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電影市場,何必走好萊塢“套路”?

如果中國的大文化產業能做到美國現在的規模, 那麼中國的綠色GDP還將有幾十倍的增長空間。

整個春季, 好萊塢電影衝擊中國電影市場的步伐勢不可當。

從《速度與激情8》到《極限特工》, 從《生化危機:終章》到《一條狗的使命》, 一些好萊塢影片在中國贏得的票房甚至超過北美。 而電影院內的票房叫座, 離不開院外的資本助力。 近年來, 不少中國公司購買好萊塢公司, 希望能借鑒好萊塢的模式, 整合資源, 將中國電影推向全球市場。

上述動機雖然值得肯定, 不過電影類的資本運作卻有不同。 不同于製造業, 好萊塢是文化產業, 一旦裡面的“大腦”走掉, 不過收購了個空殼子。 好萊塢的關鍵人物, 諸如編劇等全是freelancer(自由作家), 並不歸屬於某個企業, 要是他們拒絕合作, 即使把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全都買下, 也依然出不了優秀影視作品。

雖然中國電影市場前景可觀,

但屬於中國電影的全球市場, 卻還遠未成熟。

從2013年起,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票房總值為36億美元, 2014年增加到了48.2億美元, 國內電影票房收入占了55%。 根據市場預計, 最遲到2019年, 最早2018年, 中國就將成為世界電影業的最大市場, 也將成為好萊塢工作室的主要業務樞紐。

因此, 好萊塢對中國融資的依賴, 導致了在電影裡, 融入更多中國元素及中國表演者。 但不可否認, 世界上大多數地區, 早已習慣了美國大片裡的“美國英雄”, 而美國電影觀眾對純中國元素的電影, 從目前來看並未有多麼深的渴望。

比如, 電影《長城》在北美市場的票房令人失望。 儘管起用了馬特。 達蒙這樣的好萊塢一線大明星, 試圖通過他來迎合西方電影觀眾的需求,

並動用好萊塢故事、編劇團隊及攝影、剪輯等, 可《長城》非但在中國市場沒有獲得預期票房, 而且在其他主要市場(包括亞洲和歐洲)同樣令人失望, 雖然全球票房收入3.31億美元, 超過製作預算1.5億美元的二倍, 但由於中國給投資方的票房分成太低, 還是虧損。 《長城》這部電影被視為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合作, 本質上其實是好萊塢大片製作模式在中國的一次嘗試, 形式大於內容。

事實上, 如果沒有好萊塢的參與合作, 中國獨立製作的電影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比如, 《湄公河行動》由於口碑良好, 成為去年國慶檔票房的大贏家, 累計獲得11.84億元。 如此來看, 我們是把好萊塢的殼子買下, 還是只借鑒好萊塢的製作模式,

把電影做好而打向世界市場, 這是值得深思的。

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 但是娛樂業連續六年超過了40%的增長率, 今年的增長更是超過了50%.看一下《速度與激情8》的票房成績, 上映10天創下人民幣21億的收入, 何謂高品質的綠色GDP。

因此, 難怪近來“大文化”產業這一名詞, 即影視、傳媒、體育、旅遊等泛文化, 開始流行起來。 在美國, 好萊塢(文化)、矽谷(科技)、華爾街(金融)三者相輔相成, 成為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

如果中國的大文化產業能做到美國現在的規模, 那麼中國的綠色GDP還將有幾十倍的增長空間, 在今後十年之內, 國人的收入也將會處於大幅增長階段。

來自北京青年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