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慈禧專政47年是靠什麼穩定江山?

"美人心計"之慈禧:生下皇長子,輔政咸豐帝時自學成才

“頭在肩上的位置恰如其分, 使身材勻稱得恰到好處;手非常之美, 小而優雅, 有教養的樣子;面部勻稱而又構造準確, 大大的耳朵, 其上部分長得很好;精緻寬闊的前額上方烏黑的頭髮平伏地分成兩半;眉毛彎而細長;神采奕奕的黑眼睛十分整齊地嵌在臉上;鼻子高高的, 是中國人稱之為“鼻正”的那種, 寬寬地垂直於前額;上唇極為堅毅, 嘴較大, 但很美, 兩片靈活的紅唇在堅毅的白牙之上分開時, 會使她的笑產生一種罕見的魅力;下巴強健, 但並不過分堅毅、也無頑固的跡象。

要不是我知道她已年近69歲, 我會把她看成保養得好的40歲女性的。 比所有這些外貌上的特點更重要的, 是她看上去對自己的周圍有著濃厚的興趣, 又明顯的才智過人, 這造成了具有異乎尋常的魅力的人格特徵。 ”

1903年, 凱薩琳·卡爾, 一位美國的業餘畫家來到中國探望她的弟弟, 時任中國海關稅務司柯爾樂。 卻意外地經由美國公使夫人介紹, 而進入頤和園為慈禧畫像。 在長達9個月的時間裡, 她完成了4幅西太后的肖像, 在後來的回憶錄裡, 她真切地描述了自己所見到的慈禧的容貌特徵。

網路配圖

年近七旬的慈禧事實上已經掌控帝國大政近40年了, 1835年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的慈禧小名叫做杏貞。 她早年生涯因無史籍記載而有種種傳奇說法, 可以肯定的是她隨父到過江南, 家貧, 出入市井, 會唱江浙俚曲, 卻不識滿文, “國語”(即滿語)也講得很差。 咸豐元年(1961年), 她17歲, 入京選“秀女”, 被選中, 充宮女子, 在圓明園景觀之一“桐陰深處”服役。

使慈禧命運發生轉折的是她為皇帝生下了長子,

即封懿妃, 再進封懿貴妃, 成了皇帝的二等妾。 侍奉皇帝之余, 慈禧以其聰明才智竟在咸豐晚年輔理其政事中自學成才, 亦是百年不遇之人才。 1861年, 咸豐皇帝駕崩于熱河避暑山莊後, 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 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 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 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 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 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 慈禧皇太后對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 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 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 亦極為高壓嚴峻。

咸豐死後先後在位的三名皇帝, 同治、光緒和宣統, 沒有一個不是傀儡,

帝國的權力核心, 已被“辛酉政變”置換。 新的核心是史稱慈禧太后或西太后為首的集團。 這個咸豐帝的遺妾, 晉位“聖母皇太后”時, 年方26歲, 在宮廷歷練10年之後, 縱橫捭闔的本領越來越精。 沒有一個盟友不是她預設的清除物件。 慈安太后, 恭親王奕, 號稱清流的“翰林四諫”, 主辦“洋務”的湘淮軍頭, 支持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滿洲權貴, 講理學的蒙漢旗人大臣, 乃至她的妹夫醇親王奕等等, 無不邊利用邊挫抑, 乃至棄之若敝屣。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 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 慈禧的表現事實上可圈可點, 正是這個女人破除滿漢界限, 大力起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 開辦洋務,

造成“同治中興”的氣象;執政後期, 慈禧亦發佈新政詔書, 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 大量選派留學生, 開始憲政改革等舉措, 是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

現時論者批評慈禧的聲音多集中於其執政晚期的一些私心之舉。 批評者認為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像下, 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國際時局缺乏認識, 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

最顯著的事例莫過於花費鉅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60大壽, 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 據史料記載, 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 再未添加任何船隻。 1891年後, 又停購槍炮彈藥。 是以民間有“萬壽無疆, 普天同慶:三軍敗績, 割地求和。 ”的諷刺對聯。

慈禧之於清代,確乎系成敗於一身,以其敏銳之頭腦及靈活手腕,本可以創萬世之基業。但在政治之外,又回歸婦人面貌,確乎是慈禧之短。臨萬世之不遇變局,圖個人一時之安樂,慈禧之政治目光決定了清國的結局。

慈禧的最後傑作是“官制改革”。她至死與養子光緒作對。在臨死的床上,還指定光緒的接班人。豈知她與光緒陳屍大殿,不過三年,她的帝國便完蛋了。

締結《辛醜和約》後慈禧發佈“罪己詔”,詔中對列強的“寬大”處理表示感激:“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又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成為後世指責其賣國之名言。

直到她74歲死去,慈禧在帝國內部集權於一身,已長達47年,打破了中世紀中國所有女皇——如漢代呂後、唐代武則天等專權的歷史紀錄。相傳努爾哈赤征服滿洲各部,曾將葉赫部男丁殺光。其酋長臨死詛咒,“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

這吊詭的傳說未必真有其事。但人們仍津津樂道於此民間傳說,蓋因女子執權超越了中國固有之傳統,於是此類流言自然見風就長。

關於慈禧功過的評價,後世亦紛爭不已,雖然大多數持負面意見,但亦有力挺之人。美國女作家卡爾在其《清宮見聞雜記》中寫道:“同治登極時,國是紛亂如麻,國家實有累卵之危。然而經慈禧太后十二年之勵精圖治,措施適當。

自帝年十八,則內亂既平,外患未弭,生民復蘇,已漸睹中興之治,慈禧太后之功在清室,誠不可沒也。”臺灣學者陳致平也這樣評論道:“西太后做事,有時表現得明快而有魄力,也有她一套駕馭人才的本領。她垂簾之初,就命曾國藩為兩省節制,賦予征伐全權,以後削平天國,平定撚亂、回亂,重用曾、左、沈、李等人,以建設中興之業,都在她垂簾當政之時。當時滿漢大臣間的矛盾重重,她也能加以協調和操縱,對於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婦人來說,有些才能並不簡單。” 晚清大儒辜鴻銘盛讚慈禧:“我恐怕很難使那些對中國過去四十年歷史不熟悉的外國人懂得,在那四十年災難頻仍、動盪不寧的歲月裡,像皇太后這樣的國家掌舵之人該需要怎樣的政治家風範、膽略、堅忍不拔和治國之才。”

羅伯特·利斯頓在其《女統治者》一書中評論道:“像古代的克婁巴特拉一樣,註定了慈禧是一個腐朽王朝的最後一位偉大的統治者。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她為了她的國家,她的王位,她的人民和這個國家的文明傳統而戰,但是她失敗了,她最終認識到風向已經改變,但為時已經太晚。她一生做了許多錯事,並時常表現出沒有必要的殘忍無情。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她作為一個有膽量的統治者的重要地位。”

慈禧之於清代,確乎系成敗於一身,以其敏銳之頭腦及靈活手腕,本可以創萬世之基業。但在政治之外,又回歸婦人面貌,確乎是慈禧之短。臨萬世之不遇變局,圖個人一時之安樂,慈禧之政治目光決定了清國的結局。

慈禧的最後傑作是“官制改革”。她至死與養子光緒作對。在臨死的床上,還指定光緒的接班人。豈知她與光緒陳屍大殿,不過三年,她的帝國便完蛋了。

締結《辛醜和約》後慈禧發佈“罪己詔”,詔中對列強的“寬大”處理表示感激:“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又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成為後世指責其賣國之名言。

直到她74歲死去,慈禧在帝國內部集權於一身,已長達47年,打破了中世紀中國所有女皇——如漢代呂後、唐代武則天等專權的歷史紀錄。相傳努爾哈赤征服滿洲各部,曾將葉赫部男丁殺光。其酋長臨死詛咒,“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

這吊詭的傳說未必真有其事。但人們仍津津樂道於此民間傳說,蓋因女子執權超越了中國固有之傳統,於是此類流言自然見風就長。

關於慈禧功過的評價,後世亦紛爭不已,雖然大多數持負面意見,但亦有力挺之人。美國女作家卡爾在其《清宮見聞雜記》中寫道:“同治登極時,國是紛亂如麻,國家實有累卵之危。然而經慈禧太后十二年之勵精圖治,措施適當。

自帝年十八,則內亂既平,外患未弭,生民復蘇,已漸睹中興之治,慈禧太后之功在清室,誠不可沒也。”臺灣學者陳致平也這樣評論道:“西太后做事,有時表現得明快而有魄力,也有她一套駕馭人才的本領。她垂簾之初,就命曾國藩為兩省節制,賦予征伐全權,以後削平天國,平定撚亂、回亂,重用曾、左、沈、李等人,以建設中興之業,都在她垂簾當政之時。當時滿漢大臣間的矛盾重重,她也能加以協調和操縱,對於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婦人來說,有些才能並不簡單。” 晚清大儒辜鴻銘盛讚慈禧:“我恐怕很難使那些對中國過去四十年歷史不熟悉的外國人懂得,在那四十年災難頻仍、動盪不寧的歲月裡,像皇太后這樣的國家掌舵之人該需要怎樣的政治家風範、膽略、堅忍不拔和治國之才。”

羅伯特·利斯頓在其《女統治者》一書中評論道:“像古代的克婁巴特拉一樣,註定了慈禧是一個腐朽王朝的最後一位偉大的統治者。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她為了她的國家,她的王位,她的人民和這個國家的文明傳統而戰,但是她失敗了,她最終認識到風向已經改變,但為時已經太晚。她一生做了許多錯事,並時常表現出沒有必要的殘忍無情。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她作為一個有膽量的統治者的重要地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