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停黑還綠”:看文縣碧口鎮的綠色發展

甘肅農民網—新華社5月5日訊(記者 聶建江 屠國璽) 郭文平剛度過一個繁忙的小長假, 這位西部茶葉商人就又在家鄉碧口鎮實施一個電商眾籌扶貧項目。 他將通過網路説明151戶貧困戶銷售他們種植的綠茶, 參與眾籌的線民將被邀請到他的家鄉休閒觀光。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碧口鎮是我國目前為數不多的北方產茶區, 茶葉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農產品, 許多群眾靠此脫貧致富。

今年50歲的郭文平已經做了20年的傳統茶葉生意。 從當年大量購銷外地茶葉, 到如今通過網路把當地產的綠茶賣出去, 郭文平的生意見證了這個西部小鎮的發展之變。

碧口鎮有過輝煌的歷史, 是“北茶馬古道”所經之地, 明清時期是西北繁華的水陸碼頭。

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 碧口鎮成為了一個工業重鎮, 高耗能、高污染的矽礦企業多達10餘家, 這些企業沿河而置長達兩三公里。 矽鐵廠成為當地經濟的“龍頭”, 但也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破壞, 青山綠水被黑煙濃霧抹髒了臉, 許多當地群眾都有小鎮被籠罩在灰色粉塵當中的記憶。

“過去十來年, 我們開始‘停黑還綠’, 不能再讓污染破壞青山綠水, 給小鎮找一條發展新路。 ”碧口鎮黨委書記陳寶林說, 現在碧口鎮產業結構已經出現了大變化:下決心把高耗能礦產冶煉企業全部關停, 取而代之的是以綠色經濟為主導的新產業。

郭文平經銷的綠茶, 就是碧口鎮最重要的綠色新產業產品。

碧口一帶種茶, 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陸羽的《茶經》裡就有碧口李子壩一帶茶葉的記載。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 碧口就開始大面積種茶, 但由於茶葉品種問題, 直到本世紀初, 茶葉給當地群眾帶來的收入仍然非常有限。

2002年引進新品種“龍井43號”, 讓碧口茶葉擺脫了低品質的歷史, 加上啟動退耕還林工程, 當地茶葉生產步入快車道。 現在, 文縣綠茶在全國市場知名度大大提升, 當地出產的“明前茶”, 每公斤售價高達4000元以上。

目前文縣茶葉種植面積7.9萬餘畝, 其中投產茶園面積5.8萬畝。 13個貧困村的8000多戶農戶從中受益, 茶產業幫助當地許多群眾脫貧致富。

碧口鎮馬家山村村民康開峰告訴記者, 他家有28畝茶園, 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

茶園與青山吸引許多外出年輕人返鄉。 李揚、王有偉和楊瑞三個“90後”看著山裡流出來的泉水好, 他們合夥籌款加上貸款, 投資建設了一個飲用水廠。 水廠還聘用周邊的殘疾群眾進廠工作, 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就業。

種茶需要好環境。 文縣茶葉主要分佈在海拔600米到1560米之間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邊緣的山地之中, 生態環境好, 無污染。 碧口鎮水蒿坪村支書高清明說:“現在保護好青山綠水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 人人都成了護林員。 ”

如今的碧口, 山似翠屏, 水似碧玉, 天朗氣清, 風景如畫。 周圍的山坡上, 青瓦白牆的新房子零零散散, 四處分佈,

茶農在茶園裡勞作, 這一派田園風光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觀光, 以綠色為支撐的生態旅遊正成為碧口鎮的“首位產業”。 郭文平說, 在他電商眾籌扶貧過程中, 許多網友除了買茶, 更希望能來茶園感受綠色, 享受好環境。

“茶好, 生態好;生態好, 茶更好。 ”陳寶林說, “停黑還綠”之後, 碧口鎮通過綠色發展出現良性變化, 不僅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 也為群眾脫貧致富打開了“綠色”通道。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