的模式可以實現商品品類的快速擴張以及用戶流量的快速聚攏, 但商品涉假的風險卻無法回避。 儘管很多電商平臺都清楚地意識到售假的危害, 並為了最大限度保證商品品質,

取得消費者信任, 紛紛從商家入駐、銷售、質控等多個方面制定了嚴格的制度。 但是由於商家是電商平臺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因此即使對確實涉假的店鋪, 電商平臺也無法狠下心來一刀斬, 有限度的處罰措施對售假店鋪而言遠遠無法達到震懾的目的。

由此可見, 到目前為止電商平臺的售假問題一直是困擾電商行業的一道看似無解難題, 這其中有商家的責任, 同時也有電商平臺本身監管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如果說售假是一個零售行業普遍存在的長期性問題的話, 那麼隨著電商平臺的崛起, 一條灰色產業鏈的應運而生則只能歸咎於是電商交易模式上的弊端。

顛倒黑白, 灰色產業鏈蓬勃而生

我們都知道, 電商平臺的出現讓網路中的交易第一次出現了“信用”積分的形式,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信用評價體系”。信用評價其實就是用戶在電商平臺進行購買交易後對產品品質、商家服務、物流配送等交易流程中的細節進行匯總後為商家打出的分數,評分規則為“好評”加一分、“中評”加零分、“差評”扣一分。商家所得到的好評、中評和差評的分數累積成為該商家的信用度,這個信用度所對應的評價積分不僅會在電商平臺的網頁上顯示出來,更會成為其他用戶在選購商品時的重要參考條件。

由於信用積分的重要性,使商家格外在乎用戶所給予的評價。這本身是一件好事,能夠提升商家的服務意識,保證使用者體驗。然而由於信用評價體系的存在也使一些人找到了一條利用信用評價謀取利益的捷徑,比如職業差評師。

職業差評師是專門依靠給別人差評來賺取收益,它是由電商交易模式催生的一個新興職業。這些職業差評師專門以給網店差評為手段索要網店錢財,甚至還出現多人合作的“團夥作案”。

比如有的淘寶賣家因為忌憚同行,就會雇傭職業差評師,通過惡意差評來扳倒競爭對手。這種情況通常需要職業差評師與買主店鋪事先談妥價錢,由買主店鋪提供對方的店鋪名稱、掌櫃ID,當職業差評師按照指示在對方店鋪拍貨後,購買差評者負責匿名代付貨款,之後職業差評師便會為對方打上差評,根本不管所拍商品是不是存在問題。

對於職業差評師來說,每個差評的收益從幾十元至上百元不等,而採用差評來攻擊店鋪則需要根據被攻擊的店鋪級別而定,店鋪級別越高,收益也就越大。

王先生的淘寶店鋪剛剛上架了一款新的商品,沒想到就立即成為職業差評師的狩獵目標。據王先生介紹:幾乎在同一時間,就有30多個淘寶小號一起拍下這件商品。這30多個ID,來自兩個職業差評師群,其中一個差評師群派了個代表與他溝通,要求給每個ID號賠付20元,否則就投訴。該代表聲稱:“我們是來求財的,不是來求氣的。你的店鋪封了,我們沒損失,只是少賺錢而已,你就不一樣了。”

由於深諳淘寶相關規則的漏洞,因此差評師拒絕通過阿裡旺旺進行溝通,甚至告誡王先生:“QQ截圖做不了證據,你不要白費力氣。”

果然,王先生向淘寶小二舉報此事,淘寶方則認定“不發貨就是賣家的錯”按照規定,賣家需要全款退還,並賠付貨款的30%。

上述案例並且個案,隨著電商平臺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用戶聚集於此,越來越多的商家也彙聚於此,隨著交易規模越來越大,職業差評師的規模也在隨之膨脹,一條灰色產業鏈就此形成。根據阿裡公佈的一組資料顯示,僅在阿裡的電商平臺上,自“消費者誠信資料模型”上線以來,被命中並認定為是職業差評師的ID歷史累計接近500萬,平均每週被模型命中的惡意差評達到15萬條。

差評師之所以能夠生存主要是抓住了電商平臺規則的漏洞,比如在淘寶網上商家一旦出現差評,店鋪的級別會受到影響,對於吸引新用戶也會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差評師會利用商家的這一顧慮而通過差評提出利益訴求,比如直接敲詐商家;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惡意通過差評去攻擊一家店鋪,最終導致店鋪要麼被平臺封殺,要麼客流直線下降退出市場競爭。

這條依附于電商平臺的灰色產業鏈之所以能夠如此蓬勃的發展起來,更多的原因在於電商平臺對此幾乎毫無辦法。如果說對於售假問題電商平臺還能夠實施一些監管的話,那麼對於惡意差評對於處於交易協力廠商的電商平臺來說根本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制約方法。

信用作假,凸顯監管無力

與差評的灰色產業鏈相反,電商信用評價機制帶來的另一個弊端是“刷信用”。“刷信用”其實是一種信用炒作,又可以稱為“刷鑽”、“刷信譽”、“互拍”、“群拍”或者“炒作信用度”,它是指在淘寶、拍拍等電商平臺網站中,買、賣雙方以抬高信用為目的,或雙方在無實際成交的情況下做出“滿意”、“好評”評價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出現是基於很多消費者都有選擇信用高賣家購買商品的心理,認為這樣更有保障。這種購買心理導致電商平臺的入場新賣家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交易量上不去信用評價量也就很難提升。而信用炒作的出現能夠幫助店鋪賣家在很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信用度,從而在淘寶的店鋪搜索或商品搜索中獲得較靠前的排名,繼而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在這種急於提升自身店鋪信用度的需求下,依附電商平臺,出現了很多規模龐大的刷單組織(也稱為刷單工廠)。一些網店的好評和高銷量都是依靠刷單工廠完成。電商店鋪的“刷信用”行為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半公開性質的潛規則,自從電商平臺建立信用評價機制後,刷單就應運而生,時至今日“刷信用”已經發展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涉及到眾多電商環節,包括店鋪賣家、刷單組織、快遞公司、語音平臺等,都參與其中。

國內鮮花線上預訂與速遞平臺“愛尚鮮花”掛牌新三板,在招股說明書中自曝3年刷單26萬筆。刷單費用支出超過175萬元,刷單產生的虛假收入累計三千萬元。其中,2015年的刷單量就占當期總訂單量的42.02%,近一半的銷售都是刷出來的。根據“愛尚鮮花”的公轉書顯示,刷單是公司行銷的一種手段,由公司員工或外包給外部人員進行,其按照公司要求在各大行銷平臺下單,以提高公司產品在行銷平臺的銷量排名,有助於提高公司產品的銷量。

儘管電商平臺對“刷信用”的行為進行了清理打擊,但卻無法從根源上消滅它。以國內最具知名度的電商平臺淘寶為例,面對猖獗的“刷信用”行為,淘寶方面也是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是並沒有找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因為首先店鋪數量太多,動用人工和機器進行排查耗時耗力且收效甚微;其次,隨著交易量不斷攀升,“刷信用”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光靠電商平臺自身加以監管也確實存在難度。

店鋪依靠“刷信用”來積累信譽,獲得迅速的成長實際上是一種虛假行為,它破壞了電商信用評價機制,欺騙了消費者,它使電商賣家店鋪的信用變得不可信,逐漸喪失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地位,這才是“刷信用”帶來的最為可怕的結果,這種行為無疑已經成為依附在電商體系之上的一顆毒瘤。

電商平臺的出現讓網路中的交易第一次出現了“信用”積分的形式,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信用評價體系”。信用評價其實就是用戶在電商平臺進行購買交易後對產品品質、商家服務、物流配送等交易流程中的細節進行匯總後為商家打出的分數,評分規則為“好評”加一分、“中評”加零分、“差評”扣一分。商家所得到的好評、中評和差評的分數累積成為該商家的信用度,這個信用度所對應的評價積分不僅會在電商平臺的網頁上顯示出來,更會成為其他用戶在選購商品時的重要參考條件。

由於信用積分的重要性,使商家格外在乎用戶所給予的評價。這本身是一件好事,能夠提升商家的服務意識,保證使用者體驗。然而由於信用評價體系的存在也使一些人找到了一條利用信用評價謀取利益的捷徑,比如職業差評師。

職業差評師是專門依靠給別人差評來賺取收益,它是由電商交易模式催生的一個新興職業。這些職業差評師專門以給網店差評為手段索要網店錢財,甚至還出現多人合作的“團夥作案”。

比如有的淘寶賣家因為忌憚同行,就會雇傭職業差評師,通過惡意差評來扳倒競爭對手。這種情況通常需要職業差評師與買主店鋪事先談妥價錢,由買主店鋪提供對方的店鋪名稱、掌櫃ID,當職業差評師按照指示在對方店鋪拍貨後,購買差評者負責匿名代付貨款,之後職業差評師便會為對方打上差評,根本不管所拍商品是不是存在問題。

對於職業差評師來說,每個差評的收益從幾十元至上百元不等,而採用差評來攻擊店鋪則需要根據被攻擊的店鋪級別而定,店鋪級別越高,收益也就越大。

王先生的淘寶店鋪剛剛上架了一款新的商品,沒想到就立即成為職業差評師的狩獵目標。據王先生介紹:幾乎在同一時間,就有30多個淘寶小號一起拍下這件商品。這30多個ID,來自兩個職業差評師群,其中一個差評師群派了個代表與他溝通,要求給每個ID號賠付20元,否則就投訴。該代表聲稱:“我們是來求財的,不是來求氣的。你的店鋪封了,我們沒損失,只是少賺錢而已,你就不一樣了。”

由於深諳淘寶相關規則的漏洞,因此差評師拒絕通過阿裡旺旺進行溝通,甚至告誡王先生:“QQ截圖做不了證據,你不要白費力氣。”

果然,王先生向淘寶小二舉報此事,淘寶方則認定“不發貨就是賣家的錯”按照規定,賣家需要全款退還,並賠付貨款的30%。

上述案例並且個案,隨著電商平臺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用戶聚集於此,越來越多的商家也彙聚於此,隨著交易規模越來越大,職業差評師的規模也在隨之膨脹,一條灰色產業鏈就此形成。根據阿裡公佈的一組資料顯示,僅在阿裡的電商平臺上,自“消費者誠信資料模型”上線以來,被命中並認定為是職業差評師的ID歷史累計接近500萬,平均每週被模型命中的惡意差評達到15萬條。

差評師之所以能夠生存主要是抓住了電商平臺規則的漏洞,比如在淘寶網上商家一旦出現差評,店鋪的級別會受到影響,對於吸引新用戶也會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差評師會利用商家的這一顧慮而通過差評提出利益訴求,比如直接敲詐商家;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惡意通過差評去攻擊一家店鋪,最終導致店鋪要麼被平臺封殺,要麼客流直線下降退出市場競爭。

這條依附于電商平臺的灰色產業鏈之所以能夠如此蓬勃的發展起來,更多的原因在於電商平臺對此幾乎毫無辦法。如果說對於售假問題電商平臺還能夠實施一些監管的話,那麼對於惡意差評對於處於交易協力廠商的電商平臺來說根本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制約方法。

信用作假,凸顯監管無力

與差評的灰色產業鏈相反,電商信用評價機制帶來的另一個弊端是“刷信用”。“刷信用”其實是一種信用炒作,又可以稱為“刷鑽”、“刷信譽”、“互拍”、“群拍”或者“炒作信用度”,它是指在淘寶、拍拍等電商平臺網站中,買、賣雙方以抬高信用為目的,或雙方在無實際成交的情況下做出“滿意”、“好評”評價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出現是基於很多消費者都有選擇信用高賣家購買商品的心理,認為這樣更有保障。這種購買心理導致電商平臺的入場新賣家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交易量上不去信用評價量也就很難提升。而信用炒作的出現能夠幫助店鋪賣家在很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信用度,從而在淘寶的店鋪搜索或商品搜索中獲得較靠前的排名,繼而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在這種急於提升自身店鋪信用度的需求下,依附電商平臺,出現了很多規模龐大的刷單組織(也稱為刷單工廠)。一些網店的好評和高銷量都是依靠刷單工廠完成。電商店鋪的“刷信用”行為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半公開性質的潛規則,自從電商平臺建立信用評價機制後,刷單就應運而生,時至今日“刷信用”已經發展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涉及到眾多電商環節,包括店鋪賣家、刷單組織、快遞公司、語音平臺等,都參與其中。

國內鮮花線上預訂與速遞平臺“愛尚鮮花”掛牌新三板,在招股說明書中自曝3年刷單26萬筆。刷單費用支出超過175萬元,刷單產生的虛假收入累計三千萬元。其中,2015年的刷單量就占當期總訂單量的42.02%,近一半的銷售都是刷出來的。根據“愛尚鮮花”的公轉書顯示,刷單是公司行銷的一種手段,由公司員工或外包給外部人員進行,其按照公司要求在各大行銷平臺下單,以提高公司產品在行銷平臺的銷量排名,有助於提高公司產品的銷量。

儘管電商平臺對“刷信用”的行為進行了清理打擊,但卻無法從根源上消滅它。以國內最具知名度的電商平臺淘寶為例,面對猖獗的“刷信用”行為,淘寶方面也是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是並沒有找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因為首先店鋪數量太多,動用人工和機器進行排查耗時耗力且收效甚微;其次,隨著交易量不斷攀升,“刷信用”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光靠電商平臺自身加以監管也確實存在難度。

店鋪依靠“刷信用”來積累信譽,獲得迅速的成長實際上是一種虛假行為,它破壞了電商信用評價機制,欺騙了消費者,它使電商賣家店鋪的信用變得不可信,逐漸喪失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地位,這才是“刷信用”帶來的最為可怕的結果,這種行為無疑已經成為依附在電商體系之上的一顆毒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