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觀察〗跨國車企亟待重構競爭力

當“自主”成為中國汽車的主題詞, 過去撬開並引導中國大市場的跨國汽車向何處去?後合資時代如何重構競爭力?已經成為跨國車企在華所面臨的“新常態”。

◎《汽車人》記者 管巨集業

2017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 車市里的贏家和輸家正以戲劇化形式提前呈現。 一季度國內乘用車銷售594萬輛, 同比增長4.63%。 微增長背景下, 兩股力量此消彼長:一方面, 8個主流中國品牌車企銷售增幅高達46%;另一方面, 合資汽車企業增長僅為個位數, 倘若聯繫到法系車與韓系車二者同比跌幅高達30%, 合資車企的頹勢讓人意外。

是什麼導致了二者間巨大的差距?畢竟, 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 正是通過與跨國車企的合作, 合資企業成為車市的主導。 有人將之歸咎於中國經濟走弱, 也有人認為這是政府制定的帶有保護性質的政策干擾了市場運行。 記者認為, 根本原因在於, 快速變化的消費趨勢以及汽車業本身的基因再造,

從而導致車市激烈洗牌。

隨著運營成本不斷增長, 本土企業日漸崛起, 對跨國車企來說, 以往那種低成本、高回報、缺乏競爭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聚集了全世界幾乎所有汽車品牌的中國車市, 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重重壓力甚至是困境下, 跨國車企對中國汽車市場前景和自身定位間出現了偏差, 對市場激烈的消費變化趨勢出現了誤判。

就在幾年前, 中國消費者還將轎車作為社會身份的象徵, 但這一觀念已成為過往, 更多年青人偏愛設計出眾, 融合跨界、互聯與新能源的汽車。 這也正是過去兩年裡, 包括傳祺GS8、吉利博越、榮威RX5市場大熱的根本原因。 相形之下, 對於緊湊型跨界車市場機遇的“發現”, 跨國車企直到3年前才回過神來。

這也是為什麼, 過去一年多時間裡, 處於市場“夾心層”的法系車與韓系車銷量大跌的根本原因。 一季度, 韓系車在華同比跌幅高達40%。 有人將之歸咎於薩德效應, 筆者認為,

薩德效應或許是雪上加霜, 但這場寒流的根本原因在於, 傳統觀念上處於德系、日系之下的韓系和法系車, 難以在品牌層面上擺脫與自主品牌的近身廝殺。 一方面是中國品牌強勢崛起, 借助傳祺GS8、吉利博越、榮威RX5明星刹那品帶動, 中國品牌高端車型向上猛攻, 開始與韓系車、法系車貼身肉搏;另一方面, 來自豪華品牌非理性的競爭壓力, 主流合資品牌被迫下壓, 作為市場格局中最柔軟的一環, 韓系、法系車承受兩面圍攻, 市場頹勢也就在所難免。

並不是說德系與日系就可以高枕無憂, 實際上, 即使是豪華車近年來勢頭最猛的賓士, 也會對本土品牌的崛起動容。 北京梅賽德斯-賓士銷售公司CEO倪愷告訴筆者, “儘管中國自主品牌歷史不長, 但他們所展示出來的實力和潛力都不容小覷, 他們讓我見識到了中國自主品牌擁有的實力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 ”

毫無疑問, 自主品牌已成為中國汽車業最激動人心的話題, 也是任何一個跨國車企必須去正視的競爭對手。 當“自主”成為中國汽車的主題詞, 過去撬開並引導中國大市場的跨國汽車向何處去?後合資時代如何重構競爭力?已經成為跨國車企在華所面臨的“新常態”。

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跨國車企需要從自身定位、功能延伸以及內涵再造等多個維度出發,重構在華競爭的“新常態”。

廣汽祺智

前不久的上海車展上又傳來了一件“新鮮事”。廣汽三菱首發的新車竟然不是三菱品牌,而是廣汽集團研發的“祺智”。廣汽三菱表示,祺智將在其網路管道裡銷售,首開合資管道賣自主車的先河。倘若聯繫到之前長安汽車利用長安鈴木工廠代工,可以看出後合資時代裡跨國與本土此消彼長的變化。

對於這種變化趨勢,一汽-大眾總經理張丕傑曾指出,隨著一批大型合資企業紛紛續約完成,加之“中國製造2025”、“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國家、社會對製造業升級的殷切要求,中國汽車市場已正式進入“後合資時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汽車企業要以更深入的合作和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參與到國際汽車產業格局之中。在他看來,後合資時代裡,企業應當更加關注三方面的硬實力——提升獨立自主能力、完善產品品質、全面發展企業責任,他認為,這既是回應國家政策號召,更是推動中國汽車由大到強轉變的必由之路。

距離變革衝擊下,北京現代常務副總經理陳桂祥的認識同樣深刻。他告訴記者:合資品牌正遭遇全新的挑戰,市場已全面邁入後合資時代,包括北京現代在內的所有車企,必須要面對新的轉型。

新課題下陳桂祥認為,“後合資時代”的汽車企業必須從文化、屬性、研發、產品以及採購這五個維度進行本土化重構,淡化跨國汽車的外來屬性,全產業鏈多維度融入中國。

很顯然,儘管大眾與現代汽車在華市場情況迥異,品牌定位不同,但在突出品牌的當地語系化標識以及融入中國化特色上,二者認識趨同殊途同歸。這也正是“後合資時代”裡跨國車企在華的共同選擇。【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過去撬開並引導中國大市場的跨國汽車向何處去?後合資時代如何重構競爭力?已經成為跨國車企在華所面臨的“新常態”。

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跨國車企需要從自身定位、功能延伸以及內涵再造等多個維度出發,重構在華競爭的“新常態”。

廣汽祺智

前不久的上海車展上又傳來了一件“新鮮事”。廣汽三菱首發的新車竟然不是三菱品牌,而是廣汽集團研發的“祺智”。廣汽三菱表示,祺智將在其網路管道裡銷售,首開合資管道賣自主車的先河。倘若聯繫到之前長安汽車利用長安鈴木工廠代工,可以看出後合資時代裡跨國與本土此消彼長的變化。

對於這種變化趨勢,一汽-大眾總經理張丕傑曾指出,隨著一批大型合資企業紛紛續約完成,加之“中國製造2025”、“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國家、社會對製造業升級的殷切要求,中國汽車市場已正式進入“後合資時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汽車企業要以更深入的合作和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參與到國際汽車產業格局之中。在他看來,後合資時代裡,企業應當更加關注三方面的硬實力——提升獨立自主能力、完善產品品質、全面發展企業責任,他認為,這既是回應國家政策號召,更是推動中國汽車由大到強轉變的必由之路。

距離變革衝擊下,北京現代常務副總經理陳桂祥的認識同樣深刻。他告訴記者:合資品牌正遭遇全新的挑戰,市場已全面邁入後合資時代,包括北京現代在內的所有車企,必須要面對新的轉型。

新課題下陳桂祥認為,“後合資時代”的汽車企業必須從文化、屬性、研發、產品以及採購這五個維度進行本土化重構,淡化跨國汽車的外來屬性,全產業鏈多維度融入中國。

很顯然,儘管大眾與現代汽車在華市場情況迥異,品牌定位不同,但在突出品牌的當地語系化標識以及融入中國化特色上,二者認識趨同殊途同歸。這也正是“後合資時代”裡跨國車企在華的共同選擇。【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