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後妃系列·高宗繼皇后

【簡介】

高宗繼皇后。 正黃旗滿洲原鑲藍旗滿洲那拉氏, 原任佐領納爾布之女。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生。 在雍正年間的選秀中被選為寶親王側福晉而入宮。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世宗崩逝, 皇四子寶親王即位, 是為高宗。 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 以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為正使, 內閣學士岱奇為副使, 冊封為嫻妃。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 詔晉貴妃。 乾隆十年十一月十七日, 以大學士史貽直為正使, 禮部右侍郎覺羅勒爾森為副使, 冊封為貴妃。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孝賢純皇后崩逝。 七月初一日,

詔晉皇貴妃, 攝六宮事。 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 以大學士來保為正使, 禮部尚書海望為副使, 冊封為皇貴妃, 攝六宮事。 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 以大學士公傅恒為正使, 大學士史貽直為副使, 冊立為皇后。 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時, 生皇十二子永璂。 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寅時, 生皇五女。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時, 生皇十三子永璟。 乾隆三十年正月隨高宗南巡, 閏二月十八日被送回京城。 五月初十日, 收繳寶冊。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未時崩逝, 年四十九歲。 以皇貴妃之禮殯葬, 葬于純惠皇貴妃園寢。

繼皇后的畫像多以被高宗下令銷毀或刪改 如圖中後妃面相 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修改的痕跡

【入宮背景】

納喇氏出身鑲藍旗滿洲, 根據其出身, 我們可以得知她應該是直接娶入的側福晉, 而不是從使女請封的。 以目前的資料來看, 雍正年間的八旗選秀, 在雍正五年進行過, 按照常規推算, 則雍正二年首選, 五年、八年、十一年分別選過。 但是另一方面,

根據檔案,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是在雍正十二年被冊封為側室福晉的, 納喇氏作為側福晉是晚於她的, 這也就證明這個選秀的時間可能還有變化。 比如說可能因為一些緣故, 雍正十一年未進行選秀, 延後到了雍正十二年等等。

總之, 以目前的資訊來看, 納喇氏可能是在雍正十二年春季的選秀時被選入宮中作為寶親王側福晉的, 可能也就比慧賢皇貴妃冊封的時間稍晚一點點。 但是高宗曾經在乾隆十五年上諭中提到, 繼皇后“自皇考時賜朕為側室妃, 二十餘年以來”, 以此推算, 納喇氏則是在雍正八年前後選秀入宮的, 這又與慧賢皇貴妃排在其前列相抵觸。 目前尚待進一步研究。

清代皇帝經常為皇子選一些八旗秀女出身的名門之女作為側室福晉,

這點我們在仁宗孝和睿皇后一篇中有過詳細介紹。 這種側室福晉一般有著相當高的地位, 這也是後來納喇氏可以成為繼皇后的緣故之一。

《星源集慶》中的繼皇后

【姓氏問題】

納喇氏的出身十分明確, 但是在用詞上有些問題。

《清史稿》以及一些檔案都記錄納喇氏出身“烏喇納喇氏”, 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則明確記載納喇氏出身“輝發納喇氏”。 這裡簡述一下二者的關係。

納喇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 在唐代末年就有了這個氏族的記錄。 後來這個氏族逐步發展, 到了明代形成了海西四大部, 因為四大部的部長都姓納喇氏, 所以也被稱為“納喇四部”。 這四部根據地域不同, 稱之為葉赫、哈達、烏拉、輝發。

在傳統上來講, 納喇四部是一個整體, 都是由“納喇氏”掌控的, 應該屬於一家子。 但是實際上, 這四支“納喇氏”裡面, 有兩支是“贗品”。

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說法, 四部之中形成最早的是烏拉部, 部長姓納喇氏, 後來烏拉部裡有一些旁支遷徙到了哈達地方, 部長是烏拉部納喇氏的旁支。為了區分部落,所以分別稱呼這兩支納喇氏為烏拉納喇和哈達納喇。同時,還引申出了很多小部落,比如說有個地方叫“張”,這個地方的小部落,部長也是納喇氏,他們就叫張納喇。

後來,有一個蒙古人,叫星根達爾漢,原姓土默特氏,帶領自己的人馬滅掉了“張”地方的納喇氏部落。但是他們發現,當地部落有把“納喇氏”視為首領的習慣,於是他們雖然滅掉了“張”地方的納喇氏,卻繼承了他們的姓氏,改姓了納喇氏。後來這支“土默特-納喇氏”率領部落遷徙到了葉赫地方,就形成了葉赫國主的葉赫納喇氏。

同樣的,原來黑龍江女真尼馬察部有一支姓益克得裡氏的人,首領是一對兄弟,叫昂古裡和星古力,他們兄弟二人帶著族人遷到了“張”這個地方。當地有個大的部主,叫噶揚噶土墨圖,姓納喇氏,昂古裡和星古力受到了他的幫助,所以宰七牛祭天,跟隨噶揚噶土墨圖,改姓納喇氏。後來星古力的後裔征服了輝發地區的諸部,建國號輝發,即是輝發納喇氏的由來。

所以說,四支“納喇氏”,雖然只有兩支是血統上真正的“納喇氏”,但是他們都標榜著自己是“納喇氏”的真正後裔,換而言之,也就都標榜著自己是納喇氏最早的部落——“烏拉”所出身的納喇氏。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繼皇后出身輝發國納喇氏,卻要一直自稱為“烏拉納喇氏”。其實這種“攀附”,在清代旗人社會中也並不罕見。如覺羅氏,有愛新覺羅氏、伊爾根覺羅氏、西林覺羅氏、舒舒覺羅氏、嘉木湖覺羅氏等等分支,其中除了愛新覺羅氏為皇族之外,屬伊爾根覺羅氏人口最多,故而在清代檔冊或者傳記中,舒舒覺羅氏、嘉木湖覺羅氏等後裔,經常有被寫作或者自稱為伊爾根覺羅氏的情況。這裡也可以看出清代滿洲旗人姓氏複雜的一面。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內莽科一支

【家族背景】

高宗繼皇后出身輝發納喇氏,而且是輝發國主系的輝發納喇氏。繼皇后的高祖父莽科,是輝發國貝勒王吉砮的孫子,與末代輝發貝勒拜音達裡同輩。莽科帶領兄弟和族人入旗,被分在鑲藍旗滿洲,有兩個世管佐領。莽科之孫羅和,承襲世管佐領,仕至副都統,羅和至少有兩個兒子,一子羅多,一子訥爾布,訥爾布即是高宗繼皇后之父。

繼皇后的家世,如果單從品級來看,並不太起眼,其祖父擔任過副都統,伯父則擔任過護軍參領,雖然算得上是高級官僚,但是跟尚書、都統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清初的滿洲社會中,尤其注重“世管佐領”的存在,另外還要看“世爵世職”。“世爵世職”,一般代表著一個家族在清代立國過程中的功績,而“世管佐領”,則代表著一個家族在女真社會中的傳統地位。這是因為但凡是擁有“世管佐領”的人家,大多數都是出自傳統女真的“部長”階級,正因為原本在女真部落中有相當之地位,才能在入旗時獲得世管的佐領。

這種推崇“部長”的思維,距離入關時代越近,越為明顯。如康熙朝,聖祖康熙帝在選擇皇后的時候,選擇了重臣索尼的孫女,而鼇拜則不認同,希望立遏必隆之女為後。當時鼇拜曾經說道,“若將噶布喇之女立為皇后,必動刀槍。滿洲下人之女,豈有立皇后之理?”索尼是當時的重臣,封爵一等伯,任內大臣、內務府大臣、議政大臣,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品級”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索尼出身赫舍裡氏,其祖先不過是“海西部人”,並非出自“部長”、“路長”家族,而遏必隆出身的鈕祜祿氏,則是英額地方的路長,從這一點上是優於索尼家族的,這裡也可以看出,單從品級來看門第,並不是特別恰當。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繼皇后的出身就特別高。其家族雖然出身輝發部長後裔,但是遠不如其近親鑲紅旗的通貴家門第高(通貴也是王吉砮之孫,其支有世管佐領和世爵傳承),還只是在旗人中等世家的範疇之內。而且對比她所侍奉的嫡妻孝賢純皇后,孝賢純皇后出身的檀都一支沙濟富察氏,同樣是沙濟城路長出身(路長略低於部長),擁有世管佐領,另外還擁有世爵世職,同時還是當時的名宦重臣,所以繼皇后的身世雖然高於大多數侍妾,卻還是不及孝賢純皇后等位。

圖為繼皇后家族譜系略圖

【家庭情況】

高宗繼皇后的祖父羅和至少有兩個兒子,年紀大的叫羅多,在右衛任副都統,年紀小的即是繼皇后的父親訥爾布,承襲了世管佐領。繼皇后父親是訥爾布,母親則是訥爾布的嫡妻郎佳氏,有一位兄弟,叫訥禮,還有一位侄子叫訥蘇肯。根據記載,繼皇后的父親訥爾布,在繼皇后得封皇后之前已經故去。而繼皇后的母親郎佳氏,則是在乾隆二十二年故去的,當時正好是繼皇后春風得意的時候。

在繼皇后被晉封為皇貴妃,實際上即是準備升為皇后之後,其家族也從鑲藍旗滿洲被抬到了正黃旗滿洲,後來其家族還獲得了承恩侯的爵位。但是隨著後來繼皇后的失寵,這些恩榮也瞬間失去,抬旗的佐領也被勒令返回原旗,順帶連世管佐領的身份也剝奪了,兩個世管佐領都在乾隆三十一年被改為公中佐領,繼皇后的本家也就徹底沒落了。

【封號釋義】

高宗繼皇后的封號為“嫻”,根據內務府《鴻稱通用》裡的記載,“嫻”的滿文為“elehun”。意為“恬然的”、“泰然的”、“恬靜的”。這樣來看,高宗繼皇后給高宗的印象有可能是比較大氣、穩重的。

【入宮後的生活】

高宗繼皇后在雍正中後期入宮,作為直接娶入的側福晉,應該是受到了相當的尊重,但是似乎並不是十分受寵。在乾隆二年的潛邸妻妾冊封中,位分低於同樣作為側福晉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而與民籍漢女出身,生育了皇三子的妾室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一樣得到了妃位。

乾隆十年正月,慧賢皇貴妃生前晉封為皇貴妃之時,作為嫻妃的繼皇后,也隨同其他主要主位一起晉封,絲毫體現不出特殊性,而且一直未能有生育。這裡也可以看出高宗繼皇后雖然地位較高,但是並不怎麼受寵。

到了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崩逝,當時後宮之中位分最高者,是同樣作為貴妃的繼皇后納喇氏和純惠皇貴妃蘇佳氏。這種情況就略顯“尷尬”了。按照高宗自己的喜好來講,純惠皇貴妃蘇佳氏,在此之前曾經與高宗生育了二子一女,大概是比較受寵的。但是純惠皇貴妃出身江南民籍,其家族在乾隆四年才入旗,一旦純惠皇貴妃成為皇后,其家世必定被世間所熟知,清宮以江南民籍漢人之女充入宮廷之事,也必將暴露,所以是無法選擇純惠皇貴妃的。故而,只能讓繼皇后成為繼後,或者再重新進行選秀。

最終,出身世家的納喇氏成為了繼皇后。究其原因,納喇氏可能雖然並不被高宗所寵愛,但是從高宗的形容,“持躬淑慎,禮教夙嫻,暨乎綜理內政。恩洽彤闈,用克仰副皇太后端莊惠下之懿訓,允足母儀天下。”大概繼皇后當時表現的性格還比較溫婉、知禮,特別是受到了孝聖憲皇后的喜愛,而且正如高宗自己所說,的確“位次相當”,故而得以成為繼皇后。

在被冊立為繼皇后之後,納喇氏與高宗的關係似乎也發生了進一步的發展。在乾隆十五年冊立之後,繼皇后納喇氏分別在乾隆十七年、十八年和二十年生育了二子一女,這應該標明著高宗和繼皇后關係的深入。但是,根據後世研究認為,高宗有著明顯的“嫡子”心態,在孝賢純皇后在世時,便特別注重生育嫡子,希望將大位穿與嫡室所出之子。而參考納喇氏在繼為皇后前後的情況,似乎很容易認為繼皇后與高宗的這種關係的深入,是基於高宗的“嫡子”心態。更何況,高宗後來的上諭之中,曾經提及過繼皇后“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說明繼皇后在冊立為皇后,並與高宗生育了幾個子女之後,關係逐漸發生了複雜的變化。

【急轉直下】

根據已知的記載,乾隆三十年正月,繼皇后納喇氏陪伴高宗和孝聖憲皇后開始南巡。二月初十日是繼皇后納喇氏的生辰,在途中高宗還為其過了千秋節。閏二月十八日,這一天高宗等人在杭州,早膳時高宗與繼皇后尚有互動,而在晚膳時,繼皇后已經不在高宗身邊,而是由福隆安護送回京了。

在杭州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很多人都關心的話題。高宗後來雖然在上諭中說,“去歲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但其實當時知悉此事的人恐怕並不多。根據後來高宗的描述,“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十餘年之後的乾隆四十三年,高宗再次提及此事,說得更具體了,其提到繼皇后納喇氏“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個別學者認為時隔十餘年,高宗所說並不可信,並且認為僅僅是“剃髮”一事,不值得大動肝火。這種說法顯然有些想當然。

目前存留的宮廷檔案中,有作為繼皇后當時最重要的本家血親,繼皇后的侄子副都統訥蘇肯,在遭遇繼皇后納喇氏杭州事件之後的奏摺,即使在乾隆三十年當年。

其中說道,作為繼皇后的侄子訥蘇肯,接到上諭密信的時候,是在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日。當時,他所收到的,是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三日的由高宗行轅發出的密信上諭。在這份密信上諭中,高宗說道:“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駕臨杭州,正欲返回,于啟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發。身為皇后,所行如此,著實不像話。”(原檔為滿文,此為翻譯版本)由此可見,作為繼皇后納喇氏的本家,得知的資訊,依然是後來高宗在上諭中提到的“自行翦發、意欲出家”。

翦發和剃髮,很多人無法分清。所謂剃髮,指的是日常理髮,清代旗人男性因為要留辮子,所以需要經常“理髮”。在主人、尊長或者國家有喪事之時,通常要求“百日內不剃髮”,指的即是在喪期一百天之內,不能進行“理髮”。而所謂翦發,在官書中又寫作“截發”、“剪髮”,在滿洲舊俗中,主人或者尊長去世時,作為屬下或者晚輩的男性或者女性,要截發表示惋惜。如世祖順治帝崩逝,官書便記載,“聖祖仁皇帝截髮辮,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固倫公主、和碩福晉以下宗女,佐領、三等侍衛命婦以上,皆成服。男摘冠纓,截髮辮,女去首飾,剪髮。”正如高宗所言,“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宗怒斥皇后“于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即使因為作為皇后,只有在皇太后崩逝時方需要翦發,所以這個行為是相當嚴重的。

在高宗看來,繼皇后納喇氏這種行為,顯然是“不正常”的,故而他說道,皇后“性忽改常”,“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托詞,而實際上則不然。在現代社會中,“精神病”似乎已經比較罕見,但是在清代檔案中,則並不如此。無論是清代皇族還是世家子女,或是普通旗人兵丁,亦或是內省漢民,都經常有“瘋疾”的記錄。如《玉牒》中,很多記錄“因病走失”,經常即是瘋疾的影響。在舊社會,生活壓力較大,人們知識水準又達不到比較高的標準,故而遇到事件刺激,經常會引發瘋疾。故而,繼皇后納喇氏是否因一些事故而引發瘋疾,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

【身後事】

從杭州被送回京城的繼皇后納喇氏,其份例等暫時依然如舊。等到四月底,高宗一行人從南方回京之後,則開始削減繼皇后納喇氏的份例。五月十四日,高宗讓人收繳了繼皇后納喇氏的四份寶冊,並且聯手下宮女也逐步削減。到了七月,繼皇后納喇氏手下已經只剩下了兩名宮女,最終在第二年的七月十四日未時病逝。

當時正在承德避暑的高宗知道之後,提出繼皇后納喇氏“病久奄逝。仍存其名號,照皇貴妃喪儀,交內務府辦理。”並且明確指出,這種行為“已屬朕格外優恩。”對於汲汲營造“模範第一家庭”的高宗而言,繼皇后納喇氏顯然是他不想再多提的存在。

最終,繼皇后納喇氏的喪儀是遠遜于皇貴妃的成例,葬在了純惠皇貴妃園寢內,成為了清代皇后的一個特例。

部長是烏拉部納喇氏的旁支。為了區分部落,所以分別稱呼這兩支納喇氏為烏拉納喇和哈達納喇。同時,還引申出了很多小部落,比如說有個地方叫“張”,這個地方的小部落,部長也是納喇氏,他們就叫張納喇。

後來,有一個蒙古人,叫星根達爾漢,原姓土默特氏,帶領自己的人馬滅掉了“張”地方的納喇氏部落。但是他們發現,當地部落有把“納喇氏”視為首領的習慣,於是他們雖然滅掉了“張”地方的納喇氏,卻繼承了他們的姓氏,改姓了納喇氏。後來這支“土默特-納喇氏”率領部落遷徙到了葉赫地方,就形成了葉赫國主的葉赫納喇氏。

同樣的,原來黑龍江女真尼馬察部有一支姓益克得裡氏的人,首領是一對兄弟,叫昂古裡和星古力,他們兄弟二人帶著族人遷到了“張”這個地方。當地有個大的部主,叫噶揚噶土墨圖,姓納喇氏,昂古裡和星古力受到了他的幫助,所以宰七牛祭天,跟隨噶揚噶土墨圖,改姓納喇氏。後來星古力的後裔征服了輝發地區的諸部,建國號輝發,即是輝發納喇氏的由來。

所以說,四支“納喇氏”,雖然只有兩支是血統上真正的“納喇氏”,但是他們都標榜著自己是“納喇氏”的真正後裔,換而言之,也就都標榜著自己是納喇氏最早的部落——“烏拉”所出身的納喇氏。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繼皇后出身輝發國納喇氏,卻要一直自稱為“烏拉納喇氏”。其實這種“攀附”,在清代旗人社會中也並不罕見。如覺羅氏,有愛新覺羅氏、伊爾根覺羅氏、西林覺羅氏、舒舒覺羅氏、嘉木湖覺羅氏等等分支,其中除了愛新覺羅氏為皇族之外,屬伊爾根覺羅氏人口最多,故而在清代檔冊或者傳記中,舒舒覺羅氏、嘉木湖覺羅氏等後裔,經常有被寫作或者自稱為伊爾根覺羅氏的情況。這裡也可以看出清代滿洲旗人姓氏複雜的一面。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內莽科一支

【家族背景】

高宗繼皇后出身輝發納喇氏,而且是輝發國主系的輝發納喇氏。繼皇后的高祖父莽科,是輝發國貝勒王吉砮的孫子,與末代輝發貝勒拜音達裡同輩。莽科帶領兄弟和族人入旗,被分在鑲藍旗滿洲,有兩個世管佐領。莽科之孫羅和,承襲世管佐領,仕至副都統,羅和至少有兩個兒子,一子羅多,一子訥爾布,訥爾布即是高宗繼皇后之父。

繼皇后的家世,如果單從品級來看,並不太起眼,其祖父擔任過副都統,伯父則擔任過護軍參領,雖然算得上是高級官僚,但是跟尚書、都統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清初的滿洲社會中,尤其注重“世管佐領”的存在,另外還要看“世爵世職”。“世爵世職”,一般代表著一個家族在清代立國過程中的功績,而“世管佐領”,則代表著一個家族在女真社會中的傳統地位。這是因為但凡是擁有“世管佐領”的人家,大多數都是出自傳統女真的“部長”階級,正因為原本在女真部落中有相當之地位,才能在入旗時獲得世管的佐領。

這種推崇“部長”的思維,距離入關時代越近,越為明顯。如康熙朝,聖祖康熙帝在選擇皇后的時候,選擇了重臣索尼的孫女,而鼇拜則不認同,希望立遏必隆之女為後。當時鼇拜曾經說道,“若將噶布喇之女立為皇后,必動刀槍。滿洲下人之女,豈有立皇后之理?”索尼是當時的重臣,封爵一等伯,任內大臣、內務府大臣、議政大臣,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品級”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索尼出身赫舍裡氏,其祖先不過是“海西部人”,並非出自“部長”、“路長”家族,而遏必隆出身的鈕祜祿氏,則是英額地方的路長,從這一點上是優於索尼家族的,這裡也可以看出,單從品級來看門第,並不是特別恰當。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繼皇后的出身就特別高。其家族雖然出身輝發部長後裔,但是遠不如其近親鑲紅旗的通貴家門第高(通貴也是王吉砮之孫,其支有世管佐領和世爵傳承),還只是在旗人中等世家的範疇之內。而且對比她所侍奉的嫡妻孝賢純皇后,孝賢純皇后出身的檀都一支沙濟富察氏,同樣是沙濟城路長出身(路長略低於部長),擁有世管佐領,另外還擁有世爵世職,同時還是當時的名宦重臣,所以繼皇后的身世雖然高於大多數侍妾,卻還是不及孝賢純皇后等位。

圖為繼皇后家族譜系略圖

【家庭情況】

高宗繼皇后的祖父羅和至少有兩個兒子,年紀大的叫羅多,在右衛任副都統,年紀小的即是繼皇后的父親訥爾布,承襲了世管佐領。繼皇后父親是訥爾布,母親則是訥爾布的嫡妻郎佳氏,有一位兄弟,叫訥禮,還有一位侄子叫訥蘇肯。根據記載,繼皇后的父親訥爾布,在繼皇后得封皇后之前已經故去。而繼皇后的母親郎佳氏,則是在乾隆二十二年故去的,當時正好是繼皇后春風得意的時候。

在繼皇后被晉封為皇貴妃,實際上即是準備升為皇后之後,其家族也從鑲藍旗滿洲被抬到了正黃旗滿洲,後來其家族還獲得了承恩侯的爵位。但是隨著後來繼皇后的失寵,這些恩榮也瞬間失去,抬旗的佐領也被勒令返回原旗,順帶連世管佐領的身份也剝奪了,兩個世管佐領都在乾隆三十一年被改為公中佐領,繼皇后的本家也就徹底沒落了。

【封號釋義】

高宗繼皇后的封號為“嫻”,根據內務府《鴻稱通用》裡的記載,“嫻”的滿文為“elehun”。意為“恬然的”、“泰然的”、“恬靜的”。這樣來看,高宗繼皇后給高宗的印象有可能是比較大氣、穩重的。

【入宮後的生活】

高宗繼皇后在雍正中後期入宮,作為直接娶入的側福晉,應該是受到了相當的尊重,但是似乎並不是十分受寵。在乾隆二年的潛邸妻妾冊封中,位分低於同樣作為側福晉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而與民籍漢女出身,生育了皇三子的妾室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一樣得到了妃位。

乾隆十年正月,慧賢皇貴妃生前晉封為皇貴妃之時,作為嫻妃的繼皇后,也隨同其他主要主位一起晉封,絲毫體現不出特殊性,而且一直未能有生育。這裡也可以看出高宗繼皇后雖然地位較高,但是並不怎麼受寵。

到了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崩逝,當時後宮之中位分最高者,是同樣作為貴妃的繼皇后納喇氏和純惠皇貴妃蘇佳氏。這種情況就略顯“尷尬”了。按照高宗自己的喜好來講,純惠皇貴妃蘇佳氏,在此之前曾經與高宗生育了二子一女,大概是比較受寵的。但是純惠皇貴妃出身江南民籍,其家族在乾隆四年才入旗,一旦純惠皇貴妃成為皇后,其家世必定被世間所熟知,清宮以江南民籍漢人之女充入宮廷之事,也必將暴露,所以是無法選擇純惠皇貴妃的。故而,只能讓繼皇后成為繼後,或者再重新進行選秀。

最終,出身世家的納喇氏成為了繼皇后。究其原因,納喇氏可能雖然並不被高宗所寵愛,但是從高宗的形容,“持躬淑慎,禮教夙嫻,暨乎綜理內政。恩洽彤闈,用克仰副皇太后端莊惠下之懿訓,允足母儀天下。”大概繼皇后當時表現的性格還比較溫婉、知禮,特別是受到了孝聖憲皇后的喜愛,而且正如高宗自己所說,的確“位次相當”,故而得以成為繼皇后。

在被冊立為繼皇后之後,納喇氏與高宗的關係似乎也發生了進一步的發展。在乾隆十五年冊立之後,繼皇后納喇氏分別在乾隆十七年、十八年和二十年生育了二子一女,這應該標明著高宗和繼皇后關係的深入。但是,根據後世研究認為,高宗有著明顯的“嫡子”心態,在孝賢純皇后在世時,便特別注重生育嫡子,希望將大位穿與嫡室所出之子。而參考納喇氏在繼為皇后前後的情況,似乎很容易認為繼皇后與高宗的這種關係的深入,是基於高宗的“嫡子”心態。更何況,高宗後來的上諭之中,曾經提及過繼皇后“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說明繼皇后在冊立為皇后,並與高宗生育了幾個子女之後,關係逐漸發生了複雜的變化。

【急轉直下】

根據已知的記載,乾隆三十年正月,繼皇后納喇氏陪伴高宗和孝聖憲皇后開始南巡。二月初十日是繼皇后納喇氏的生辰,在途中高宗還為其過了千秋節。閏二月十八日,這一天高宗等人在杭州,早膳時高宗與繼皇后尚有互動,而在晚膳時,繼皇后已經不在高宗身邊,而是由福隆安護送回京了。

在杭州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很多人都關心的話題。高宗後來雖然在上諭中說,“去歲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但其實當時知悉此事的人恐怕並不多。根據後來高宗的描述,“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十餘年之後的乾隆四十三年,高宗再次提及此事,說得更具體了,其提到繼皇后納喇氏“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個別學者認為時隔十餘年,高宗所說並不可信,並且認為僅僅是“剃髮”一事,不值得大動肝火。這種說法顯然有些想當然。

目前存留的宮廷檔案中,有作為繼皇后當時最重要的本家血親,繼皇后的侄子副都統訥蘇肯,在遭遇繼皇后納喇氏杭州事件之後的奏摺,即使在乾隆三十年當年。

其中說道,作為繼皇后的侄子訥蘇肯,接到上諭密信的時候,是在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日。當時,他所收到的,是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三日的由高宗行轅發出的密信上諭。在這份密信上諭中,高宗說道:“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駕臨杭州,正欲返回,于啟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發。身為皇后,所行如此,著實不像話。”(原檔為滿文,此為翻譯版本)由此可見,作為繼皇后納喇氏的本家,得知的資訊,依然是後來高宗在上諭中提到的“自行翦發、意欲出家”。

翦發和剃髮,很多人無法分清。所謂剃髮,指的是日常理髮,清代旗人男性因為要留辮子,所以需要經常“理髮”。在主人、尊長或者國家有喪事之時,通常要求“百日內不剃髮”,指的即是在喪期一百天之內,不能進行“理髮”。而所謂翦發,在官書中又寫作“截發”、“剪髮”,在滿洲舊俗中,主人或者尊長去世時,作為屬下或者晚輩的男性或者女性,要截發表示惋惜。如世祖順治帝崩逝,官書便記載,“聖祖仁皇帝截髮辮,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固倫公主、和碩福晉以下宗女,佐領、三等侍衛命婦以上,皆成服。男摘冠纓,截髮辮,女去首飾,剪髮。”正如高宗所言,“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宗怒斥皇后“于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即使因為作為皇后,只有在皇太后崩逝時方需要翦發,所以這個行為是相當嚴重的。

在高宗看來,繼皇后納喇氏這種行為,顯然是“不正常”的,故而他說道,皇后“性忽改常”,“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托詞,而實際上則不然。在現代社會中,“精神病”似乎已經比較罕見,但是在清代檔案中,則並不如此。無論是清代皇族還是世家子女,或是普通旗人兵丁,亦或是內省漢民,都經常有“瘋疾”的記錄。如《玉牒》中,很多記錄“因病走失”,經常即是瘋疾的影響。在舊社會,生活壓力較大,人們知識水準又達不到比較高的標準,故而遇到事件刺激,經常會引發瘋疾。故而,繼皇后納喇氏是否因一些事故而引發瘋疾,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

【身後事】

從杭州被送回京城的繼皇后納喇氏,其份例等暫時依然如舊。等到四月底,高宗一行人從南方回京之後,則開始削減繼皇后納喇氏的份例。五月十四日,高宗讓人收繳了繼皇后納喇氏的四份寶冊,並且聯手下宮女也逐步削減。到了七月,繼皇后納喇氏手下已經只剩下了兩名宮女,最終在第二年的七月十四日未時病逝。

當時正在承德避暑的高宗知道之後,提出繼皇后納喇氏“病久奄逝。仍存其名號,照皇貴妃喪儀,交內務府辦理。”並且明確指出,這種行為“已屬朕格外優恩。”對於汲汲營造“模範第一家庭”的高宗而言,繼皇后納喇氏顯然是他不想再多提的存在。

最終,繼皇后納喇氏的喪儀是遠遜于皇貴妃的成例,葬在了純惠皇貴妃園寢內,成為了清代皇后的一個特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