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蕭縣滕莊遺址發現唐代甕棺葬

拂曉新聞網--皖北晨刊訊 日前, 為配合S404道路工程建設, 在前期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的基礎上,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蕭縣文物部門組成考古隊, 於今年3月對位於蕭縣官橋鎮的滕莊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截至目前, 已清理灰溝12條、灰坑22個、柱洞40餘個以及窯址1座, 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銅器、骨器等類別的文物。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展開, 考古人員在8號探方區域內發現兩個南北排列、形制大小一致、最大腹徑約70釐米的陶甕棺。 甕棺用石板封住上口, 周邊回填了淺灰色土, 土質較為鬆軟。 經過清理, 發現甕內殘留有人體頭骨和部分肢骨, 出土青瓷碗和陶盆等文物各1件。 另一甕棺位於北側, 甕棺上部用一青磚壓住, 填土中夾雜著大量的黑灰顆粒和紅燒土顆粒, 出土器物有素胎白碗和少量的碎瓦片。 考古人員依據出土的器物, 初步推斷甕棺葬的年代為唐代。

該處墓葬的發現為研究蕭縣區域唐代時期的社會發展及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

據介紹, 甕棺葬是我國古代的墓葬形式之一, 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 並延續至解放前期, 常以甕、盆等陶質器物為葬具, 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 個別成人亡故後也有使用, 一般用2或3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使用。 無論是幼兒甕棺葬或是成人甕棺葬, 隨葬品一般較少, 多則幾件, 少則一件, 甚至沒有陪葬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