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甘肅林區白河村脫貧之艱:被“騙”進村媳婦熬成婆

兩日來, 一場春雨將高海拔地區的白河村變得雲霧繚繞。 馮志軍 攝

中新網甘肅清水5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快結婚的時候, 他騙我說很快會在城鎮裡買房,

搬離這個窮山溝……”44歲的王銀花向中新網記者講述20多年前出嫁時的往事時, 忍不住笑出聲來。 去年, 她也成為了兒媳婦的婆婆, 但一家人依然住在幾十年前的院落裡。

回憶起白河村20多年來的變遷, 王銀花的臉上流露出歷歷在目的貧困折磨和“轉危為安”後的慶倖。 她說, 當時從條件不錯的鎮子剛嫁到這裡的時候, 眼前的貧苦讓她感到絕望:村裡沒有電, 沒有路, 但這裡生活又多靠採摘一些林區的“山貨”去鎮子上賣, 十幾公里山路, 一個青壯男子往返尚需一整天。

農戶院子中的陳舊土坯房和新的磚瓦房, 對比襯托著當地脫貧的點滴故事。 馮志軍 攝

白河村距離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約12.5公里, 地域面積40平方公里, 有耕地面積1461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692.6畝), 林地面積1150畝, 草原面積1200畝, 平均海拔高度1700米左右。 這裡年平均氣溫10℃左右, 年降雨量560毫米, 屬典型的高寒陰濕林緣山區。

全村轄5個自然村112戶513人, 2013年底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戶285人, 貧困發生率為56%;2015年脫貧6戶38人,

2016年脫貧13戶60人, 2016年底有貧困人口40戶186人, 貧困發生率為37%。

通向山外的路修通了, 一家農戶近日買了一輛汽車, 準備跑運輸。 馮志軍 攝

根據長期在此駐點聯繫扶貧的甘肅省委政策研究室分析, 脫貧任務重, 脫貧基礎不穩固, 脫貧退出短板多, 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是這裡的“脫貧短板”。

人多地少, 並以山地居多, 每畝地每年最好收成是100公斤小麥, 這尚不足一個成年人半年的口糧……和貧困抗爭了十多年的白河村前任村支書李銀才對當地的貧困狀態和脫貧之路有“一本賬”。

“在我小時候, 全村大多農戶吃了上頓沒下頓, 一件棉衣掏了棉花夏天穿, 冬天再填上棉花禦寒, 這在全村很常見。 ”李銀才告訴中新網記者, 即使這種情況, 仍比他的父輩口中講述的“一家人窩在炕上沒有衣服, 靠蓋樹葉子保暖”要強得多。

“尤其是近年來, 白河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大為改善, 拉近了與城市的距離, 但脫貧致富主要還是靠外出務工。 ”李銀才表示, 長期困擾這裡的基本溫飽難題目前已基本解決,

但仍缺少讓村民未來更好發展的環境, 一些有手藝的年輕人外出後也幹出了些“名堂”。

近年來, 甘肅省委政策研究室傾心竭力幫助白河村解決道路、住房、飲水、陣地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難題, 使該村基礎條件明顯改善、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水準顯著提高、脫貧基礎進一步夯實。 但對照村退出20項和戶脫貧11項指標, 仍然存在諸多短板和問題。

白河村河谷中難得的一片開闊地上,正在為深山中的幾戶易地搬遷的貧困戶建房。 馮志軍 攝

同時,基於白河村屬高寒陰濕林緣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條件差,該村貧困民眾靠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希望渺茫,況且縣財政資金有限,尚需要各級政府給予該村專案傾斜和資金扶持。

眼瞅著硬化的水泥路通道了自家門口,寬頻網路也開始前期摸底調查,不時會有遊人駕車遊玩,從新媳婦兒熬成婆婆的王銀花反倒不急著“回城”。她說,路修好了,山外來的人越來越多,政府也在規劃發展旅遊,她想順勢辦一家農家樂,近期一直在打聽、留意相關的政策和消息。(完)

白河村河谷中難得的一片開闊地上,正在為深山中的幾戶易地搬遷的貧困戶建房。 馮志軍 攝

同時,基於白河村屬高寒陰濕林緣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條件差,該村貧困民眾靠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希望渺茫,況且縣財政資金有限,尚需要各級政府給予該村專案傾斜和資金扶持。

眼瞅著硬化的水泥路通道了自家門口,寬頻網路也開始前期摸底調查,不時會有遊人駕車遊玩,從新媳婦兒熬成婆婆的王銀花反倒不急著“回城”。她說,路修好了,山外來的人越來越多,政府也在規劃發展旅遊,她想順勢辦一家農家樂,近期一直在打聽、留意相關的政策和消息。(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