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五分鐘!看盡山西黃河古渡一十三處!

有人說, 如果黃河是一條巨龍, 那麼黃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龍身上的鱗片。

無鱗, 龍不能生;無渡, 河不能活。

自古以來, 黃河沿岸的古渡口, 就是黃河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奔流萬古的黃河, 沿岸究竟有多少個古渡口?誰也說不清。

但若論黃河古渡口的歷史之悠久、壯闊之風光、地理之重要、昔日之輝煌……當屬這片三晉大地!

今天, 咱們就來一睹在山西的這些黃河古渡口的風采, 帶你領略不一樣的黃河風情!

不同的古渡口, 流傳著不同的故事

黃河沿岸的古渡口, 或歷經千年, 或飽經風霜

戰爭、動亂、商貿、運輸

這些關鍵字與黃河古渡口密切相關

……

偏關老牛灣古渡 (忻州市偏關縣)

這裡是黃河與長城第一次握手的地方。

晉西北黃河一線, 自古便是古中國傳統的北部邊陲, 老牛灣而下, 古老的長城與萬古流淌的黃河並肩而行。

但別忘了, 老牛灣也曾是著名的黃河古渡口, 碼頭上船桅林立, 還有客棧、貨棧、酒肆、戲臺……喧囂百里!

西口古渡 (忻州市河曲縣)

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門渡口, 歷史上可追溯至漢代。

宋朝時期直接與契丹、遼、夏進行通商貿易活動, 極為繁華。 元明清以來, 經濟貿易更為頻繁。

西口古渡昔日繁茂之時, 水旱碼頭、絲綢之路、商賈輻輳、渡河船隻雲集, 川流不息, 車水馬龍, 萬家無論晝夜皆燈火通明, 輝煌之極。

磧口古渡 (呂梁市臨縣)

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 九曲黃河第一鎮”, 說的就是當年的磧口。

磧口的由來, 是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而得名。

從明清以來數百年, 所有經黃河河運貨物, 無不在此渡口上岸轉陸運, 是當時西北與華北貨物流通最大的水陸轉運碼頭。 鼎盛時期, 磧口碼頭每天南來北往的客貨商船達一百余艘, 繁茂之極。

至今, 這是黃河上留存最完好的商留碼頭。

黑峪口渡(呂梁市興縣)

黃河流經興縣有八十二公里,

沿途就有九大渡口, 這些渡口大都興起於明代, 在清代中葉達到盛期, 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是晉陝兩省物資流通的重要通道。

興縣的渡口不僅以物資流通而聞名遠近, 而且因為興學辦學而名垂後世。 幾個渡口各有千秋, 其中以黑峪口為最。

當年這裡五方雜處, 方言不同。 碼頭上晝夜船隻往來于晉陝之間, 有長船從上下游之間運來貨物, 南來北往的商客絡繹不絕。 渡口上隔一天趕一集, 是晉陝兩岸遠近聞名的大集市。

坪上渡口(呂梁市柳林縣)

此地處中陽、石樓及陝西清澗三縣之間,故又名三交。

當年紅軍東征于此強渡黃河,戰鬥激烈,拉開了北上抗日的序幕;

周恩來曾蒞臨此地,親自指導建立了山西第一個紅色政權;

劉志丹將軍在三交戰役中血灑疆場,英魂長眠於此……

這是一個血染的紅色渡口。

軍渡渡口(呂梁市柳林縣)

晉陝峽谷中段歷史悠久、較為重要的渡口。

宋太宗趙光義遠征太原時,大軍曾自此東渡黃河;

明武宗巡幸延、綏後,從這裡東渡返歸。

軍渡歷來是華北與西北交通咽喉,抗日戰爭時期有陝甘寧邊區東大門“巨鎖”之稱。

孟門渡(呂梁市柳林縣)

古孟門縣是陝北與晉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跨河轄今陝西吳堡縣長達近千年,是重要的黃河渡口。

北朝時設有孟門津;

隋唐時期孟門是河西綏州與河東石州的交通要衝;

明清時期是晉商水旱碼頭;

至今仍是兩岸附近百姓來往的主要路徑。

禹門渡 (河津市西北)

禹門,又名龍門,故也稱龍門古渡,相傳為夏禹所鑿。

禹門古渡自古為晉陝交通要隘,乃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時期,秦晉韓城大戰,秦從禹門東渡擊晉,虜晉惠公;唐高祖李淵曾從禹門渡黃河取關中;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東渡直搗幽燕,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

吳王渡 (運城市臨猗縣吳王村)

吳王古渡由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所建。

秦末楚漢相爭,韓信大軍從吳王渡一帶渡河擊魏;

明清兩代,吳王渡上商賈往來,是溝通陝北、西北與晉南之間的一個大碼頭;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投入重兵爭奪吳王古渡,企圖以此為突破口,打通直入陝北的通道……

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吳王古渡,歷經多少興衰,如今依舊常在。

蒲津渡 (永濟市西)

說起蒲津古渡,就不能不說到那幾尊鐵牛與一座浮橋。

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這裡的黃河渡口就架起了一座浮橋。作為秦晉要衝,兵家重地,歷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橋。

黃河之水不可測,以築鐵牛建浮橋。

一座浮橋,不知踏過了多少千軍萬馬,又不知見證了多少烽火戰亂,歷經千年而不朽。

直至清代因黃河逐漸向西改道,蒲津渡徹底廢棄。

風陵渡 (運城市芮城縣西南)

風陵渡,黃河拐角的地方,是秦晉豫交匯之交通要塞。

自古以來,風陵渡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之地。

金庸筆下的《神雕俠侶》中,郭襄在風陵渡初遇楊過,一見鍾情,用一生守住了這份相思。正所謂:“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

大禹渡 (運城市芮城縣東南)

從古至今,萬里黃河兩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僅此一處。

大禹渡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古渡口和商賈雲集之地,歷史悠久,人文富集,流傳有許許多多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與動人故事。

而今,這裡是一處融合黃河根祖文化、佛教觀音文化、大禹治水文化和現代水利文化為一體的黃河風景遊覽區。

茅津渡 (運城市平陸縣茅津村)

茅津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

茅津渡設渡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向來為運城鹽運航道。

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

據載,黃河渡口開發最早的地方,

莫過於三門峽、風陵渡、蒲津渡一線的晉南古渡。

早在春秋時期,這條水道就有“秦粟輸晉,泛舟之役”的記載。

如果各位去到晉南的話,一定不要忘記。

美麗的黃河古渡口,等著你。

此地處中陽、石樓及陝西清澗三縣之間,故又名三交。

當年紅軍東征于此強渡黃河,戰鬥激烈,拉開了北上抗日的序幕;

周恩來曾蒞臨此地,親自指導建立了山西第一個紅色政權;

劉志丹將軍在三交戰役中血灑疆場,英魂長眠於此……

這是一個血染的紅色渡口。

軍渡渡口(呂梁市柳林縣)

晉陝峽谷中段歷史悠久、較為重要的渡口。

宋太宗趙光義遠征太原時,大軍曾自此東渡黃河;

明武宗巡幸延、綏後,從這裡東渡返歸。

軍渡歷來是華北與西北交通咽喉,抗日戰爭時期有陝甘寧邊區東大門“巨鎖”之稱。

孟門渡(呂梁市柳林縣)

古孟門縣是陝北與晉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跨河轄今陝西吳堡縣長達近千年,是重要的黃河渡口。

北朝時設有孟門津;

隋唐時期孟門是河西綏州與河東石州的交通要衝;

明清時期是晉商水旱碼頭;

至今仍是兩岸附近百姓來往的主要路徑。

禹門渡 (河津市西北)

禹門,又名龍門,故也稱龍門古渡,相傳為夏禹所鑿。

禹門古渡自古為晉陝交通要隘,乃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時期,秦晉韓城大戰,秦從禹門東渡擊晉,虜晉惠公;唐高祖李淵曾從禹門渡黃河取關中;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東渡直搗幽燕,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

吳王渡 (運城市臨猗縣吳王村)

吳王古渡由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所建。

秦末楚漢相爭,韓信大軍從吳王渡一帶渡河擊魏;

明清兩代,吳王渡上商賈往來,是溝通陝北、西北與晉南之間的一個大碼頭;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投入重兵爭奪吳王古渡,企圖以此為突破口,打通直入陝北的通道……

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吳王古渡,歷經多少興衰,如今依舊常在。

蒲津渡 (永濟市西)

說起蒲津古渡,就不能不說到那幾尊鐵牛與一座浮橋。

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這裡的黃河渡口就架起了一座浮橋。作為秦晉要衝,兵家重地,歷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橋。

黃河之水不可測,以築鐵牛建浮橋。

一座浮橋,不知踏過了多少千軍萬馬,又不知見證了多少烽火戰亂,歷經千年而不朽。

直至清代因黃河逐漸向西改道,蒲津渡徹底廢棄。

風陵渡 (運城市芮城縣西南)

風陵渡,黃河拐角的地方,是秦晉豫交匯之交通要塞。

自古以來,風陵渡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之地。

金庸筆下的《神雕俠侶》中,郭襄在風陵渡初遇楊過,一見鍾情,用一生守住了這份相思。正所謂:“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

大禹渡 (運城市芮城縣東南)

從古至今,萬里黃河兩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僅此一處。

大禹渡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古渡口和商賈雲集之地,歷史悠久,人文富集,流傳有許許多多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與動人故事。

而今,這裡是一處融合黃河根祖文化、佛教觀音文化、大禹治水文化和現代水利文化為一體的黃河風景遊覽區。

茅津渡 (運城市平陸縣茅津村)

茅津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

茅津渡設渡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向來為運城鹽運航道。

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

據載,黃河渡口開發最早的地方,

莫過於三門峽、風陵渡、蒲津渡一線的晉南古渡。

早在春秋時期,這條水道就有“秦粟輸晉,泛舟之役”的記載。

如果各位去到晉南的話,一定不要忘記。

美麗的黃河古渡口,等著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