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已出現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和趨勢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3月18日在京舉行。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論壇上表示,

從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來看, 無論是經營規模、經營品質、經營利潤, 還是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 這些指標都非常健康, 非常優良的, 沒有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基礎。 但從金融風險來看, 應該關注過度金融化的問題。 從全國來看, 出現了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和趨勢。

易會滿認為, 目前過度金融化的傾向,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金融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 在經濟中的比重, 金融業占比是8.3%。 而2000年-2005年的比例是4.4%, 目前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的水準。

二是社會上出現了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現象, 各類新金融、准金融、類金融遍地開花、五花八門:有牌照的、無牌照的;線上的、線下的;債權的、股權的;專業的、跨業的。 “非常多,

這種景象是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出現的。

三是部分金融機構存在體內迴圈、脫實向虛的情況, 特別是同業、理財、資管、票據, 存在杠杆過高、鏈條過長、關聯過於複雜, 造成整個資產負債表畸形。 有些中小銀行, 表外超過表內, 同業超過存款, 這種資產負債表是非常脆弱的, 不僅虛增了銀行的利潤, 而且抬高實體經濟的成本。

四是部分實體企業片面強調產融結合。 很多企業做金融, 這非常正常,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 過分的倚重和擴大金融板塊的比重可能會導致金融行為的虛擬化、投機化, 會帶來企業文化的異化, 阻礙工匠精神的培育, 以及管理和技術的創新。 總體看, 過度金融化主要是這四種現象, 社會上的大辦金融、銀行的脫實向虛、企業的產融結合、占國民經濟比重的進一步擴大。

易會滿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是社會有需求;二是現在存在著所謂的金融創新, 處於監管的邊緣和空白地帶的“監管真空”;三是當前實體經濟比較困難。 因為市場經濟的作用, 錢總得找地方去;四是新技術的運用。

他建議, 從對策來看, 一是進一步加強金融立法, 實質大於形式;二是加強審慎監管和協同監管;三是進一步推動金融轉型創新;四是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五是加強消費者教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