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當年魏國為啥不重用商鞅?還真不是為難他,而是因為一套制度

根據公開的文獻資料表明, 魏惠王出生於西元前400年, 商鞅出生於西元前395年, 他們基本屬於同一年齡層, 雖然分屬不同的世界。

針對魏惠王不知收斂的狂妄, 在群策群力予以阻擊的過程中, 就有一記重拳來自商鞅, 秦國收復了軍事要地——西河, 並且大踏步向魏國腹地推進, 一度佔領魏國故都安邑, 陷魏惠王於背腹受敵之險境。 這樣厲害的商鞅, 卻曾是魏惠王相當不看好的人。 在魏國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的公叔痤, 死前警告過魏惠王, 要小心同樣是年輕氣盛的商鞅。 當著快斷氣的公叔痤的面, 魏惠王不好說什麼, 一轉身, 實在忍不住了, 便對扈從人員說:

公叔病甚, 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 豈不悖哉!

“悖”的本義是:違反, 違背。 這裡的意思是作為引申義的荒謬。 根據這個分析, 魏惠王的話可作如下翻譯:

公叔病得不輕, 可憐啊!他要寡人舉國聽從公孫鞅(即商鞅),

豈不是很荒謬!

《史記》在敘述這個故事時頗富文學色彩, 有劇情, 有衝突, 有曲折。 公叔痤先是公而忘私, 給了魏惠王以極腑肺的建議, 而後頗人情味地告訴商鞅, 趕快跑否則不妙。 面對公叔痤遺囑似的坦誠, 商鞅笑不出來: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

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大王既不聽您的話任用我, 又安肯聽您的話而殺我呢?

司馬遷的《史記》似乎在指責魏惠王有眼無珠, 不識人間真英雄, 結果吃了巨虧。 實際上, 依我的觀察, 在魏國當時的大環境下, 魏惠王確實沒辦法開口用他, 因為這明顯違反獎勵軍功這一國策:

魏文侯、武侯時期, 有《憲令》行世。 魏國“從憲令行之時, 有功者必賞, 有罪者必誅, 強匡天下, 威行四鄰”。 魏惠王時又有《大府之憲》, 分篇名編纂, 收藏於大府之中[1]。

商鞅的“噩夢”是碰到了當時極具戰略眼光的制度性建設, 魏文侯草創, 魏武侯擲地有聲地推進, 到了魏惠王手上, 秉承遺澤, 權衡輕重, 無功自然不得封賞。 而他千里條條從衛國跑到魏國謀求發展, 一心想地是劍走偏鋒, 意外地崛起, 猛然地出人頭地, 就如錐置囊中一樣。 不曾想公叔痤的推薦竟如泥牛入海, 這讓他大失所望。 擺在面前的只有二條路, 要麼老老實實從具體工作做起, 要麼回老家種地去, 此外別無捷徑可尋。 雖然, 從他的話中大體可以推測出,

商鞅一時半會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畢竟在當時的視野裡, 還沒有哪個國家能跨越魏國給他提供更合適的舞臺, 除非出現意外。

本文作者為“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特邀作者:嵩陽雲樹, 歡迎大家關注他的新書

能夠兌現的法律:你所不知道的秦帝國 ¥28.8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