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光樹:紫砂是一把握在手中的鄉土情

在紫砂壺上鐫字刻畫, 如今好像成了紫砂壺收藏的一件大宗。

當然, 刻陶不是今天才有, 明清便已普遍出現, 與文人書畫家參與紫砂設計有關。

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 可以被認為是此道的宗師。 當年正是在他的大力宣導下, 壺身一面鐫刻壺銘, 另一面刻畫繪畫, 幾乎成為定式。 清末民國時, 刻陶成為一種職業, 出現了一些名頭大的刻壺高手。

而時至今日,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嘗試投身到紫砂的創作中,

正在打破著制壺人與畫家、篆刻家兩人或三人共同完成作品的局面。

楊光樹, 1974年生, 著名陶藝家。 原籍安徽滁州, 自幼受家庭薰陶學習繪畫, 後考入安徽藝術學院學習油畫。 而學習西方繪畫技巧與理論的特殊過程, 正是宜興紫砂藝人所缺少不能接觸的, 在1996年時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壺製作與陶刻, 當時就已經小有名氣。

有時候一個人真正的精神故鄉, 未必是他的籍貫, 也未必是他生長的地方, 而是讓他覺得前世今生心有歸屬的一個所在。

90年代, 楊光樹開始喜歡紫砂壺。

那個時候在喝茶時看到壺的時候, 用《牡丹亭》裡的話來講就是“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楊光樹所理解的一把好壺, 是能夠將品茶之人帶入到一個更愜意的世界, 雖然只是一壺茶的短暫卻是能溫暖心靈的一整天。

可能因為是安徽人的緣故,

對民居、小巷的感覺楊光樹要比一般人理解更多一些, 他的家鄉滁州, 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 既有江南美景, 又有淮左秀色, 有名山、名亭、古關、古寺、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不計其數。

“我愛紫砂, 愛我的故鄉”, 在越來越城市化的進程中, 中國樸素的事物正在慢慢消失,楊光樹想用珍貴的紫砂,來表現那種人們兒時記憶的鄉土情懷,或者一壺茶的時間,足以放鬆下來心情。

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個風格。紫砂壺也多以鄉土民居、自然趣物為題材。從中國的寫意山水畫到雨巷人物系列,都充分體現出楊光樹的繪畫功底。將中國畫的那種意境與西方繪畫技巧和諧統一,巧妙的解決了非平面創作的巨大難題,他的壺在業界獨樹一幟,用紫砂的質樸和自己的情感,上演著一輪輪新的意趣妙象。

楊光樹在學習了西方繪畫的透視立體感之後,以刻刀代筆,在圓潤的紫砂壺上先後嘗試創作出鄉土情系列經典作品,讓人如身臨其境之感,入畫之感非常強烈。

他的作品既繼承傳統,又具創新。在創作實踐中,十分注重線與型的結合,神與氣的表現,內涵與外延的有效融洽,其作品形象豐富,回味無窮。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評中獲獎,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深受喜壺愛好者的喜愛。

他以篆刻家的不俗刀法,在紫砂上揮灑,流暢和清新。手上的電石雷光之刀,變得輕柔委婉,仿佛是在與紫砂耳鬢廝磨,喃喃細語。

中國樸素的事物正在慢慢消失,楊光樹想用珍貴的紫砂,來表現那種人們兒時記憶的鄉土情懷,或者一壺茶的時間,足以放鬆下來心情。

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個風格。紫砂壺也多以鄉土民居、自然趣物為題材。從中國的寫意山水畫到雨巷人物系列,都充分體現出楊光樹的繪畫功底。將中國畫的那種意境與西方繪畫技巧和諧統一,巧妙的解決了非平面創作的巨大難題,他的壺在業界獨樹一幟,用紫砂的質樸和自己的情感,上演著一輪輪新的意趣妙象。

楊光樹在學習了西方繪畫的透視立體感之後,以刻刀代筆,在圓潤的紫砂壺上先後嘗試創作出鄉土情系列經典作品,讓人如身臨其境之感,入畫之感非常強烈。

他的作品既繼承傳統,又具創新。在創作實踐中,十分注重線與型的結合,神與氣的表現,內涵與外延的有效融洽,其作品形象豐富,回味無窮。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評中獲獎,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深受喜壺愛好者的喜愛。

他以篆刻家的不俗刀法,在紫砂上揮灑,流暢和清新。手上的電石雷光之刀,變得輕柔委婉,仿佛是在與紫砂耳鬢廝磨,喃喃細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