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評判一個人是不是華夏之人的主要標準是什麼?

《尚書》曰:“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

中國的傳統裡, 所謂的“華夷之分”並不是以血統或其出生地來區分, 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中華正統文化以及道德的要求。

所以《詩經》說:“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是因為戎狄、荊舒不知君臣大義不符合中華倫理與道德, 所以才聲討之, 和戎狄、荊舒的血統與所在的區域無關。

否則孔子周遊列國時, 就不會到楚國(非中原)應昭王之聘;而秦穆公稱霸西戎, 孔子作《周書》的時候也不會將秦國納入。

唐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 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 則中國之。 ”意思是說究竟是不是中國人,

要看一個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中華文化。

現代有人把徹底西化的華裔稱為“Banana”(黃皮白骨), 把徹底西化的印地安裔稱為“Apple”(紅皮白骨)。 這當然帶有貶意, 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血統不是決定是否為我族類的標準, 思惟與行為才是。

後來華夷之說, 在晉宋偏安江南之後興起, 但卻不是用是否符合中華正統文化以及道德來作標準。 那是江北之人詆毀南人為“島夷”, 南人指北人為“索虜”, 就根本是流於互相謾駡了。

古代評判一個人是不是華夏之人的主要標準是什麼?

在古人眼裡, 一個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中華文化, 才是衡量他是不是中國人的標準。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一下哦, 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貢獻歷史類的好文章,

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