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因戶施策,酉陽有群“點子王”扶貧專幹

張偉(左)在地頭查看彭開全家花椒長勢。

洪志聯(左二)到貧困戶家共商脫貧計畫。

資料顯示, 通過兩年的合力攻堅, 酉陽縣已累計實現103個貧困村銷號、11.4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全縣貧困發生率從17.4%降至目前的3.4%。 2017年, 酉陽縣脫貧攻堅工作的整體目標是, 貧困村全面完成“解八難、建八有”, 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3500元以上並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全縣貧困發生率降低到1.5%以下, 實現全縣整體脫貧摘帽。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全力紮根農村, 竭盡所能讓當地貧困戶摘掉貧困帽子。 麻旺鎮扶貧專幹張偉、板溪鎮杉樹灣村7組“第一組長”洪志聯, 就是當地村民們常念叨的人。

因戶施策, 扶貧專幹是個“點子王”

時下正值農忙時節, 除了管理好自家的花椒林, 彭開全還利用小型農耕機搞起了“副業”——幫附近村民耕田, 每天收入100元左右。

“這個主意是他幫忙出的, 機器也是他幫忙購買的。 ”彭開全口中的他指的就是張偉, 酉陽縣麻旺鎮扶貧專幹。

彭開全是戴家村5組人, 今年45歲, 因為家屬患病喪失勞動力, 小孩也患有腦膜炎後遺症, 生活相當拮据, 是村裡的兜底貧困戶。

“不能外出務工, 家中土地也有限,

究竟該如何脫貧呢?”作為彭開全的對口幫扶責任人, 張偉思考了很久。 有天, 張偉在集鎮上看到農機出售, 忽然就想到了點子。

但是, 一台小型農耕機要3000元, 錢從何來?

利用“改補為借”的政策, 張偉為彭開全借了2000元錢, 另外自掏腰包500元, 加上彭開全自己籌的500元, 很快, 一台嶄新的農耕機就送到了彭開全家。

如今, 農機的本錢早已找回, 還小有盈利。 張偉又動員其發展青花椒和生豬養殖。 在張偉的鼓勵和幫助下, 彭開全又栽種了2000多株花椒, 養了6頭豬。 下一步, 張偉還計畫利用深度貧困搬遷政策, 幫助其改善居住條件。

積極改善基礎設施, 鄉親們放鞭炮慶祝

戴家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 別看戴家村現在“組組道路通”, 在2014年以前,

5組100多名村民共同的心願就是修路。 這也是張偉一直以來的心願。

很快, 他們迎來了機會。 原來, 該村1組有段路較為陡峭, 給村民出行帶來安全隱患, 縣扶貧辦準備將道路進行2.5公里的改道, 不過後來又因為要將道路進行硬化, 就取消了改道的計畫。 張偉在得知這個事後, 立馬聯繫了酉陽縣扶貧辦, 建議將改道所用的資金轉給5組, 為5組爭取了修建公路的機會。

公路修通那天, 100多名村民買來鞭炮慶祝, 感謝他為村民圓了幾十年的夢。

此外, 張偉利用工作關係, 積極聯繫鎮水務站, 為5組爭取了2000多米的自來水管道, 以村民出力的方式讓村民喝上了自來水。

其實除了戴家村, 從2012年至今, 張偉還參加了麻旺鎮的各項扶貧工作。 “彭先銀,

希望對自家危房進行改造;彭開國需要搬遷……”厚厚的筆記本上記滿了貧困戶的家庭狀況。

幾年間, 張偉所在的鎮貧困人口共脫貧3000多人, 他與貧困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摸清情況混熟臉 手繪村子地形圖

“他一來就自掏腰包為我們組栽樹、修垃圾池。 ”“對, 前不久又號召學生打掃衛生, 馬上又要搞綠化了。 ”……在板溪鎮杉樹灣村7組, 只要你問到該組的“第一組長”洪志聯, 村民就會給你這樣的回答。

39歲的洪志聯是酉陽黑水鎮人, 現任酉陽板溪鎮杉樹灣村7組“第一組長”。 為儘快掌握組上的基本情況, 他挨家挨戶逐一走訪, 並將各家各戶的家庭人員結構、經濟狀況等記錄在冊。

“我組共有79戶296人, 外出13戶, 貧困戶10戶50人, 殘疾人7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 他就掌握了該組的人員結構,還與組裡的老百姓混熟了臉。為了確保不在現場時有什麼突發事件可以制定應對方案,他還手繪了一張7組的地形圖。鉛筆繪製的地圖上,清晰地標注著通往各組的公路、村民房屋、森林、魚塘……甚至還精確到了各家各戶的人員名字。

“他是個幹實事的人,也是個熱心腸的人。”72歲的村民冉茂華說,洪組長除了幫他修補房屋,還決定支助其女完成學業。

何雲華,因為老婆離家多年,他靠在村上打零工及傳統種植獨自撫養3個孩子。年前,洪志聯去走訪時,看到3個孩子衣衫單薄且破爛,腳上的鞋子也已破爛不堪,他悄悄地詢問了3個孩子腳的尺碼。再次來到何雲華家時,洪志聯手上多了3雙嶄新的鞋子與一大包衣服。

其實早在2001年,洪志聯每月的工資僅有270元,那時他就自己出資3000元,幫村民修建了一條公路。

“我是農民的兒子,身在農村,深知生活的艱辛,帶著大夥一起脫貧,把日子過好點,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洪志聯常這樣給村裡人說。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首席記者 王珊 通訊員 石嘉黎 文/圖

他就掌握了該組的人員結構,還與組裡的老百姓混熟了臉。為了確保不在現場時有什麼突發事件可以制定應對方案,他還手繪了一張7組的地形圖。鉛筆繪製的地圖上,清晰地標注著通往各組的公路、村民房屋、森林、魚塘……甚至還精確到了各家各戶的人員名字。

“他是個幹實事的人,也是個熱心腸的人。”72歲的村民冉茂華說,洪組長除了幫他修補房屋,還決定支助其女完成學業。

何雲華,因為老婆離家多年,他靠在村上打零工及傳統種植獨自撫養3個孩子。年前,洪志聯去走訪時,看到3個孩子衣衫單薄且破爛,腳上的鞋子也已破爛不堪,他悄悄地詢問了3個孩子腳的尺碼。再次來到何雲華家時,洪志聯手上多了3雙嶄新的鞋子與一大包衣服。

其實早在2001年,洪志聯每月的工資僅有270元,那時他就自己出資3000元,幫村民修建了一條公路。

“我是農民的兒子,身在農村,深知生活的艱辛,帶著大夥一起脫貧,把日子過好點,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洪志聯常這樣給村裡人說。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首席記者 王珊 通訊員 石嘉黎 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