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坡故事67:宴罷新太守,親自指揮捕蝗,對新法大為不滿

時值1074年的中秋節, 楊繪正式到任杭州。 十七日, 天竺山有人送來桂花, 蘇軾借花獻佛分贈楊繪, 並賦詩一首。

太守初來乍到, 作為副手的蘇軾自然免不了為他接風洗塵。

席上觥籌交錯, 名妓作陪, 自是暢快非凡。 感性的蘇軾又忍不住大發感慨, 填了一首詞: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分攜如昨。 人生到處萍飄泊。 偶然相聚還離索。 多病多愁, 須信從來錯。

尊前一笑休辭卻。 天涯同是傷淪落。 故山猶負平生約。 西望峨嵋, 長羨歸飛鶴。

放下酒杯, 杭州的公務已是迫在眉睫, 賑災的事情剛剛結束, 蝗災又接踵而至。 眼下正是收穫的季節, 一旦處理不好, 很有可能造成再一次的饑荒。

楊素剛到任, 屬下都沒認清, 總不能讓他立即奔赴前線吧, 副手蘇軾只好親上火線, 指揮捕蝗大計。 他接連走訪臨安、於潛二縣, 協調組織滅蝗。

目睹民眾的窘迫與慌亂, 蘇軾又一次燃起了對新法的不滿。

他認為, 青苗法的實施是與民爭利, 一些地方官員為了完成指標強行攤派, 在蝗災之際對農民是趁火打劫。

但是, 青苗法已經成為國家法令, 自己身為地方官員, 不僅不能革除弊病, 就連公開批評都會招致災禍, 他只好在詩裡和弟弟蘇轍大吐苦水:

《捕蝗至浮雲嶺, 山行疲苶, 有懷子由弟二首》其一

西來煙障塞空虛, 灑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 老身窮苦自招渠。

無人可訴烏銜肉, 憶弟難憑犬附書。

自笑迂疏皆此類, 區區猶欲理蝗餘。

此詩首聯是描寫蝗災的嚴重情況, 像煙霧一樣鋪天蓋地, 比秋雨還迅猛、密集。 頷聯是蘇軾痛斥不法官吏隱瞞災情, 也是他的譏諷, 既然新法一切皆好, 那這蝗災是我招來的咯。

頸聯通過兩個典故訴說捕蝗的艱苦,

愈加的思念親人和弟弟。 最後是蘇軾的自嘲, 雖然滿腔義憤、欲訴無門, 但還是要盡心盡責的做好蝗災善後事宜。

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詩, 卻在無意中成為譏評新法的證據, 也是烏台詩案的伏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