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道熊貓卻不懂中國?報告稱文化國際傳播軟實力逆差待扭轉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4日電“無論是影片《投名狀》《赤壁》, 還是動畫片《大魚海棠》, 都反映出當下中國影視面臨的普遍問題:我們有技術、有資金、有市場, 但缺思想的深度、情感的厚度、人文的濃度。 ”日前, 由湖北大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的《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7)》指出, 我國目前在文化的國際傳播上依然存在明顯的“軟實力逆差”, 目前我國對外輸出的文化產品存在技術運用強、情感表達弱的問題, 應得到更多重視。

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 我國不少文化產品在高技術運用的背後, 依然存在思想膚淺、情感表達弱以及人文內涵缺乏等問題, 我國在文化“走出去”上仍偏重於“供給”驅動。 國外民眾對中國自然資源的文化符號(熊貓、長江等)瞭解最多, 認知度最高, 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道釋哲學思想、古典文學藝術的認知度極低。

我們在國外舉辦了藝術表演, 國外民眾更多的是“看熱鬧”, 極少有人能夠“看門道”, 中國文化“走出去”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未來, 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怎麼做?《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7)》指出, 對於文化產品而言, 技術的模仿、借鑒與突破僅僅是第一步, 文化內涵和底蘊的傳承、創新和傳播才是重點。 面對國際環境的複雜性, 文化產品一方面應該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另一方面還需拓展民族文化的現代內涵, 才能真正提升我國文化的軟實力, 並獲得海外市場的認可。 從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向來看, 應該注重挖掘民族內涵, 畢竟對於新資訊時代的技術而言, 只有平衡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性的精神需求, 它才能按照人性化的方式發揮作用,

進而在中國與世界的對話中彰顯“文化軟實力”。

同時, 報告特別指出, 當下強調的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絕對不是要否定文化的民族性。 中國文化要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相應的貢獻, 也需要發揚中國精神、構建中國表達、增強中國話語權。 面對文化多樣性的世界, 唯有立足本土無比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 堅守並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主體創新,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匯中, 努力促成高技術(High Tech)與高情感(High Touch)的平衡與和諧,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與影響才能在世界文化對話中迎來新的輝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