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夏股市依然不紅火 投資者應如何“過冬”?

週五, 隨著繼銀行之後的又一大權重板塊巨頭券商股的沉淪, 紅盤再成泡影, 收市時紅盤個股僅696只。 這樣, 節後歸來的四個交易日, 大盤四連跌, 周線下跌1.64%。 如果不計週四和週五在收盤時分別發動石油與銀行拉抬指數的影響, 大盤的下跌幅度遠不只此。 至此, 已有超過千隻個股, 價格低於大盤在2016年1月份標誌性波段低點2638點的位置。 這從另一大板塊, 即創業板指數已能看出。 本周創業板指數下跌1.76%, 收於1818點, 早已跌破2016年年初的最低點, 距離2015年最低點1779點已不足40點。

本週五也進入到立夏的季節, 在傳統的5月,

有“五窮”的謔稱, 股市當前的表現, 似乎意味著今年這個火熱的夏季依然火不起來, 剛過去一周就有了“窮”的預兆, 反而像是寒冬的到來。 事實會是如何?投資者如何挺過這個“冬天”?

如果想要中國股市的行情如同歐美股市近月來迭創歷史新高, 那目前肯定是一個夢, 但對於未來也許不是夢。 從去年險資舉牌受監管起, 再到今年一系列的包括並購重組、借殼、高送轉、次新、雄安板塊等等炒作行為的監管, 我們已能嗅到市場的火藥味。 順藤摸瓜後, 監管層面終於延伸到金融領域。 作為經濟的命脈, 經濟要動金融必先行。 金融穩, 經濟穩;金融活, 經濟活。 所以, 既然監管的重拳已伸入金融領域, 那表明改革已進入到深水區。 反過來說,

當金融領域的問題得到了肅清, 那經濟才會真正走向穩、活和熱。 這樣, 中國股市, 與債市、期市、匯市, 甚至包括樓市一起, 也進入到了最後一跌。

我們先來看看金融中銀行保險證券三大板塊的表現。 2016年年初至11月末, 大盤所謂的“慢牛”, 很大層面是歸功於三大金融板塊的一路上行的。 但是, 進入2016年12月後, 三大板塊開始出現分化, 其中, 銀行板塊在2016年12月12日見頂, 此後在2017年3月末再創新高, 再之後出現了一路走低;保險板塊則在2016年12月1日見頂後, 2017年2月17日反抽但未創新高, 此後一路急跌, 至4月20日見底, 近兩周暴發出一波行情;券商板塊則在去年12月2日後頻創新低, 目前的位置處於2016年3月份的位置。

股市一般會提前於經濟運行與監管運行而動,

在經濟見底與監管動作出現之時加速下滑, 在經濟復蘇與監管行為升級時開始見底。 從上述運行情況來看, 我們發現, 問題最嚴重的是券商板塊, 在近年來, 關於券商方面出現的問題舉不勝舉, 至今仍是時時有新聞見諸於媒體, 所以說, 這個板塊的下滑還將持續。 而最有爭議的保險板塊, 正是在舉牌事件之後對一些諸如人事方面的東西已陸續水落石出, 這才有了4月20日後的率先見底。 餘下的是銀行, 4月20日起與保險板塊同樣有一波反抽, 但力度明顯不如保險, 致使此後馬上再回落, 直到今天, 在北京銀行(601169,股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等一路新低後, 才出現了強力反彈。 所以, 我認為, 銀行板塊的基本面在監管層面出現的利空而引發的下跌,
也即將水落石出, 漸近尾聲, 將會繼保險板塊後, 開始見底企穩而大反彈直至反轉。

股市穩, 從某方面來說也代表著金融穩;而大盤的慢牛, 則依靠的是金融板塊的企穩。 隨著券商板塊本週五開始進入到窒息般的最後一跌, 那麼它跟隨銀行板塊開始企穩的日子就不遠了。 金融板塊穩定了, 那代表著股市的穩定。 至於創業板指數, 目前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強監管意味著金融加速去杠杆, 流動性必將嚴重收縮, 此時, 由中小散戶與遊資情緒主導著的中小創, 在無追漲跟風潮的吸引下, 他們必然會跟風殺跌, 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與中小創本身的價值無關。 當金融股穩定, 大盤穩定後, 中小創同樣會再度進入中小投資者追漲的跟風潮時期,

從而又帶動著創業板指數的反撲性上漲。

綜上所述, 筆者認為, 正式進入夏季的下周, 股市已開始醞釀著反彈。 反彈的標誌是, 券商股加速下跌後開始企穩, 銀行保險股率先開始反彈。 此時, 中小創還會面臨一定的恐慌, 但這裡將是今年的最後一跌。 所要注意的是, 近期的持續性熱點還沒有形成, 監管層面所帶來的利空還未結束, 所以這裡會是一個反反復複磨底的過程。 做為大資金來說, 可以適當佈局金融股以待秋天的收穫;而中小投資者, 要充分認知當前市場的風險, 理解當前個股的巨幅波動, 從而操作起來要靈活, 倉位要有控制, 在此前提下, 可以適當參與超跌的一季報業績優質的次新股, 處於前沿的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股,以及低吸國家戰略性的雄安新區中小盤股與區域性國改概念股。

處於前沿的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股,以及低吸國家戰略性的雄安新區中小盤股與區域性國改概念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